殷尧藩《端午日》:一首冷门的端午诗,尾句透着顿悟人生的哲思

诗词人柳月青 2024-06-10 15:02:43



有人说,小时候的端午,过的是热闹;长大后的端午,过得则是敬畏。

是啊,小时候,有吃不完的粽子,佩戴好的五彩绳,以及挂在大门旁的艾叶,

历经世事后,端午则成了一个节日,一种文化传承,一场对亲人的思念,还伴随着岁月流逝的感慨。

唐代诗人殷尧藩在端午佳节时中写道:

端午日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

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快乐的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去感慨万千呢?

不再跟随端午那些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五月的石榴花年年应节而开,如红锦般夺目。

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只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诗人在诗中描写古代端午节悬挂艾草和贴驱邪符的习俗,同时也将少年与老年对比,发出了时光易逝的感慨。最后一句则透着哲思,写出了世事变化的自然规律,有几分看透事态沧桑的顿悟感。

诗人殷尧藩(780年-855年),是唐代诗人。

唐元和九年(814年)登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曾随李翱作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政绩显著。他与当时的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同为诗友,跟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也有往来。

孩童时,每逢佳节,会格外的开心,因为那时候没有忧愁,也不懂忧愁,只有简简单单的快乐。等到一头青丝变白发时,反而会感慨万分。

此时,美味可口的粽子,成了节日的代名词;历经沧桑的心,也不会被喜庆的节日氛围所感染。我们会在家人团圆的饭桌上,饮一盏蒲酒,默默的祈祷家人安康,天下太平。

窗外,有开得红艳艳的石榴花;屋内,是已经满鬓斑白的风烛老人。佳节年年都有,可我们每个人,都只是红尘中的匆匆过客。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在历史的尘埃中被湮灭。

佳节犹在,青春不负,人生易老,年华易逝。

历经了漫漫红尘,终究会在某一个饮茶吟诗的清晨,突然顿悟:原来,我们不过是大千世界里一个微乎其微的组成部分,不必自大,也不必自卑,顺其自然地见花开,见花落。

也许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心有所念,心有所依。

无论世界如何变幻,岁月再多无常,这个端午都愿你有艾香长伴,愿你所爱之人都顺遂安康。

0 阅读:24

诗词人柳月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