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专家:他不撤军他就完了

文史风云 2023-12-08 17:50:33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空城计,是小说《三国演义》之中最为经典的桥段之一。

诸葛亮巧用计谋,一人一琴,使得司马懿15万大军望风而逃。

不仅如此,司马懿还吓得魂飞魄散,等到反应过来,木已成舟,悔之晚矣。

空城退敌

不过,也有人提出,司马懿虽然被吓退,然而,当时两军相距不远,司马懿若是再折返攻打,诸葛亮也无计可施。

后文也可以看出,司马懿已经反应过来,这不过是诸葛亮的计谋。

既然如此,他为何不再做攻城之举,反而真的乖乖退去呢?

许多专家对这一情节进行分析之后,认为,这反倒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

不撤军,也许司马懿会获得一场攻城之战的胜利,可以将自己的老对手诸葛亮彻底击败,但之后等待他的,也将是悲惨的命运。

所以,撤军对司马懿和诸葛亮而言,或许是双赢。

诸葛亮布置空城计,是兵行险招,主要是由于当时双方兵力悬殊。

在失街亭事件之后,蜀汉方面失去了战场的先机,独守孤城的诸葛亮,此刻手中只有2500人马,面对15万大军的包围,绝无胜算。

何况,此时退无可退,万般无奈之下,诸葛亮选择兵行险招。

原著中对于诸葛亮施展计谋的具体描写,是这样的: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不得不说,这一招虽然奇绝,但风险很大。

毕竟,城中无兵,如果对方是个不假思索的猛将,那么,孔明的计谋必败。

不过,这偏偏是诸葛亮为司马懿量身定制的计谋。因为孔明料定,司马懿这个人性情多疑,出手谨慎,所以,面对这样一座看起来无人把守的空城,司马懿反而不敢向前。

果然,事情的发展如诸葛亮所料,等到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司马懿一见诸葛亮气定神闲,坐于城楼,立刻下令大军调转方向。

当时,作者借司马懿之子司马昭之口,问出了困惑:“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

司马懿给出的回答是:“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这段故事,让人不由得为诸葛亮的智慧拍案叫绝。他利用了司马懿的性格弱点,甚至也利用了旁人对自己性格的固有判断,演绎了这样一出化险为夷的好计策。

可以说,这个计划只有针对司马懿才能成功。

一直等到本章的末尾,司马懿经过反复的思考,加上派出小队去侦查,终于确定,那不过是一座空城,自己中了诸葛亮的计。

此刻的司马懿只能连连感叹,折服于孔明的智慧。

但是,他却没有再进一步动作。

瞻前顾后

从后文可见,蜀军这一次的撤退,整个过程十分惊险,司马懿若是再追,结果或许不同。

但司马懿的确没有动手,这并不符合司马懿对待敌人的态度。

他非常清楚诸葛亮对于曹魏政权的威胁,诸葛亮这个对手一日不除,曹魏也一日不得安生。

将来,诸葛亮还会一次又一次的进行北伐。

所以,司马懿表现出的退让,令人觉得反常。

他为什么不拼尽全力再度追击呢?此刻,司马懿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很多专家在分析司马懿此刻心理活动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谈到了司马懿的临终遗言:“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常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这是司马懿告诫自己儿子的话。

在曹魏,司马懿位及人臣,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身居高位,亦有代价。

司马懿的为官生涯,常常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在曹魏内部,存在着残酷的权力斗争,司马懿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连累全家被送上断头台。

在这种权力斗争,你死我活的氛围之下,司马懿做出不再追击诸葛亮的举动,似乎也就并不奇怪了。

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诸葛亮这个对手的存在,的确让司马懿非常头疼,但换个角度而言,也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司马懿在曹魏的地位才异常稳固。

否则,曹魏那些老牌功臣集团,早已经将司马懿重重围剿。

诸葛亮是司马懿的对手,但同时,也是司马懿争权夺利最重要的筹码。

在曹魏官场,司马懿始终是一个很圆滑的人,这和他的发迹历程有关。

司马懿出身于世族,然而这样的出身,在当时的曹魏集团并不算优势。

因为,还有一大堆曹氏的宗亲,地位都排在司马懿之前。

何况,曹家作为一个新兴的政治团体,和树大根深的世家贵族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利益冲突。

曹操当权的时期,司马懿这些士族子弟的上升渠道,一度被限制的很狭窄,直到曹丕时期才重现曙光。

刚刚登基的皇帝,为了加强对于权力的控制,不得已向世家贵族出让了一部分权力。

司马懿的地位,也就随之水涨船高。

他本身就是曹丕的心腹之一,而现在,随着世家大族地位的重新崛起,司马懿这位世族代言人,身边也就笼络起了一大批的亲信。

可以说,在曹丕时代,司马懿以及他背后的整个大家族,过得都相当滋润。

可是,即便是曹丕,也绝不会把世家子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给予了司马懿一个君主对臣子的信任,但是,也始终有所防范。

帝王心术

而等到曹丕去世,他的儿子曹叡即位,司马懿的地位就变得更加尴尬。

曹叡是一个既有野心也有能力的君王,少年继位的他,很快把刀再次伸向了世家大族。

在他执政初期,为了切断世家大族之间的政治联络,便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太和浮华案”。

这桩案子,是曹叡针对当时世家大族“浮华交会”风气的铁腕镇压。

这一类交会,主要就是世家子弟聚在一起,谈论文学政治。

在这样的交往之中,他们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

但是,在曹叡的打击之下,这份联系不复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当时是这类宴会上的主角之一。

皇帝的举动,引起了世家大族内部的强烈恐慌,为了对抗皇权,他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代言人。放眼天下,最适合担当这个角色的,就是位高权重的司马懿。

对于司马懿来说,被推向代言人这个位置,他的内心是纠结的。

当时,他已经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皇帝虽然防范他,但是也欣赏他的能力,贸然的牵扯进权力斗争,对他来说不是好事。

可是,他又不可能割舍自己和世家大族之间的牵绊,所以,只能夹在中间,两头斡旋。

曹叡的心情同样纠结,三国时代,一次次的斗争,都是你死我活的局面。

所以,曹叡不可能将司马懿这样一个能人,清扫出自己的政治集团,甚至最后要将他抬到顾命大臣这样高的位置。

但他又深知,一旦司马懿的权力压制不住,最终动摇的,是曹魏王朝的地位。

基于这种心理,曹叡很长一段时间里,将司马懿外放,不让他回朝辅佐。

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外面蜀军来势汹汹,辽东地区频发反叛,曹叡身边的几个心腹都才能欠佳。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重新启用司马懿,甚至,授予他最为重要的兵权。

等到司马懿大军平定辽东之后,他在朝中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皇帝无法遏制的猜忌。

人们无法猜到当时司马懿心里是怎么想的,也许那个时候,他还没有想过造反。

毕竟,曹叡是一个有威信的皇帝,司马懿的权力再大,也无法在曹叡时代做到弑主夺权。

但也或许,在那个时期,司马懿已经产生了和曹操一般,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

毕竟,兵权在手,世族在后,司马懿想要动摇国家权力,实在是太容易了。

如果当时司马懿和皇帝曹叡来一场交锋,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

不过,很显然,在权衡利弊之后,司马懿还是选择在曹叡一朝,做一个忠诚的臣子,谨小慎微,收敛锋芒,以退为进。

这也是司马懿一贯的性格,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并不愿意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所以,了解了这一段历史背景,也就能明白司马懿为何不选择在空城计这一时期,对诸葛亮斩尽杀绝。

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在朝堂上,正受到曹氏团体的疯狂压制,他的一点错误,可能会被无限放大,也可能会给皇帝留下把柄,收回他手中的兵权。

若是诸葛亮失败,那么无形中,也会加快司马懿被夺权的进度。

因为,曹叡这么多年,明明如此恐惧司马懿,却还是将他留在权力核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蜀汉这个心腹大患未除。

若当时司马懿选择追击的话,那么以当时的局面,诸葛亮本人可能很难逃出重围。

如此一来,蜀汉不仅经历大败,还损失了诸葛亮这个顶梁柱。

那么,本来就国力衰微的蜀汉,恐怕就更经不起曹魏的围攻了。

只是这样一来,司马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曹魏国力鼎盛,一个没有了诸葛亮的蜀汉,凭借曹叡手下的几员猛将,也完全可以征服。

到那时,曹叡便可以放心的手起刀落,结果司马懿的性命。

所以,司马懿表面上放过了诸葛亮,实际上,是救了自己的一条性命。

乱世枭雄

当然,司马懿也深知,自己想要生存,光仰仗诸葛亮这个对手可不行,只有得到更大的权力,才能够保障自己的未来。

或许,历史就是这么讽刺,曹魏集团的百般防范,反而无形中催生了司马懿的野心。

他意识到,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自己要么成为最后的赢家,要么沦为死尸一具。

所以,他必须抛弃对于皇帝的忠诚,为自己的权臣之路再做谋划。

而最后,历史也证明,他的谋划成功了。

三国时代,兵权就是一个人最大的倚仗。

连年的战争,让曹叡始终没有机会收归司马懿手中的兵权。

军队对于司马懿家族的忠诚逐年提高,到最后,曹叡已经无法再去动摇司马懿手中的权力。

等到曹叡将死之际,他意识到,局面开始失去自己的控制。

这时候,他不得不对司马懿以及他背后的世家大族做出妥协,司马懿成为了曹叡临终之际任命的顾命大臣之一。

而随着曹叡的离去,再也没有一位君主能够压制住司马懿的权势。

更让司马懿春风得意的是,他的对手并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诸葛亮在五丈原凄凉落幕。

不过,到了那一刻,司马懿已经不用担心狡兔死,走狗烹的问题,因为,他的权势已经盖过了帝王。

经过几十年的权力斗争,司马懿终于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当然,他并没有享受到皇权的尊荣,在生命的尽头,他还是作为曹魏的臣子死去。

人们对他的一生研究颇多,司马懿到底是曹魏的忠臣还是奸臣?

在历史学界,这始终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

公元265年,在司马懿去世的14年后,他的孙子司马炎终于逼迫曹魏皇帝禅让,自己登上了皇位。

公元280年,随着孙吴政权的灭亡,混乱的三国时代终于画上了句号。

而在这个时代轮番登场的诸葛亮、司马懿等风流人物,也都一并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千草堂《司马懿:高平陵之变是一场侥幸的豪赌》

罗贯中《三国演义》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1 阅读:313
评论列表
  • 2023-12-09 23:30

    打仗后期打的是政治,权高为重

  • 2023-12-09 20:23

    ,司马懿,看的清清楚楚,要是打败诸葛亮,他必死[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 2023-12-08 22:51

    司马懿乃是足智多谋之人

文史风云

简介:历史会说话,历史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