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胜群:“听人劝,吃饱饭”,如果不听劝...

善本有墨香 2024-06-06 03:59:55

俗语“听人劝,吃饱饭”,意思是听取别人的正确劝告,如同吃饱饭不饿肚子。为什么要用吃饭来比喻听人劝告?“民以食为天”,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很长时间,吃饭始终是一个头等大的问题。“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于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接纳正确的劝阻,从善如流,避免犯错误,就像吃饭一样重要。

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名小白。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齐恒公以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兵民合一,寓兵于民。起用能人,严明法纪,国家很快就强盛起来,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原因之一,就是“听人劝”。

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

齐桓公的前任是他的兄长齐襄公。齐襄公把齐国搞得一团糟,诸公子纷纷逃亡,以避灾难。公子小白与心腹鲍叔牙投奔莒国,公子纠和心腹管仲投奔了鲁国。不久,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得知后,争相回国,先回国者就能成为国君。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得君位,管仲在半路上突袭公子小白。猛发一箭,直射小白心窝。小白口吐鲜血从车上栽了下去。管仲和公子纠以为政敌已死,便从容不迫地向齐国进发。但赶到齐国时,小白已经登基为国君了。

原来,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射在了他腰带的钩上。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头,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栽下马去,骗过了管仲。公子纠得知公子小白已做了国君,无奈之下退回了鲁国。

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现在鲍叔牙竭力推荐,便不计前嫌,决定重用管仲。鲁国弱小,为了讨好齐国,杀了公子纠,把管仲捆绑起来,送回齐国。作为齐桓公的政敌,管仲自以为必死无疑,但当他到了齐国后,齐桓公亲自迎接,拜他为宰相。管仲深受感动,全力辅佐齐桓公。

对几乎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仇人,不仅不杀,反而拜其为相。说明齐桓公有头脑,有胸怀,有度量。有头脑,则是非分明,慧眼识人;有胸怀,则海纳百川,天下贤士,皆为我用;有度量,则不计前嫌,用人不疑。春秋乱世,群雄并起,齐桓公能脱颖而出,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肯于“听人劝”功不可没。

可是,如果不听人劝,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又会如何?

成为五霸之首后,齐桓公开始飘飘然,由“听人劝”变为“不听劝”,来了一个悲剧转身。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重病,齐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管仲说:“没有人比国君更了解大臣的了。”齐桓公问:“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杀了自己的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齐桓公问:“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背弃亲人来讨好国君,不合人情,难以亲近。”齐桓公问:“竖刁如何?”管仲回答:“阉割自己来讨好国君,不合人情,难以亲爱别人。”

一代名相,苦口婆心。规劝齐恒公远离不可靠的人,可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但此时的齐桓公,已经不是当年慧眼识人的齐桓公了。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取管仲劝告,重用了管仲否定的三个人。于是“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十二月乙亥,无诡立,乃棺赴。辛巳夜,敛殡。”(《史记》·齐太公世家)民间传说,齐桓公病重时,易牙、竖刁、开方等人将其与外界隔绝,无人照顾,最后活活饿死。尸体所生蛆虫,竟爬出了屋外。

“拒谏,罔不乱”(《新唐书·宋务光传》),拒绝别人的规劝,没有不出乱子的。一代枭雄,春秋五霸之首,由于不听劝,不仅吃不上饭,自己活活饿死,还导致内乱内战,怎一个惨字了得?

“听人劝,吃饱饭”,首先要允许别人说话,其次要听得进规劝之言。通俗易懂的俗语,是千百年来,无数人智慧的结晶。千万不要吃了几顿饱饭,便忘乎所以,成为大腹便便的菜鸟“小白”!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

0 阅读:0

善本有墨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