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于淑珍:87岁住养老院17年,子女背骂名,背后原因是什么

枇杷娱乐 2024-06-04 21:44:48
于淑珍今年已经87岁了,她现在独自住在养老院里。虽然她的儿子和女儿常常会来看望她,但她仍然坚决地拒绝离开这里。对于外人来说,他们的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不孝”。

事实上,于淑珍并非任性妄为,她其实有自己的原因和坚持。这间养老院,不仅是她和已故丈夫闫先生曾经相依相偎、度过晚年的温馨之所,更是她和丈夫共同努力奋斗的艰辛历程的见证。

对于淑珍来说,这里承载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她希望能留在这里,将生命的最后时光沉浸在那段追忆中。

每当儿子女儿来看母亲,看到母亲孤身一人,他们心中都会有一阵阵的内疚和不安。他们反复劝说于淑珍能和他们住在一起,但是于淑珍总是婉言拒绝,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妈,您已经这么大岁数了,住在养老院确实太辛苦了。"女儿难过地劝说道。

于淑珍笑了笑,然后摇了摇头说:“我在这里反而更自在,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照顾我,生活无忧无虑。你们也不用那么担心我了。

儿子无奈地看着母亲,只能尊重她的决定。他明白,母亲之所以如此执着于留在这里,肯定有她自己的深意。

外人不知道的是,每当夜深人静时,于淑珍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走进那个曾经与丈夫共度时光的房间。她会坐在床边,轻轻地抚摸着丈夫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这间屋子的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他们相爱的温馨回忆。

正是由于于淑珍坚定不移的决心,在大众眼里,她的儿女背上了“不孝”的骂名。不过他们还是选择尊重母亲,只能默默承受来自旁人的非议以及那充满同情的目光。

于淑珍于1936年生于河北一个贫穷的小县城,家里除了她一个女儿以外,还有8个弟弟妹妹。家境贫困,自幼的于淑珍经常需要分担家务活计,奔波操劳。

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于淑珍8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因此她作为家中的大姐,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弟弟和妹妹的责任。已经展现出过人的坚强与责任心的她,尽管个头只有别人的一半高,却在这个艰难时刻挺身而出。

尽管生活艰辛,但于淑珍的性格乐观向上,对戏剧有着极深的热爱。由于家里贫困买不起剧院门票,她总是在门外偷听并模仿演员的唱腔,甚至有时会被卖票的阿姨赶走,但她总能尽快地回到现场。

于淑珍学习唱腔的进步非常迅速,她不仅能熟记大部分戏曲中的唱词,还能模仿演员的声音和口型,一开口就能让人感觉仿佛把剧场搬到了现场,非常引人入胜。

看着她专注雕琢唱腔的样子,很难想象她只是一个年纪尚小的女孩。

1947年,于淑珍随父亲和继母迁居到了天津。为了分担家计,她在上学后选择辍学,去做学徒工,在天津工人夜校里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她白天辛勤劳作,晚上便趿拉着鞋去上课,孜孜不倦。

1955年,于淑珍所在的工厂组织慰问演出,她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勇敢地请求上台表演。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平凡的工人女孩仅仅凭借一首《美丽的姑娘》,就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

天津歌舞剧院的领导们也对她刮目相看,破格邀请于淑珍加入剧院。

就这样,凭借着优美动人的歌声和对音乐的热爱,于淑珍逐渐走上了艺术传播的道路,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此,这个青春时期的孤单女孩在音乐界谱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1963年,于淑珍发行了自己的首张唱片专辑,其中两首曲目《新剪窗花》和《李双双小唱》在当时大受欢迎,使得她声名大噪并建立了一定的人气基础。

转折点出现在1976年,于淑珍跟随艺术团赴日本巡演时。当时的她并未预料到这次普通的海外演出会让她结识到音乐界的泰斗级人物——吕远先生。

当吕远第一次听过于淑珍的歌声,就像被雷击一样被震撼,并立即产生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吕远,中国音乐事业的元老级人物,曾创作了超过一百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包括《克拉玛依之歌》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

他毫不犹豫地找到于淑珍,表达了自己的合作意向。

于淑珍虽然已步入老年,但对于吕远这位气象万千的词曲大家,她早已久仰大名。因此,她欣然接受了吕远的邀请,两人开始了他们蓄谋已久的首次合作。

1979年,吕远为于淑珍量身打造了一首充满正能量的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作为电影《甜蜜的事业》的主题曲。于淑珍将这首慷慨激昂的作品演绎得驾轻就熟,嗓音有波有韵,气势如虹。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首主题曲一经公映,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观众们为了一睹这首歌曲的风采,纷纷慕名而去观看电影。

这首歌甚至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国际音乐教材,展示其深远影响力。

从此,于淑珍和吕远携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响彻了她优美的歌喉。前者气质高雅,歌声滑润动听;后者词曲创作精湛,脍炙人口。

两人可以说是珠联璧合,无往不利于淑珍的名气和知名度也因此突飞猛进,家喻户晓。

1984年对淑珍来说是一个值得她永远铭记的年份,因为这一年,她有幸被邀请参加央视春晚的演出,实现了她长久以来的梦想。

作为一名普通的歌手,站在这个全国瞩目的舞台上是无上的荣耀。于淑珍自然是非常兴奋的,这简直就是她职业生涯中的最高殊荣。

彩排时,她一再确认自己的表演服装没有任何皱褶甚至连舞台两侧的花瓶布置,于淑珍都上前仔细把玩,预演了好几遍动作。

盛大的春晚终于来临了。在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中,于淑珍自信而优雅的步上舞台。这一刻,她的神情严肃而激动,就像一个怀揣着梦想的少女第一次踏上了征程。

于淑珍演唱了四首歌曲,分别是《滦水香茶斟满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泉水叮咚响》和《月光照着太湖水》。她以具有婉转高亢、铿锵有力的嗓音站在春晚的舞台上,她那独特的声线仿佛是专为这个大型舞台所生。

在镁光灯的映照下,于淑珍的歌声在观众席上回荡,掌声如雷贯耳,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在场的许多观众都被她的歌声所折服,自发地合着她的歌曲唱起来。

这无疑是于淑珍一生中最骄傲的时刻,她凭借自己的实力,登上了事业的巅峰。

然而,于淑珍在巅峰时期出现了嗓子问题。长久以来高强度的表演使她声带破裂出血,甚至险些致失声。她的丈夫闫先生深知这双宝贵的梦想之翼的重要,四处寻找名医,亲自为她熬药侍奉,以求呵护她的嗓音。

这种细致入微的关爱,让人感叹他对妻子的深情厚意。

于淑珍从默默无闻奋斗到终极人生巅峰,步伐艰难而坚定。无论前方道路如何坎坷,只要有恩爱的爱人默默支持,她定能重拾青春,再绽人生的辉煌。

1998年,于淑珍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了退休,专心在家休养。尽管退休后的生活清闲自在,但对于一直在舞台上活跃的她来说,仍然会感到一些空虚。

为了给晚年生活增添更多乐趣,于淑珍决定报名参加附近的老年大学,学习她一直向往的艺术特长,如书法、国画等。她希望在歌唱事业的余华年里,能够为自己开拓新的人生坎坷。

于淑珍起初在书法课上的书写潦草,字体粗糙,令老师和同学们忍俊不禁。然而,她并未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努力,每日临池不辍,坚持练习。

这一切被丈夫闫先生看在眼里,十分赞赏她的执着,便主动报名同班,陪伴并支持她。

于淑珍的书法水平在老年大学的学习中得到了飞跃式的进步,其书法水平的提升速度之快令人赞叹。她的楷书与行草书技艺都十分熟练,其书法造诣之高,令人咋舌。

此外,她还学会了国画,能娴熟地画出细腻的牡丹花图案于淑珍在书画方面的造诣可谓是了得,她在老年大学坚持学习了7年之久。

后来,于淑珍的名气在校园内外传得沸沸扬扬,许多人都慕名而来,希望能亲眼目睹她的风采。老年大学也看中了她的才华,特别聘请她担任教师,传授知识给后辈学生。

就这样,于淑珍在书画艺术中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阶段,她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项事业中,展现出了全新的人生魅力。

她的一生正如"静若古佛,狂若秋花"这句话所描述的,晚年生活的宁静与狂热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闫先生作为于淑珍人生道路最坚实的支柱,一直默默支持着妻子,恩爱如初。这对阔家满门的伉俪,相濡以沫走过了几十年风雨。

自从2012年以来,闫先生的身体状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于淑珍知道这对自己和丈夫的关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然而,她并没有感到害怕或沮丧,相反,她选择像年轻时一样全心全意地照顾丈夫。

每天早晨,于淑珍都会帮助他梳洗打扮,细致入微地照顾他的生活即使在深夜,只要有一点迹象表明闫先生身体不适,于淑珍就会立刻起身去看望他,安抚他。

为了减少孩子奔波于家庭照顾的负担,于淑珍和闫先生决定暂时搬进养老院。尽管孩子们万分不情愿,但是于淑珍的坚决态度让他们无言以对。

于淑珍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她希望在晚年的最后时光里,能和恩爱的伴侣相依相偎,享受天伦之乐。

事实上,在于淑珍和闫先生共度的几十年闲暇时光之中,这对恩爱的伉俪从来没有对对方的需要有过任何懈怠。闫先生总是全力支持妻子的事业追求,而于淑珍则以孝顺的姿态照顾丈夫晚年的生活起居。

当他们开始入住养老院时,儿女们曾感到非常不安,但于淑珍却主动安抚他们她说,自己是在向往已久的生活中,和心爱的人相依相偎,尽享天伦之乐。

直到2018年,随着阎先生因病辞世,于淑珍才坚决作出决定。她愿意一直坚守在这里,独自沉浸在与恩爱伴侣共度的美好回忆中。

由此可见,这对恩爱夫妻的相濡以沫,全然源自于他们对爱情的坚定执着与坚守。

0 阅读:0

枇杷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