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瑶湖书卷 2024-08-06 10:52:03

谁能想到,在中国这个几千年来传承父系社会的国家,居然存在一个“以母为尊”的小村庄。

她们掌握着权利,从不穿内衣,全身上下就两个小布片.....

那么这个村子究竟在哪里?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独特的文化?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 为提升文章可读性 细节可能存在润色 请理智阅读 仅供参考

在广西南部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名叫菇类村的古老村庄,这里四周围绕着七座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形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天然屏障。

直到2000年,村里才第一次有人用上电话,这个与“桃花源”一般的村庄,正是我们故事的主角——菇类村。

村里有一位百岁老人,名叫阿婆花,据说她是白裤瑶族最后一位通晓古老祭祀仪式的长者,每当夜幕降临,阿婆花就会坐在古樟树下,向村里的年轻人讲述白裤瑶族的历史和传说。

"我们的祖先啊,是跟着一只会说人话的白鹿来到这里的。"阿婆花颤巍巍地说,"那白鹿带着我们翻山越岭,最后在这里停下脚步。它说,这里将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世世代代守护这片土地。"

村里的年轻人总是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些故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心里都有一个疑问: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还能守护多久?

菇类村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地理位置,更在于它独特的母系文化,在这里,女性拥有着超乎寻常的地位和权力。

18岁的小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年纪轻轻,她不仅决定家里的农作物种植计划,还主导了家族中几桩婚事的说和。

村里流传着一句俗语:"宁可得罪村长,不可得罪家中姑娘。"这句话生动地反映了菇类村女性的特殊地位。

每年的"姑娘节"是村里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村长阿姨会穿上最漂亮的传统服饰,站在古樟树下主持仪式。所有未婚女性都会聚集在树下,接受全村人的祝福。

"姑娘们啊,你们是我们村子的希望和骄傲。"村长阿姨总是这样开场,"愿你们像这棵古樟树一样,根深叶茂,枝繁叶茂。"

菇类村的服饰文化也十分独特,这里的女性穿着一种被称为"两片布"的传统服饰。

这种服饰由村里特有的"银丝草"编织而成,据说有避邪驱魔的功效,每个姑娘15岁时都要举行"披布礼"。

"披布礼"是一个庄重而神圣的仪式,15岁的姑娘们会穿上崭新的"两片布",在全村人的注视下绕古樟树三圈。

然后,阿婆花会为她们戴上一顶银制头饰,象征着成年的标志。

在菇类村,母性受到极大的尊重,村里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哺乳亭",是村中最精美的建筑之一。

这里的女性可以毫无顾忌地在公共场合哺乳,这在外界看来或许有些奇怪,但在菇类村,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挑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质疑这些习俗的合理性,他们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25岁的小梅就是其中之一,她在村里算是"老姑娘"了,按照传统,她早该结婚生子。但小梅有自己的想法,她想先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学点新东西再回来。

"我不是不爱我们的传统,"小梅对村长阿姨说,"但我觉得,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我想学习新的知识,让我们的村子变得更好。"

村长阿姨听了,沉默了许久。

她明白,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在保持传统和接受新事物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个艰难的课题。

与此同时,菇类村还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境,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村里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缺水、缺电、交通不便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村子的发展。

村里主要的水源是一口古井,传说是白鹿用角顶出来的。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这口井的水量已经不足以满足全村人的需求,每到干旱季节,村民们就要为了一桶水争得面红耳赤。

有一次,两个家族因为抢水起了冲突,差点酿成大祸,最后还是村长阿姨出面调解,才平息了争端。

从那以后,村里制定了严格的用水制度,每家每户都有固定的取水时间和数量。

可电力的供应也是一个大问题。

村里仅有的一台柴油发电机每天只能工作4小时,村民们不得不根据这有限的供电时间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们村就像是与世界脱节了一样,"村里的年轻人小明说,"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而我们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交通问题更是让村民们头疼,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道路是一段被称为"九曲十八弯"的危险山路。

每年雨季,这条路都会被山洪冲毁,村子就完全与外界隔绝了。

有一次,村里一位孕妇临产,但因为道路中断,无法及时送医。

最后是村里的几个年轻小伙子用担架将孕妇抬出了村子,历经九死一生才到达最近的医院,这件事让所有村民都深感震撼,也让他们更加迫切地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

面对这些困境,菇类村的村民们并没有坐以待毙,在村长阿姨的带领下,他们开始寻找改变的方法。

村里有一位被称为"蘑菇爷爷"的老人,他懂得种植珍稀食用菌的技术,在他的指导下,村民们开始尝试种植各种名贵菌类,希望能借此改善经济状况。

"我们的山里有很多珍贵的野生菌,"蘑菇爷爷说,"如果我们能把它们驯化种植,不仅可以保护野生资源,还能为村子带来收入。"

然而,由于交通不便,这些珍稀菌类常常无法及时运出村子,导致经济效益不高。

村民们甚至尝试过用老式溜索运送物资,但效果并不理想,就在村民们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机会改变了菇类村的命运。

一位名叫张明的大学生来到菇类村做调研,当他看到村民们种植的珍稀食用菌时,眼前一亮。"

这些蘑菇在城市里可是'抢手货'啊!"张明兴奋地对村民们说,在张明的建议下,村里决定尝试网络销售。

但问题又来了——村里连稳定的电力供应都没有,更别说互联网了。

经过激烈的讨论,村民们最终达成了共识:要发展,但不能丢掉传统,在这个原则下,菇类村开始了它的"互联网之旅"。

村里筹钱购买了一台发电机,并请来技术人员架设了一个简易的网络基站,就这样,菇类村第一次与外界建立了稳定的联系。

有了网络,菇类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村民们学会了用手机拍照、发微信,甚至开始在网上直播售卖蘑菇。

蘑菇爷爷的孙子小明成了村里的"网红",他常常在直播间里向城里人介绍菇类村的特色蘑菇和独特文化。

然而,随着外界信息的涌入,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年轻人开始质疑传统习俗,甚至有人提出要彻底改变村子的生活方式。

讨论过程中,争吵不断,有人坚持要全盘保留传统,有人则主张全面现代化,场面一度陷入混乱,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阿婆花站了起来。

"我们的祖先跟随白鹿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躲避世界,"阿婆花缓缓说道,"而是为了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现在,世界找到了我们,我们不应该躲避,而应该学会与之共处。但是,"她顿了顿,"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是谁,忘记我们的根在哪里。"

最后,在村长阿姨的主持下,村民们达成了一致: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适度引入现代化元素。

他们决定保留传统节日、手工艺等,并计划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时,他们也制定了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新产业的计划,但要求必须符合生态保护原则。

十年过去了,菇类村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但在变化中,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

每年的"姑娘节",全村人还是会聚在那棵800年的古樟树下,举行传统的祭祀仪式,只不过,现在的仪式通过网络直播,让全世界都能欣赏到这独特的文化景观。

菇类村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跟风。

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菇类村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