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下横山村一棵已经938 岁的荔枝树结的果实“荔枝王”,一公斤拍出 1.8 万元的高价,令人咋舌。此类土特产价格炒作的现象近年来屡见不鲜,西瓜几万元一个,鱼几十万元一条,看似热闹非凡,实则背后问题重重。
不可否认,地方政府为宣传当地土特产的初衷是好的。土特产作为地域特色的代表,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然而,通过高价炒作来吸引眼球的方式,却并非长久之计。
首先,这种炒作套路容易被识破。正如网友们所指出的,拍得者要么是政府找来的赞助商,要么是政府自己买单的“白手套”。这种“自导自演”的方式一旦被公众知晓,不仅会让宣传效果大打折扣,还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其次,高价炒作与市场规律背道而驰。土特产的价值应该由其品质、供需关系等因素决定,而不是靠人为制造的高价来体现。这种虚高的价格只会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无法真正促进产品的销售和消费。
再者,创新并非一味追求价格上的惊人,而应着眼于提升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比如,加强种植技术研发,提高土特产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挖掘土特产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营销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拓展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购买土特产。
总之,对于土特产的宣传,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摒弃价格炒作的短视行为,回归产品本身,以品质和创新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土特产的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持久的活力。
例如,像云南的鲜花产业,并非依靠某一朵花拍出天价来吸引关注,而是通过完善的产业链、先进的保鲜技术和多元化的销售模式,让鲜花走进千家万户。还有阳澄湖大闸蟹,通过严格的品质把控和品牌建设,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成为消费者信赖的美食。这些成功的案例都值得在土特产宣传中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