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笋为何挑起中越战争?长子回忆父亲战前,战时,战后态度的变化

女公子来也 2024-06-04 17:21:1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0年,越南领导人黎笋在北京对毛主席说:“中国是唯一发自内心支持越南的国家。”

这句话似乎彰显着两国牢不可破的友谊。

几年后,越南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频频在边界上侵犯我国国土。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国关系的巨变?

黎笋当初的发言,究竟是真心实意,还是另有目的?

阳奉阴违

1954年5月,越南上空的硝烟终于散尽。

法国殖民者的旗帜缓缓落下,饱经战火摧残的越南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然而,还没来得及庆祝独立的越南,刚从殖民沼泽脱身,眼见着又要一脚踏进越南战争的泥泞。

苏联这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却在此时选择了退缩。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上提出了“三和平”原则,其核心思想就是尽力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

甚至是在没有和越南商量的情况下,赫鲁晓夫擅自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进行谈判,并以越南问题作为交换,试图博取美国对苏联的让步。

赫鲁晓夫自诩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家长,却将其他兄弟国家的命运视为可以随意交易的筹码。

他的这种做法无疑让越南人民感到心寒。

1954年8月,《越南停止敌对行动协议》在日内瓦签署,战争的阴霾看似已经散去。

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都认为自己促成了和平,为越南带去了希望。

然而,对于黎笋来说,这份协议却更像是一份充满背叛的苦果。

黎笋被迫调回北越,心中充满了愤懑。

回到北越后,黎笋开始有计划地排挤胡志明,一步步夺取北越的领导权。

日内瓦协议的签署,使得主张和平谈判的胡志明声望下降,而坚持武装斗争的黎笋则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北越的政治天平开始向黎笋倾斜。

更令人心寒的是,黎笋甚至将胡志明的私生活也作为攻击的武器,试图彻底摧毁这位越南国父的形象。

1958年,胡志明想要与中国共产党员林依兰结为夫妻,黎笋自然不愿看到胡志明与中国有过多的联系。

于是,他搬出胡志明曾经许下的“越南一日不解放,一日不结婚”的誓言,对胡志明当下背信弃义的行为展开了猛烈的抨击。

黎笋的阴谋得逞了,胡志明不仅未能迎娶心上人,还因此形象受损,民众威望也急剧下降。

经历了这一系列风波后,年事已高的胡志明无力与黎笋抗衡,黎笋步步为营,走上权力巅峰。

后来,当黎笋有机会与毛主席会面时,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赫鲁晓夫将越南的和平当作了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也就只有毛主席是唯一真正支持越南的人。

可尽管黎笋心中充满了怒气,但他依然愿意向苏联靠拢,帮助苏联打击中国。

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隐藏着的是黎笋的狼子野心。

他试图利用苏联的影响力为自己铺平政治道路。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破冰。

这一国际动向加剧了黎笋对中国的敌意。

彼时,中苏关系跌入谷底,苏联急于拉拢越南,妄图对中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黎笋顺势彻底倒向苏联,走上了反华道路。

盲目自大

70年代后期,中越边境不再平静。

黎笋开始频频制造事端,蚕食边境,甚至默许越军公然对中国边防人员开枪射击。

面对中国的严正警告,越南置若罔闻,反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占了南海六个岛屿。

越南侵略者狂妄地叫嚣着:“不光是这里,中国种了木棉树的地方都是我们的!”

驻扎在边境的越南军甚至喊出了“打到友谊关吃早饭,打到南宁去过春节”的嚣张口号。

其野心昭然若揭。

1979年1月底,邓公访美。

他在华盛顿再次发出警告:对于越南的挑衅,若是没有给予必要的教训,恐怕任何方式都无法奏效。

然而,越南方面却将这番警告当成耳旁风,一如既往地认为中国只是在虚张声势。

殊不知,中国向来言出必行。

早在197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已集结22.5万人马奔赴中越边境,边境线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盲目自大的黎笋却在2月16日下令全军将警戒状态降至三级,只为为儿子黎坚诚筹办婚礼,享受天伦之乐。

也就是在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各部队集结完毕,箭在弦上,只待一声令下。

据黎坚诚回忆道,婚礼当晚府邸高朋满座,喜气洋洋的氛围丝毫没有山雨欲来的征兆。

甚至应该在前线的越军高级将领黎坚忠——黎坚诚的弟弟,也出席了这场盛大的婚礼。

在黎坚诚的印象中,这些高官们举止如常,看不出任何波澜。

只是在婚礼开始前的几十分钟部分空军干部脸上开始出现紧张神色。

不过,黎笋作为国家领导人在婚礼上的表现始终松弛从容,甚至还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讲话。

父亲的镇定驱散了黎坚诚心中的疑虑,也让原本紧张的军官们放松下来,婚礼很快恢复了其乐融融的气氛。

婚礼在欢声笑语中落下了帷幕,夜深送走最后一批宾客后,疲惫的黎坚诚准备好好休息一下。

然而,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部队的征召令将他召回了战场。

1979年2月17日,静谧的中越边境被隆隆的炮火声撕裂。

中国军队如猛虎下山般,势不可挡地越过边境线,向越南境内发起了迅猛的攻击。

越南方面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仓促应战。

中国军队仅用了28天的时间,就抵达了越南首都河内外围,将胜利的旗帜插在了离越南心脏最近的地方。

1979年3月16日,中国政府宣布撤军,对越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中国本着和平共处的愿望,希望恢复中越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然而,越南当局并没有意识到自身错误,反而在苏联的支持下,继续与中国对抗。

最终导致了两国此后十年的边境冲突。

面对现实

十年的边境战争,如同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着越南的天空,也深深地烙印在黎笋的心头。

这场战争不仅让越南经济凋敝,更让黎笋在国际舞台上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曾经不可一世的越南军队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势下节节败退,苏联也由此看清了现实。

指望越南这样的小国来牵制中国,不过是痴人说梦。

于是,苏联对越南的援助逐渐减少,而越南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开支,越南超国库收入一半都投入到无休止的战争机器中。

为了填补兵员的巨大缺口,越南甚至将征兵年龄调至14岁至45岁,壮年男子都要扛枪上阵。

经济发展停滞,教育事业荒废,越南在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1986年7月10日,黎笋在河内病逝。

越南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然而,曾经狂热追随他的人民,却对这位前领导人的离去表现得异常平静,甚至冷漠。

黎笋去世不到半年,越南领导层便改弦易辙,彻底否定了他的路线。

亲华的阮文灵走上了越南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他深知持续的对抗对越南百害而无一利,修复对华关系已刻不容缓。

1987年,越共中央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决定删除宪法中反华的内容,并肯定中国过去对越南的支持。

1988年,越南主动向中国提出“全面停火”的要求。

从视中国为敌到主动修好,十年间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最终只落得一场黄粱美梦。

阮文灵更是排除万难,秘密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1990年9月,阮文灵与江泽民在成都进行了坦诚的交流,双方就恢复中越正常关系达成了共识。

彼时,江泽民引用鲁迅的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精辟地概括了此次会晤的意义。

成都会晤为中越关系的破冰之旅打开了大门。

1991年11月,越南总理杜梅访华,两国正式宣布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

至此,中越关系在经历了15年的风雨飘摇后,终于重回正轨。

在世界这幅变幻莫测的画卷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波涛起伏,瞬息万变。

历史的经验教训,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解决冲突的智慧和勇气。

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更应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宽容的心态化解分歧,让和平的橄榄枝抛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张万生. 黎笋集团推行"印支联邦"必然自食恶果[J]. 东南亚纵横,1982(4):4-8.

李宁. 越共六大以来内外政策变化动向[J]. 和平与发展,1988(8):1-15.

范宏贵. 驳斥越南当局对我国民族工作的诬蔑[J]. 东南亚纵横,1984(1):55-57.

3 阅读:941

女公子来也

简介:欢迎大家来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