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位已到迟暮的老人写了一封信,把它寄到了政府大楼。
信件里只有短短一句话——“我实在是老了,请帮我照顾九弟一点。”
寄件的老人有个不得了的身份,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主席。
更不得了的是,这是他人生里唯一一次为亲人破例。
要知道,毛主席一生从不搞特权,亲朋好友给他写信,或求官职,或求政府照顾,或求来北京一游,都被他一一写信回绝。
他让他们不要轻易来北京,不要搞关系特殊化,要脚踏实地地工作。
但临去世前,他实在放不下他的九弟毛泽连,辗转反复,还是写下了这封请托信。
关系亲近的堂兄弟毛主席的九弟毛泽连并非毛主席的亲兄弟,而是他的堂兄弟。
两人的祖父是同胞兄弟,两人的父亲是嫡堂兄弟,两人便是未出“五服”的本家兄弟。
事实上,论起这份亲戚关系,对毛主席来说,毛泽连并非最亲近的一个。
在毛家亲房“泽”字辈兄弟里,包括毛主席、毛泽连在内,就总共有10人。
其中,毛主席排行第三,毛泽连排行第九,这两个年龄相差近20岁的本家兄弟在后来踏上不同的道路,一个上马成就一番伟业,成了带领党和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大英雄,一个下地躬身耕田,一生甘于平凡,在韶山冲当了一辈子庄稼人。
但就是这样,就算两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毛泽连还是毛主席心中最为牵挂的韶山亲人,以至于毛主席临死前都放心不下他。
毛泽连是1913年生人,出生在韶山冲滴水洞旁的东茅塘,青年毛主席曾在那里求学过两年,距离其旧居上屋场不过1.5公里的距离。
毛泽连出生的时候,三哥毛主席已去了外地读书。
但每逢寒暑假,毛主席回家后总会常去毛泽连家里探望,兄弟俩自然有互动的机会。
毛泽连的父亲毛尉生是毛主席的堂叔,年轻时就患有肺痨,中年以后经常咳血,无法给人帮工,一家的重担就都压在了毛泽连母亲陈氏的肩上。
但饶是如此,毛尉生还是不到50岁就病逝了,留下陈氏和4个儿女相依为命。陈氏本就身体虚弱,常年操劳之后还患上了严重的眼病,一家人时常吃不饱穿不暖,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一家总是会尽力给予帮助。
如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就经常慷慨地补贴他们粮食和衣物,因膝下无女,为了减轻毛泽连一家的负担,还主动要求抚养毛泽连的姐姐毛泽建,把她接到了家里当成亲生女儿去照顾。
如此,两家的关系变得更为亲近。
毛主席当时虽然在外求学,却也常关注家里的消息。
他赞同母亲抚养堂妹毛泽建,后来还帮她摆脱了封建包办婚姻,带领她走上了革命道路。
而回家看望婶母陈氏时,毛主席也见到了当时还是幼童的毛泽连。毛主席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堂弟,总是对他多有照顾。
九弟保护三哥毛主席投身革命事业之后较少回到韶山冲。
再一次回来,还是1925年,当时他和陈独秀发生了意见上的分歧,又身患疾病,索性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
随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他的夫人杨开慧和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
毛主席和杨开慧有任务在身,回到韶山之后就风风火火地办起了农民夜校,做起了调查,还建立了中共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韶山特别支部。
年仅13岁的毛泽连或许还有些懵懵懂懂,却知晓三哥这是在干一番大事业。
他也想要出一份力,就主动给毛主席当起了通讯员,还带领一群儿童组建了儿童团,在党组织开会的时候为他们站岗放哨,随时将异常情况报告给农会。
毛泽连想要保护三哥夫妇安全的心意,经由他认认真真的一举一动传达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很是感激这个“小家伙”的好意,任由他紧紧跟在自己的身边。
毛主席没有料到的是,毛泽连还真是起了大用。
当时是隆冬的一个晚上,年关将至,很多百姓都在家里忙着活计,而上屋场旧居里,毛主席还在燃着煤油灯整理资料。
十多岁的毛泽连坚持要在屋外放哨,因此,当军阀赵恒惕的部下、湘潭县长赵恒哲带着一对枪兵到了上屋场准备围捕毛主席的时候,毛泽连提前发现了他们的踪迹,故意大声咳嗽并且高擎马灯,向屋里的毛主席作出示警。
毛主席十分机警。
他立刻意识到不对,出了后门躲进了密林里,这才逃脱了这场危机。
除了保护三哥,毛泽连还保护了三嫂和两个侄子。
那时,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也是敌人抓捕的对象,常有民兵带枪在路上搜寻他们的踪迹。
这种情况下,毛泽连冒着危险,给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穿上家织布缝制的青棉衣,剃成农村娃娃都有的“豆干头”,并在额上涂着一点头,让他们一人一边坐在箩筐里,由他挑着走在了路上。
这是他想到的在敌人眼前安全转移兄弟俩的办法。
毛泽连还让杨开慧也系上印花土布蓝色头巾,穿上绣花鞋,紧紧跟在他的身后。
四个这样装扮的人走在路上,很容易就被认为是小叔子正在送嫂嫂、侄子们回娘家。
事实也是如此,当时敌排长带着士兵在路上和他们擦身而过,也没有怀疑他们的身份。毛泽连就这样大大方方地带着杨开慧、毛岸英和毛岸青在他们眼前“溜”走了。
早在1921年,毛主席就把在韶山的房屋借给了毛泽连家居住,因此1925年至1927年他携妻带子回到韶山开展活动的时候,都是由毛泽连的母亲陈氏来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
毛主席在韶山的日子里,毛泽连几乎天天都和他呆在一起。
毛主席也经由观察,对九弟毛泽连有了更深的了解。
对自己的这个小九弟,毛主席很有好感,觉得他正直善良、活泼机灵,也愿意将他带在身边教导。
1927年,毛主席奉命发动秋收起义,不得不离开韶山。
离开前,毛泽连赶去送了他一程。
当时村里的路还是弯弯曲曲的山道,毛泽连给三哥背着包袱和雨伞,等着他和乡亲们道别,一直把他送到了村外。
毛泽连问三哥什么时候能回来。
毛主席说要等到革命成功之后,否则他无颜回来见父老乡亲。
于是,这一分别,毛泽连一直等了22年,才终于等到重新和三哥见面的机会。
三哥放心不下九弟1949年,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9月时,四野先头部队就奉组织的命令,来到韶山寻找毛主席的亲人和革命烈士的亲属。当时36岁的毛泽连已经成家,一家人还住在东茅塘。
消息被汇报到毛主席那里的时候,毛主席很是高兴。
在他的安排下,毛泽连成了毛主席亲友里第一批受到邀请,来到北京中南海做客的人。
毛主席再一次见到毛泽连很是激动,尤其是当他看到毛泽连依旧保留着中国农民有着的善良、俭朴的优秀品质的时候,他心中很是欢喜,还特地将毛泽连留下来观看了开国大典。
值得提到的是,从1949年到1976年,27年间,毛主席所有亲友里,毛泽连是去北京次数最多的一个,一共去了北京11次。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因为毛泽连是毛主席在韶山最亲近的亲人,二是因为毛泽连患有眼疾,毛主席同意他到北京来治疗眼睛。
毛泽连眼睛受伤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当时大革命刚刚失败,各地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毛泽连受到毛主席影响,仍然十分关心农会的活动。
只是,一次半夜他参加农会活动的时候遭到了白匪的追捕,逃跑途中他不慎被树枝划伤了左眼,却因为家境贫困没钱接受治疗,伤势便一再恶化。
到了后来,他的左眼已经失明了,右眼看起东西也很是模糊。
毛主席知道的时候已经是1949年。
这之后,他时常拿出自己的稿费给毛泽连治疗眼睛,给他补充营养。
后来,毛泽连的右眼治好了,毛主席还想出钱给毛泽连装上左眼,但毛泽连听到这样对恢复视力没有用处,还要花掉三哥大笔的钱之后,他拒绝了。
毛泽连不想继续麻烦毛主席。
眼疾治好之后,他与毛主席道别,很快便收拾行李,回到韶山老家当起了安安分分的农民。
他一生不求官不求财,从不给毛主席增添麻烦,也不往毛主席头上抹黑。
毛主席把这些都看在了眼里,心疼之余,心中涌现的还是骄傲。
他的九弟没有让他失望。
毛主席虽然从来不愿滥用职权给个人、给亲友谋取私利,却是一个一个人情味很浓的人。
亲人有困难,他总是会慷慨解囊,把自己的工资和稿费寄去,让他们改善生活。
一直在农村当农民的毛泽连就是他的穷亲戚。
毛主席临死前怎么也放心不下他,于是第一次破例,写信请托政府帮忙照顾他。
伟大的领袖,人民的榜样。
伟人有心怀天下苍生的大胸怀,亦有普通人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