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作者:彭凯平
在上一节我们说到,如果我们心怀希望,探索快乐,追求幸福,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到丰富多彩的人生。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看看,勇气、宽恕以及欣赏美的能力,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勇气的培养
在现代心理学领域,勇气被视为面对困难时的坚守、进取和突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它能帮助我们不断成长而非安于现状,积极地追求人生目标,直面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科学研究表明,勇气是可以被塑造的。
1967年,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教授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的实验,也就是著名的“习得性无助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犬被关在笼子里,每当蜂音器响起,实验犬就会遭受电击。虽然这种电击不会对它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却会带来不适感。
因为实验犬一直在笼子里,无法逃避电击,其中一些实验犬逐渐陷入了绝望。实验重复多次后,即使在电击前把笼子的门打开,这些实验犬也不再尝试逃跑,而是在蜂音器响起时便倒地呻吟和颤抖。实验犬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电击,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这种现象在人类中也有所体现,许多人在连续遭遇挫折后,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法改变结果,从而放弃尝试,陷入绝望。
然而,塞利格曼教授提到,在这个实验中,并非所有参与实验的实验犬都陷入了习得性无助。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实验犬持续尝试逃脱,即便在困境中,它们依然在积极乐观地自救。塞利格曼教授变换实验环境以后,这三分之一的实验犬还是不断地尝试逃生,最终摆脱了被电击的命运。
这表明,即使在极端条件下,也有实验犬能够通过后天学习,摆脱习得性无助的束缚。
塞利格曼教授强调,摆脱习得性无助是可能的,他本人就是通过持续地尝试和练习,逐渐培养出了更加积极和乐观的心态。
这一发现启示我们,即使在逆境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培养出面对挑战的勇气和韧性。
对此,本书的作者彭凯平教授指出,增强抗逆力,是培养勇气的重要方式。
抗逆力是个体在面对逆境时展现出的一种积极的应对能力。它不仅仅是在困难面前的短暂抗争,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持久的力量,使个体能够从挫折中恢复过来,甚至在逆境中找到成长的机会。
这涉及提升自尊和自信,以及积极地利用我们内在的力量和外部资源,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首先,我们需要主动挖掘自己所拥有的外在支持与资源,从而提升个人的安全感和受保护的感觉,这包括依靠朋友、家人、老师以及其他可信赖的长辈。通过获得他们的支持,我们可以在面对挑战时感到更加自信和安心。
其次,我们应当深入探索和认识自己的内在世界,包括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信念等内在力量。这些是构成个体内在信仰和态度的关键要素。通过了解和强化这些内在力量,我们可以建立起更坚实的自我认同,成为坚定而自信的人。
最后,我们应当致力于发掘并培养个人的人际交往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包括创造力、毅力、幽默感和沟通能力。这些技能和品质能够帮助我们在社交互动中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也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
同时,适当地在逆境面前示弱,采用“U型思维”,也就是通过暂时的退让来为未来的成功做准备,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灵活性和耐心,从而在适当的时机实现逆转和成功。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逐步变得坚韧,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展现出更大的勇气和决心。
宽恕的力量
好,说完勇气,我们再来看看宽恕。宽恕是一种强大的积极心理资本,它能够帮助我们消解对他人的怨恨。面对伤害时,选择原谅的人,比较容易忘记以往被伤害的细节。这是因为决定原谅后,大脑会形成遗忘痛苦回忆的机制。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做了这样一项实验,他们让被试者们阅读跟伤害他人有关的内容,然后让每位被试者针对每种行为造成伤害的程度评分,并试想如果自己是受害者,原谅对方的可能性会有多大。
两周后,同一批被试者中,那些最初选择原谅的被试者,在回忆细节时遇到了困难,而那些一开始就选择不原谅的人,则对其中的伤害细节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不仅如此,在回忆细节时,选择不宽容的被试者,平均心率从每4秒1.75次增加到每4秒2.6次,血压也随之升高了。这说明,在回顾痛苦的过程中,他们再次受到了情感的冲击。
这个实验表明,选择宽恕,对我们自身来说,也是有益的选择。
宽恕不仅是一种情绪状态,更是一种行为表现。宽恕包含利他、共情和迁就等成分,它能够削弱受害者的消极动机,同时增强积极动机,有利于双方和解。
那么,我们如何真正做到宽恕呢?
首先,我们需要打破“自我宽恕定律”。所谓“自我宽恕定律”,指的是我们轻易原谅自己而严苛对待他人的倾向。出于人性中趋利避害的特点,我们容易对自己宽容,愿意理解自己的过错,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减轻内疚,我们可能会将责任转嫁给他人。
要克服这一倾向,我们需要培养自我反省的能力,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并勇于承担责任。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提高对他人的同理心,尝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挑战,从而减少对他人的苛责。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加公正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在这里,彭教授引用了认知治疗大师艾利斯提出的思考模型,在面对挑战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想法来影响结果。
举例来说,当我们意外被朋友伤害,这是触发事件和挑战。面对这一事件,我们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系列的想法和分析,这些构成了我们的信念体系。
这时,我们可能会自问:“我是否在不经意间冒犯了他?”或者“他是不是变了,不再是我认识的那个人了?”这些想法往往会导致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比如沮丧和自我怀疑,这就是糟糕的结果。
然而,我们有能力调整自己的信念。当我们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比如:“也许他的行为是无意的?”或者“他的本意并不是要伤害我。”等等。
当我们这样重新评估情况时,情绪反应也会随之转变,我们就不至于陷入消极的结果中,也更能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了。
学会宽恕,不仅能够减少内心的怨恨和痛苦,还能帮助我们建立更健康、更积极的人际关系,体验到更多的平静和幸福。
欣赏美的能力
好,说完了勇气和宽容,最后我们来看看“欣赏”。
积极心理学家米哈伊在其著作《观看的艺术》中,将欣赏定义为对美好事物的愉悦感受。对美的喜爱是人类的本能,美好的事物容易引起多巴胺的分泌,带来幸福和愉悦的感觉,使大脑感到舒适和放松。
同时,美对人类的心智也有启蒙作用,当五官能够感受美时,心灵会变得柔软,容易被感动,进而成为自由、敏感且富有创造力的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如何培养自己欣赏美的能力呢?
首先,广泛接触艺术,将艺术视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去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艺术展览场所,欣赏绘画、雕塑、摄影等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沉浸式感受它们的魅力。同时,观看电影、戏剧、舞蹈表演等艺术演出,体验不同艺术形式所具备的震撼和美感。此外,我们可以阅读文学作品,在深刻的文字世界里畅游,提升个人感受力和心智。
在书中,彭教授介绍了一个实验,说明阅读文学作品对个人心智提升的作用。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奥特利,曾经花了数十年时间,研究了小说的心理学效应。在实验中,奥特利首次使用了“眼睛智力测试”,他让参与者看了36张人眼照片,然后选择4个词语说明照片上的人的想法或感受。他发现,与读非小说作品相比,读虚构小说能显著提高参与者的得分。
研究进一步显示,读小说甚至能让读者形成对不同民族或文化的共鸣。这是因为,我们在阅读有关他人的故事时,会将自己代入其中,这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
从这个实验中,奥特利得出结论,丰富的故事情节能够提升心智和共情能力。
其次,为了培养和提升我们对美的感知能力,我们还可以学习基本的艺术史与理论知识。我们应该以一种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理解不同的审美观念以及它们背后的文化背景,这将帮助我们更深刻地领悟艺术作品的深层含义和内在价值。
同时,掌握美学理论,如平衡、对比、节奏等基本规律和原则,能够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更加敏锐地捕捉到美的元素,享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最后,探索自然与人文环境,是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大自然的湖光山色、四季更迭,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力量和勃勃生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壮美。而游览历史遗迹、文化名城,则能让我们领略人类文明的深厚底蕴,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智慧。
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探索,我们将逐渐培养起敏锐和深刻的审美眼光,创造出丰富的精神世界,让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充满美的发现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