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灭虢之战,看到了晋献公的老谋深算!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8-08 07:27:39

按照《左传》记载,公元前655年,即鲁僖公五年的秋、冬之际,位于今天三门峡的虢国,历史上也称西虢国的国家灭亡了。这个西虢国应该就是虢仲的后裔所建。因为按照鲁隐公元年《左传》的记载,位于虎牢之地的制邑,乃是虢叔的封地,是在更早以前就被郑国所灭。从此,虢仲、虢叔这对从周文王时期就成为周王室国家柱石的兄弟之国都就灭亡了。

1.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人们常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如果用在晋献公身上,算是再恰当不过了!

说起晋献公与虢公丑的翻脸,时间最晚应该在公元前668年,距离虢国灭亡已经是13年了。当年,由于晋献公尽诛群公子的缘故,虢公丑不但藏匿逃亡公子,而且正义感爆棚,并于这年秋、冬之际,两次举兵讨伐晋国。虽然两次讨伐,未给晋国造成巨大损失,但对于晋献公来说,这也是巨大耻辱,必然牢记于心。

当然,由于虢公丑对晋国的两次讨伐,不但没有讨到便宜,更没有让晋献公屈服,所以虢公丑也很是没有面子!因此,虢公丑要利用自己国家的地理优势,以及虢公丑在周天子那里的身份和地位,对晋献公实施起“封锁”加“脱钩”政策。

虢公丑对晋国实施封锁政策的具体内容应该是,晋国既不能从虞板古道,渡过黄河并途径虢国去洛阳朝觐周天子,也不能从轵陉古道经由孟津渡口去洛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虢公丑对于晋国的封锁,乃至对晋国的对外交往进行的封锁,导致了晋国被孤立于汾河流域,甚至无法与外界沟通。

这当然是晋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尽管晋献公非常愤怒,但终究虢国强大,不好对付。因此晋献公接受了士蒍的建议,暂且忍耐下来,徐图后报。

2.晋献公的战略准备

面对虢公丑对晋国实施的道路封锁政策,晋献公最重要战略就是不断做大晋国。做大晋国的战略,最基本的动作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延揽人才。这方面主要是指收容各国的流亡公子,落魄贵族,比如士蒍、毕万、荀息、赵夙、舟之乔等等。这些人的加入晋国,无疑是一种新鲜血液,不但弥补了诛杀群公子之后的政治管理空白,还增强了内部管理的活力与创新。这应该是晋国迅速强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扩大版图。在这些年中,按照《左传》记载,晋国有浦、屈之地,并灭了魏、耿、霍三国,再加上虢国在黄河北岸的重要据点下阳被晋国占领,这意味着晋国的版图已经包括了汾河流域,并成为了黄河流域国家。尤其魏与下阳两地的归晋,不但意味着晋国开始与虢国隔河相望,而且晋国同样也控制了黄河两岸的重要水上通道,比如风陵渡和下阳渡口。晋国版图的扩大,尤其对古代战略通道的控制,不但是国家实力的增加,更是晋国在战略上对虢国形成优势的重要基础。

第三,积极伐交。其重点之一是交好秦国,因此晋献公把自己的公主嫁给了秦穆公,这在晋国西侧就形成了稳定且强大的联盟。其次,积极与周王室加强交往,让周惠王对晋国有所期待,从而让国际舆论对晋国更加有利。当然,估计晋献公也会积极与这一区域的戎、狄等民族国家搞好关系。反之,通过《左传》记载可知,虢国不但与周天子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也和他西侧的戎、狄之族发生了冲突。这样的形势,当然对于虢公丑非常的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晋国对虢国反过来实施贸易禁运,尤其如果拿当时的战略物资食盐作为手段的话,则虢国就很危险了。

3.计算灭虢之战的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

关于晋献公灭虢的开始时间,如果仅仅从《左传》“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的字面理解,就会觉着晋献公选择这个时间点,也许黄河还在汛期,甚至在发大水,是不是时机选择的不对啊?

不过好在,这年的《春秋》给出了一条时间上的准确标尺,这就是“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根据这条记载,通过天文推算,在公元前655年8月19日,鲁国曲阜区域能看到一次全日食,准确发生时间是当日中午13:25左右,结束时间是15:50。

依据这个时间基准,可以得出三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这年的鲁历9月1日对应的是公历的8月19日。第二个结论是,这次日食发生在秋天,而且是初秋。因为按照公历,每年立秋都是8月7日。第三个结论是,鲁国从这一年开始,历法的确改用了周历,即由建丑改为了建子。也就是说,鲁国的正月比原来提前了一个月。

但是,对于晋国来说,使用的历法仍然是夏历,即建寅。这个结论,除了有历史记载证据,更重要的也来自于这年的《左传》,即卜偃提供的童谣。“‘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其中的“其九、十月之交乎”,呼应的正是虢公丑离开虢国的时间,即鲁国所记载的“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

这也就是说,晋国童谣中的“九、十月之交”,是鲁国的“十二月丙子朔”,对于朔日,天下都是相通的,所以晋国的十月初一就是鲁国的十二月初一,即丙子日。由此可以得出四个结论,其一,由于晋国历法的十月初是鲁国历法的十二月初一,早两个月。所以,晋国历法一定采用的是夏历,即建寅。其二,由童谣中“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的记载可知,晋历的丙子日与鲁历的丙子日是完全统一的。这点不用怀疑。第三,根据天干地支表,就可以推算出晋历的“八月甲午”就是鲁历的十月十七日,同样也是甲午日。第四,根据这年日食时间的精确推算,鲁历的十月十七日就是公历的十月五日,即公元前655年10月5日。历史上的这一天,晋献公开始包围了虢国的上阳城。

根据以上信息,当然也可以得出结论,晋献公灭虢,是从鲁历的十月十七日开始,到十二月初一日结束,历时43天。按照公历,灭虢始于公元前655年10月5日,结束于公元前655年11月17日。从时令上看,这是在深秋,黄河到了枯水期。这说明,晋献公选择的灭虢时间是合适的。

上阳城在三门峡市的方位图

4、灭虢之战是残酷的!

灭虢之战的残酷性,最少有两点是可资证明的。其一是晋国包围上阳城的时间长达43天,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第二就是考古证据。

先说考古证据。由于建设三峡大坝的原因,上阳城的考古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最终完成在本世纪2002年5月。按照考古专家的说法,上阳城始建于虢国东迁之际,也就是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天下大乱,周平王在晋文侯、郑武公的帮助下,把周王室由镐京迁往洛阳之后。这样算起来,虢国的上阳城从建成到虢国被灭,有100多年了!

通过考古挖掘,上阳城位于今天三门峡市的虢国公园这一带。在这里挖出了城垣基础,宫殿遗址,以及藏粮之窖和青铜冶炼区域。上阳城的占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东西长1000-1050米,南北宽560-600米,周长3200米。城内有宫城,也近似长方形,东西长310-405米,南北宽315米,周长1350米。

从挖掘的情况看,上阳城城墙基宽4.5-6米。城有外城壕,宽约15-22米,深约4.3-6米。上阳城除了有外城壕,还有内城壕。内城壕宽13-17.5米,深度6.4-10米,比外城壕还深。即使是内部的宫城,也有一道壕沟与外部隔开,壕沟深度4.5-5.7米,宽7-11米。

更加令人惊悚的是,按照考古专家的挖掘鉴别,上阳城在虢国被灭之际,同时也被彻底摧毁了。这个信息如果与43天的围城之战相联系,那是能说得通的。

其实,上阳城的选址是非常考究的!首先是它的交通位置,是典型的咽喉锁钥之地。其次,上阳城在建在一个南北走向的塬地之上,它的北侧、东侧是悬崖峭壁,而悬崖峭壁之下就是滔滔黄河水。他的西侧是一条河谷地带,青龙涧由南向北从秦岭流出,汇入黄河。他的南侧则依靠巍峨的秦岭山脉。

因此,在这样一个易守难攻的绝佳战略要地上,虢公丑不可能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去挖掘内部的两道壕沟。合理的推测,内部的壕沟应该是在晋军包围之后,逐次挖掘的据险防守屏障。因为通过考古发掘可以看出,内城壕竟然比外城壕更深,这显然是不放心第一道防线的缘故。当然,上阳城的外城壕,以及内部的两条壕沟,应该都是放满水的,而且水源应该就是从南部山脚下引入的青龙涧水。

所以,从考古的角度看,晋军攻打上阳城,是一次攻坚战,而虢公丑也是下了大气力防守。从最终上阳城被晋军所毁的角度看,一定是气急败坏所致!因为晋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不过,古代对于守城的这些诸侯来说,似乎运气都很好,大多数都能在重兵包围之下,成为漏网之鱼。按照《左传》记载,虢公丑就是这样一条漏网之鱼,因为他在晋献公的眼皮底下竟然跑了,跑的方向当然是洛阳方向。但是,虢公丑的那些守城战士,应该就不会有这么幸运了,他们或者战死,或者成为奴隶,结局一定不会很好!

5、令人唏嘘的虢公丑

在《左传》中,虢公丑在上阳城失守之后,逃亡来到洛阳,理所当然是见周惠王去了。但是据《竹书纪年》的记载,虢公丑在洛阳并没有被留下来,而是去了卫国。可见十分的狼狈!

虢公丑的失败,教训是深刻的!应该说,天时、地利,虢公丑也都是有的。但最终导致虢公丑亡国的原因,却是人和!

比如,舟之乔的叛虢归晋,说明了虢公丑在内部统治上的无能与无德,因此士大夫不愿意留在虢国为其效命。

比如,虢公丑利用地利之便,控制交通要道,妨碍天下商贾流通,甚至控制诸侯与周王室交往,这就是严重的失德。

比如,虢公丑在境内装神弄鬼,欺骗糊弄周天子,是典型的无礼,很容易触怒诸侯和士大夫。

比如,虢公丑频繁对周边用兵,穷兵黩武,不但失去了民心,而且让周边的部族成为了虢国的敌人,从而导致虢国没有强有力的外援。

也正是因为虢公丑失去了“人和”这个国家支柱!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比如在晋国围困上阳城的这场战役中,以下三点就值得推敲:

第一,晋国军队在黄河北岸,要渡过黄河天险,那也是不容易的。尤其,如果晋国军队是在北岸的下阳渡口过黄河的话,虢公丑完全可以半渡而击之,这样就能把晋国军队有效阻击于黄河岸边,何至于晋军把上阳城给围困起来!

第二,如果晋军不仅仅是从北岸的平陆县渡过黄河,而是另有一支军队从风陵渡过黄河,并从潼关向东,过函谷关直奔上阳城的话,则如果虢公丑在潼关或函谷关留一支武装,就可以有效阻止晋军东进。

第三,为什么在虢国被围困的43天中,没有外援?

这一切说明,虢公丑在上阳城的西侧完全失去了军事控制能力。即是说,如果在这之前,潼关到函谷关之间的广大区域是虢国控制的话,则这个时候,这一区域的城邑及其大夫们已经不听虢公丑的了,甚至有部分戎族参与到包围上阳城的战斗中,都是有可能的。

其次,上阳城之所以会被包围,说明虢公丑在其外围就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军事抵抗。这个现象,或者说明上阳城已成为孤城,只能在城内死守。或者说明虢公丑此人非常糊涂,以为据险死守,晋献公就拿它没办法。

当然,虢公丑的据险死守也的确让晋献公很伤脑子!整整43天的围城之战,对敌对双方都是残酷的。

在春秋时期,城墙都是夯土,没有砖保护,也没有发明女墙,城墙上面应该不会有防守人员。因为地基如果只有4.5-6米宽的话,城墙上面就很窄了,士兵活动是很难展开的。所以,对于进攻一方来说,主要是跨过城壕,打开城门才好进去。

但对于上阳城来说,外围城壕虽然宽、深,但只要向西挖出一条引水渠,就能把外围城壕的水顺利排放到地势更低的青龙涧之中,所以突破第一道防线也许是容易的。

真正考验晋国军队的,应该是围城之后,虢公丑在城墙内部挖掘的第二道防线,也就是内城壕沟。这条壕沟当然会灌满水,并且在壕沟内部的边缘上筑起一条土筑防线来,这条防线当然既能作隐蔽之用,也可以用来防卫,尤其能发挥箭镞的近距离防守作用。

当然,这场战役的实际情况,今天的人只能靠想象了。但是,虢公丑原本的一手好牌,最终会走到如此窘境,实在让人唏嘘再三!

0 阅读:204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