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光照铁衣 再现华夏甲胄的“泉州印记”
2022-09-02 10:26:36 来源:泉州晚报
郑成功曾身披何种盔甲?北宋泉籍著名军火家曾公亮所著《武经总要》记载的宋甲是什么模样?这些问题都在复原的甲胄中找到了答案,武备圈爱好者们热爱的不仅是威风凛凛的铠甲,更是中国文化中保家卫国、勇武不屈的精神
郑成功曾身披何种盔甲?北宋泉籍著名军火家曾公亮所著《武经总要》记载的宋甲是什么模样?这些问题都在复原的甲胄中找到了答案,武备圈爱好者们热爱的不仅是威风凛凛的铠甲,更是中国文化中保家卫国、勇武不屈的精神
寒光照铁衣 再现华夏甲胄的“泉州印记”
□记者 黄宝阳/文 林劲峰/图(除署名外)
核心提示
甲胄伴随着战争出现,是冷兵器时代最主要的防护方式,持续使用时间长达数千年,也积淀了中华数千年的文化。但因其历史特殊性,大多早已消散在历史长河中。
而今,有这么一群甲胄制作匠人依据史料,遵循古法技艺,将甲胄这一古老的器物重新带回现代人的眼前,让更多人领略到甲胄之美、历史之美。
要成功制作、复原一套甲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掌握十八般武艺、克服“九九八十一难”,然而因为热爱,甲胄制作匠人们勇于探索、孜孜以求,希望能将这一古人智慧的结晶复原,展示其风采。
复原的明代直身鱼鳞甲。在明代《出警入跸图》画作中,万历皇帝就是穿着直身鱼鳞甲,肩戴环臂铠,画作中盔甲上的鳞甲片如瓜子般大小,胸前附带有两条龙纹。(潘刚峰 供图)
铁铜皮缎造铠甲
一套起码30斤
潘刚峰是南安人,出生于1994年,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结缘甲胄源于偶然。2015年,他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对汉族传统服饰产生了兴趣,在学习君子六艺中的射艺过程中,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甲胄。
他开始上网寻找相关资料,包括各个博物馆少有的专业复原盔甲信息。2018年,他偶然在一个武备圈认识了江苏徐州人孙磊。2010年起,孙磊就开始痴迷古代兵器甲胄,看到国内众多古装剧中的甲胄都脱离史实,“好多古装剧中将领们穿的铠甲都是用塑料、橡胶制作的道具甲,轻飘飘的,真正的铠甲材质是由铁、铜、皮、缎等制成,大约重30到60斤。”他产生了自己制作铠甲的想法。2012年,孙磊开始动手制作甲胄,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他制作出了第一套甲胄。
孙磊不仅送给潘刚峰他自己制作的札甲片,也成为潘刚峰甲胄制作的启蒙者和领路人。
札甲是可以大批量生产的步人铠甲,也是比较简单的甲胄款式。根据古籍文献记载,在孙磊的细心指导下,结合自己的身材,潘刚峰不断实验、探索、拆解,耗时3个月,将2500片塑料甲片扎连串接成一套贴身的“札甲”。
当年11月,他身穿这套非常简易、常见的蒙元风格的札甲,参加了在武夷山举办的中华礼乐大会。在该活动上,他认识了很多制作风格各异的甲胄制作匠人和爱好者,更是首次近距离接触到甲匠们制作的明布面甲。
在跟甲胄圈朋友的深入交流中,他了解到各代甲胄形制的演变和风格等知识,并逐渐融入这个圈子,通过跟甲胄圈朋友们在资料分享、工艺研发等方面的交流,潘刚峰制作甲胄的知识进一步得到扩充。
札甲,是用途最广泛的种类,为独立片状的甲片样式,通过使用皮绳等编织材质将其相互穿插固定,并根据防御形势采用下压上或者上压下的编绳方式吊串成型。具有非常灵活的活动性,根据损毁程度便于替换材料。(潘刚峰 供图)
唐代身甲,最明显的特征是外甲还套用了一种南北朝就出现的、流行于唐朝的两片圆形状护胸板,有的雕刻纹路,也有的光亮如镜子。(潘刚峰 供图)
当个“铸甲师”有多难
得自学数十门技艺
成功制作一套札甲给了潘刚峰很大的鼓励,但待他更深入这一领域才知道,一套甲胄从设计开始到成套完成,过程如此繁杂。甲胄有华丽和简单等不同的类型,有收集资料、设计、打版、开模、绘制、剪裁、组装、缝合、装饰的一整套流程,制作时间短则几月,长则需要几年。
在古代,从西汉开始就有明令,除了军队,平民不可私自制造、收藏甲胄,也不得以甲胄陪葬,如发现将被罚以重罪,且每次朝代更迭,都有大量文献遭破坏,因此,能找到关于甲胄的文献资料非常少,出土的甲胄也非常稀少,即便有出土,在地下埋藏千百年后大多已严重腐蚀。
没有实物传世,为了更严谨、更贴近史实,尽量复原历史上的甲胄,前期花在收集资料和参考各种壁画、石刻等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很多。而且甲胄制作的工序多达几十道、配件多达几十种,要求制作者具备数十门专业知识,如中国历代传统服饰、历代盔甲形制、美术专业、审美、手绘能力、缝纫手艺等,甚至还需要高等级的锻打、簪刻等技能,“为了看懂古籍,还要恶补以前并不熟悉的文言文。”
“诗人说功夫在诗外,制作甲胄是同样的道理,难的不是对材料进行排列、打孔、串联、编绳、裁剪、缝合等工艺,而是前期的参考、设计、打版、建模等过程。”潘刚峰以一套华丽的仿石像生甲胄为例,仅设计版型到出版大约就需要6个月之久,前期要经历参考、观摩、取证、画图、设计结构等过程,设计出版型,打版后又需要反复修改,一再推翻重来,“一次次修改,有时需要失败二三十个模板才能获得自己满意的效果。”
从画图到建模、打样、产出成品,最少需要3个月。皮料、布料、锦缎、绳、装饰扣等材料和配件,随着这一领域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已逐渐可以收集和订制到,但包括肩吞、腹吞和臂兽等在内的吞兽,及头盔配饰所需要的铜贴、眉庇、凤翅、莲花座等,都需要制作者自己画图设计并建模,“会画、会设计,还要有专业的雕刻知识,才能在建模上凸显物件所需要的立体感和纹路细节。真正的爱好者都有一定的‘强迫症’,不断跟自己较劲,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仅设计并搭建好大大小小多达数十个配件的模型,至少需要1年时间。
除了设计、建模、打版,制作过程中,如何贴合身材也是难点,盔甲是立体的,每个人身形不一,不贴身的甲胄穿在身上反而会妨碍行动,因此,甲胄的设计制作要符合人体工学,每一片甲片的弧度都有细微的差别,需要一片片不断打磨和调整,才能最贴合穿着的人,“身高和身材决定了版型的大小,还有甲片的数量。不同种类的甲片所需要的数量也不同,如使用每枚大约长宽各3厘米的山文甲片,适合一名身高175厘米、150斤左右的男生穿着的甲胄需要4500片左右甲片,在附着的皮料上要打2000多个孔,手工将所有拼接完整的甲片串联起来。”
因为缺少实物作为参考,吞兽的材质、甲片样式、形制、肩吞腹吞兽的设计等方面,许多制作者只能在看似有章可循却又迷雾重重的道路上屡屡碰壁。此外,铠甲内部的衔接结构设计也十分考验制作者,因为壁画和石刻,都是对外表的刻画,没有具体实物的内部参考,甲片之间、甲片与吞兽等配件之间如何拼接、固定、衔接,也只能结合配件加以想象设计。
潘刚峰介绍说,在所有前期准备过程均已完成的前提下,一名熟练的甲胄制作者,对现有的材料和物件进行排列、打孔、串联甲片、编绳、裁剪、缝合、包边、装饰,直至成型一套仿石像生的甲胄,最快需要7—10天的时间。
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郑成功弈棋图》,成功复原出的全国首套明代郑成功金漆山文将校甲。(潘刚峰 供图)
背甲比胸甲更高更宽,以完整覆盖、保护颈背、肩胛骨。
依据曾公亮《武经总要》
制宋甲庆祝泉州申遗
去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申遗,作为泉州人,潘刚峰觉得与有荣焉。宋朝的甲胄,其防御性和美观性都达到了巅峰状态,泉州成功申遗后,潘刚峰萌生了根据北宋著名政治家、军火家泉州人曾公亮所著的军事巨著《武经总要》制作一套宋甲的想法。
潘刚峰介绍说,不同朝代的铠甲样式不太一样,就如汉服一样,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制式,由于缺乏实物,对甲胄制作者来说,西安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明代《出警入跸图》、唐长乐公主壁画、北宋兵书《武经总要》等具有的实物和文献,是他们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其中,《武经总要》作为北宋用国家力量来编辑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兵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兵书,被“甲胄圈”公认为“无价之宝”。
他以《武经总要》为蓝本,以其中的图绘、结构、形制、甲片作为参考,决定制作其中一款记载于《宋史·兵志》中的宋代黑漆顺水山文甲。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好在制作这套铠甲前,他已先后制作了80余套札甲、明大汉将军甲、明直身甲、唐明光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其中,他制作出的明直身甲所采用的山文甲片,为这套宋甲的成功制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山文甲是从唐代《唐六典》就已经有记载的中国式甲,甲片多为山字形金属片组合而成,因此称为山文甲。山文甲作为武将盔甲流行于唐、宋、明,有外形美观、穿着威猛霸气、符合身体结构性能、综合防护能力强等优点。但由于其制作复杂、成本高昂,所以多作为武官铠甲和亲军甲胄,基层普及率并不高。在唐宋明神像、壁画、绘画、石刻中,山文甲是一种出现率非常高的甲胄,同时因为迄今为止没有一件出土实物留存,史籍中也未记载其编织方式,因此也被认为是最为神秘的铁甲。许多制作者们不断研究、设计出许多不同结构的山文甲片,有失败也有成功的,有被认可却也有不认同的,莫衷一是。
潘刚峰根据中华民族国宝级画卷明《出警入跸图》等古籍图样、石刻、壁画等,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不断琢磨,历经3个月,手工制作出第一套明代直身山文甲,通过这套明直身甲款式,他后续还衍生制作出其他几款改良版本,得到了知名的国内甲胄复原制作匠人的肯定。
去年9月,他开始着手制作宋代黑漆顺水山文甲,到今年1月底完成。这套宋甲包含了胸背甲、披搏(护肩)、甲裙、裈甲、鹘尾、护臂、胫甲、肩吞兽和腹吞兽,使用了4500片山字形勾连甲片以及各种不同种类的皮料、锦缎、铜扣来完成。
复原的明代大汉将军甲(潘刚峰 供图)
宋代黑漆顺水山文甲,根据《武经总要》设计,内甲外复套有与裈甲一体的长片式身甲。
致敬民族英雄郑成功
复原全国首套明金漆山文将校甲
明末清初,郑成功斥巨资打造的精锐部队——穿着全幅甲胄的“铁人军”,曾在抗击荷兰侵略者和与清兵的战争中,一战成名、席卷战场,当时“铁人军”甲胄,是什么模样?明甲沿袭宋代的铠甲形制,随着宋代黑漆顺水山文甲的成功复原,潘刚峰制作郑成功甲胄、致敬郑成功的初心再次被唤醒。他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郑成功弈棋图》,成功复原出全国首套明代郑成功金漆山文将校甲。
《郑成功弈棋图》被誉为目前考证郑成功容貌最真实可信的依据之一,是国宝级画作,图中郑成功头戴将巾,内穿铠甲外罩便服。根据图卷中露出的胸板、裙甲、护臂等部分,可以推断出是继承唐宋风格,并在明朝沿袭使用的将校山文甲。
除了该画,潘刚峰还研究了大量有关郑成功及明代甲胄的相关史料,如裙甲除了依照画作设计制作,还饰有郑成功相关图卷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如意祥云纹图样。如头盔上使用的兽首作为防护装饰,参考了郑成功著名的铁人军配备的兽面甲。凤翅上用孔雀羽毛点翠工艺制作的,在铜片上以大大小小不规则的羽毛装饰,是参考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定陵出土的明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整套甲胄除了尽量还原历史,还加入了自己对明代和郑成功的理解而融入的创意设计,精致大气、富有时代气息。
制作这套明金漆山文将校甲,使用的铁、铜、合金、皮、锦缎、布料、绳等合计5000多个大小物件组成。这套甲胄重约40斤,约由10个部分组成,自己无法独立穿着。记者现场让潘刚峰试穿了下,在旁人的帮助下,至少需要15分钟左右。
甲胄复原制作工作,并不是一件足够努力就会成功的事,比如,他心心念念一直在攻克的难题——郑成功“铁人军甲”。郑成功“铁人军甲”在中外的文献中都有记载,也是荷兰人笔下令人望而生畏的利器。郑成功在晚明时期,依据缴获的甲胄,融合其对西方、东方甲胄文化的了解,创造出当时威震满清王朝的铠甲,这套包括铁铠、铁盔、铁臂、铁裙和铁面具在内的全幅铁甲,人高马大的士兵穿上犹如铁塔一般,人称“铁人”,这支8000人建制的军队也被称为“铁人军甲”,依靠“铁人军甲”对刀剑枪火铳的防御抵抗,郑成功一度席卷北方战场,使得清廷损失惨重。但由于铁人军甲的外甲是片状式的,跟西方板甲样式很像,需要有专业熔炉设备和锻造设备来制作,没有工艺技能加持,潘刚峰被“卡”住了一年多。如今,他还在继续挑战,期待能尽快制作出来。
在朋友的协助下,潘刚峰试穿甲胄。
依据《武经总要》步人甲图绘制作的宋代步人甲。(潘刚峰 供图)
一部电视剧掀起甲胄热
制作者来自各行各业
国内的甲胄制作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甲胄圈”的甲胄制作者都有哪些?门槛如何,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在潘刚峰的介绍下,我们得以走近这个文化圈子。
甲胄还原制作并不是近年才兴起的,早在十几年前国内就有专业的甲胄复原专家,开始甲胄的还原制作,但因为信息不畅通等原因,没有大范围传播。2017年起,陆续有许多复原的甲胄出现在网络上。2019年对中国甲胄文化来说,是重要一年,中国甲胄迎来空前的热度,大放光彩,这源于一部热门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
《长安十二时辰》以严谨考究的态度将唐朝时期的服装、道具、妆造高度还原,尤其是剧中根据唐长乐公主墓壁画复原的甲胄、流行于唐朝的护胸板、颜色丰富的绢甲、压迫力十足的将校甲等,被公认为是影视剧中首次贴近历史朝代的形制形态。这部剧的热播,使许多甲胄复原者的账号粉丝流量大增,带来了几十万的爱好者,该剧带来的影响力持续至今。
潘刚峰介绍说,这个圈子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因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聚在一起,平时共同参加除了一些大型文化展示活动,大多通过网络交流学习。其中,不乏专业的甲胄复原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有业余的兴趣爱好制作者,他们的主业是体育老师、设计师、面点师、企业管理者、外卖小哥等,大家相互学习,修改不足、提升工艺,不断提高水平。记者粗略翻阅了下,潘刚峰加入的相关群有数十个,他们会在群里互相交流制作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有问题,相互探讨、互相帮助解决。
在业界人士看来,一名合格的甲胄制作者,需要对民族服饰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对历代中国甲胄形制有充分的认识,并同时具备美术设计等多方面的技能,“因此,从圈内严谨的规范门槛来讲,能够独立设计、研发、产出、自制、加工成一套甲胄的制作者,在全国仅有40人左右,省内应该就我一人。”
甲胄上这些山形甲片全部由手工拼接而成,一件甲胄根据不同大小,需要三四千片。
将拼接好的甲片缝制到皮料上
不同朝代甲胄各具特点
消费群体中女性真不少
在甲胄发展的数千年间,其间形制不断改进,制作的材料亦多种多样,防护功能和美观性也得到逐步提升,不同朝代的甲胄都具有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据介绍,如今历代甲胄都有相关的复原成品面世,并经过制作者的延展开发得到了量产,甲胄爱好者对每种甲胄的喜爱不尽相同,市场上一套甲胄复原成品的价格在数千到几万不等。
据介绍,在各个年代的甲胄复原品种,秦甲、汉甲、清甲最为常见,而唐、宋、元、明几代则较少,也是争议最大的。他解释说,清代因为离现代最近,所以有许多成品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秦甲则有不少通过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铠甲武士陶俑上的战甲进行还原,汉甲最具代表性的有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铁札甲,其他年代的,因为可供参考的实物、古籍、壁画等较少,因此,复原难度最大,争议也较大。
对于各个年代的甲胄特点,潘刚峰如数家珍。铠甲种类制式非常多,不同朝代也有不同,其中,札甲是使用时间最久、形态演变最多的甲片种类,从春秋战国时期延续到了明朝,损耗可替换的性能使得其在甲胄中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唐代铠甲最具特点的是有了吞兽的装饰,这是受到当时盛行的胡风的影响。宋代则是承袭了唐代制式的甲胄,并不断演变,在外观和防御性上都达到了巅峰。元代,蒙古人善骑射,蒙元铁骑铁重装札甲是其标配,该甲胄的防御力是元朝战斗力爆表、横扫整个亚欧板块的重要原因之一。明代沿袭使用宋代的铠甲,因此明代的铠甲与唐宋时期甲胄的形制大体一样,当时镇守边关的军队长期受到寒冬的侵害,便衍生了布棉甲,亦成为明朝主流甲胄。
每个朝代的甲胄特点分明,甲胄爱好者对每种甲胄的喜爱不尽相同。据介绍,明代直身甲、唐代绢甲收腰的形态、便于穿戴的方式,备受广大女性铠甲爱好者追捧,而男生更倾向于精致华丽的明大汉将军甲等款式。而传统文化爱好者们更喜欢有依据、参考史实的秦、汉复原款甲胄,虽然在配色和外观上略微粗糙,但仍然抵挡不住他们的热爱。
为了迎合各人对审美的追求,多数甲胄制作者会在不改变甲胄的版型外观下,根据客户的需求使用喜欢的甲片、皮料颜色、配饰等。
据悉,目前市面上各类甲胄的价格从6000元至2万元不等,如果是专业工匠级别的制作者出品的甲胄,价格甚至在4万元至6万元之间,“都说甲胄是属于中国男人的浪漫,但其实,令人意外的是,市场上的女性消费者非常多。”
给皮料打上扣钉
甲胄制作中大件的饰物需要先制作模型
传播弘扬传统文化
推广泉州甲胄特色
今年元宵节期间,潘刚峰穿着自己复原制作的宋代黑漆顺水山文甲,走上泉州街头,在热闹的元宵踩街活动中独树一帜,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的目光,他便趁机传播弘扬甲胄文化。
“太帅了,一开始以为是皮革或者塑料的,近距离一看,竟然是铜铁的,非常有质感,太帅了,我赶紧加了潘老师的微信,回去之后赶紧上网查了下资料,想多了解关于甲胄的知识。”通过元宵节活动,第一次看到甲胄的市民康小姐,如今也对甲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初是为了致敬郑成功,但随着了解的深入和制作水平的日益提高,我非常自豪,除了完成自己的梦想,还能把自己热爱的铠甲展示给更多的人欣赏,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我们中国的铠甲文化。”因此,如今只要有时间,在汉服展等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交流活动及泉州的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大大小小的活动中,潘刚峰都会穿着甲胄参加。
2019年10月底、11月初,他穿着自己制作的鱼鳞甲和山文甲分别参加了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和中华礼乐大会武汉站的活动,收获了一大批甲胄爱好者。如果有人感兴趣并愿意学习甲胄制作,他也会无私地传授相关的手工经验,帮助他们制作属于自己的铠甲。
“我的目标则是将中国各朝代的甲胄都制作出来,并制作成铠甲图集,分享给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