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位插画设计师挑灯夜战,相当疲惫,睡倒在办公室。身后桌上布满了文件与矿泉水瓶,地上接线杂乱。
这是为人教版新教材重画插图的设计师。他发的这张图中,还配了“嗷嗷画,呜呜改,如履薄冰,虚心听反馈”的几行字。
发 酵了几个月的“毒教材”插画,重绘工作终于完成了!由中 央美术学院的专 业团队绘制。
设计师团队发文:“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重绘,时间特别紧、任务特别大、责任特别巨大。”
设计师想打个情感牌,说明自己的尽心尽力。毕竟,在全国人 民的眼睛下,压力可能比画画本身,更让他们觉得“这工作太难了”!
设计师奋战
新教材一公布,大家都觉得,相比毒教材的不堪入目,这次的总算正常了!点赞的,好评的,到处都是。
可很快,争议又有了。
先来看看新旧教材插画对比:
和“毒教材”一比,新版教材雷人的“毒”去掉了。毒害孩子内心这事,解决了。这值得一赞。
可很快,各种声音都来了。大家都在争议什么?设计师的辛苦,大家领情吗?各种声音,迅速在网上发 酵。
新旧版教材对比
新版教材细节
旧版教材细节
新版教材
新版教材人物
新版教材人物
1 两派声音,各有说法
网上的声音有两派:一派是支持,觉得终于正常了,这才是中国人的审美;一派是反对,觉得这就能代表中国插画水平?放到小学教材里貌似有点惨。
支持声有:
“画得正常了,没有以前那种无法入眼的,可以用。”
“画得不错,很精神。”
质疑声有:
“比原来毒教材是好一些,可总感觉哪里不对,插图色彩单调,人物形象单薄……没有挖到根,他们明显在敷衍。”
“我去,可真是累坏了,差不多要一天呢!!!”
“作为一个画画的人,央美那个一看就是赶稿出来的成果,这么短时间再考虑上色美不美观是不可能的。”
赞誉声、质疑声参半,与“毒教材”的关注度相比,只增不减。
02 是大众太挑剔,还是标准有偏差?
孩子是一张白纸,画上什么样的图案,全靠大人说得算。
大众关注度高,各种声音多,那也正常,毕竟这是孩子的事。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希望,挑剔一些,更多人监督,才会引起更多重视。
另一方面,标准的确也存在偏差。
1.创作者认为,去掉“毒瘤”是前提
从5月底事发修改,到8月底修改完印刷面世,不耽误孩子们开学用书。3个月时间,修订、编校、排版、印刷,的确时间非常紧张。
一般图书出版,稿件交给出版社,并且稿件质量高,直接定稿,后续问题很少的情况,经过出版社三审三校,走完整个出版流程,也要三个月时间。更别说还包括这时间还包括重绘。
创作者表示:
“提升教材质量是一个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过程。本次插图重绘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一定还有进一步提升改进的空间,“如果时间充分,我们能深入小学去参观调研,开展素材收集等相关前期准备工作,相信中 央美院团队会呈现出更精彩的小学数学插图。”
“应当说,通过反复修改,日夜奋战,我们得此成果实属不易。”
创作者的这番话,的确也让人看到了不易。画得很创新,时间不够;画得太写实,又怕喧宾夺主;画得太保守,自己又不接受。这才有了现代的样子。
设计师是戴着脚镣跳舞。各种平衡,这本身就要消耗很多精力。
只能说,先完成,再完 美。
2.大众认为,正常是有了,可美就不好说了
之前“毒教材”,意识形态也好,画风也好,只能用不堪入目来形容。大人都看不下去,让孩子看,这能不让人气愤嘛!
如今改版的教材,毒瘤好歹是摘了,不再对健康有害。可新教材对健康有利吗?
这就像是考试,之前不及格,如今好歹已经60分。可60分考得上大学吗?大学是择优录取,选的是拔尖的一群人。那小学是义务教育,标准就该60分吗?这似乎怎么也说不过去。
而对创作团队的发声,打感情牌,似乎也不太买账。
有网友说:
“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分内事,为了祖国的花朵,不要矫情。当初干嘛去了!”
专家求“没有问题”,60分及格分标准;大众求好,至少要80分优 秀标准。不同的标准,意味着对待的方式不同。
对一件事的重视情况,直接反映着背后的认知。
从之前的毒教材,到如今的插图“白开水”,对于插画,对于审美,我们对插画怎么看,够重视吗?
03 插画并非文字的辅助,它是内容,更是美育
1.插图有信息量,可以传达内容
说到文与图的关系,如今很像晚会上的歌与舞。舞蹈本来是单独的,可慢慢成了晚会上的歌伴舞。
尤其是各种节日活动,大场景、大空间,总觉歌曲撑不起整个舞台。非要舞蹈活跃气氛,使观众可以耳朵可以听歌,眼睛可以看舞,看似很为观众考虑,也让舞台显得很热闹。
可时间长了,舞本可以表达的情感,让位给了歌,变成了一些不咸不淡的背景动作,为的是不喧宾夺主。
图也同样。图本身就有传达信息的功能。有时一堆文字才能说清一件事,而用一张图,就可清晰传达所有内容。
就像希望工程的宣传海报,再多文字描述,讲述农村孩子如何上不起学,都不如一张图,更有冲击力。这张大眼睛女孩的照片,让人印象深刻。
希望工程大眼睛
2.插图是美育,审美靠熏陶
教育家蔡元培,一直主张“美育代替宗教。”
他主张通过美育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品格。
可审美这件事,从来靠的是小火慢炖。
而每个人的审美,其实都是结合他们从小的经历,与他们看到什么,有直接关系。
乡村与城市的孩子,生长环境不同,如果是学数理化,可能都能学得很优 秀。但在审美上,他们多会差别很大,因为从小见得不同。
城里的孩子条件好一些,很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买绘本。绘本的插画,如果画得很刻板、老套,那故事内容再好,可能也无法入家长的眼。
而农村孩子,看绘本的机会相对就少很多。教材上的插画,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他们全部的审美教育。
这样看,教材插画,虽然不像绘本要求那么高,甚至很多人觉得只是活跃内容,让文字不枯燥。可再往深里看,它会日积月累地影响孩子。
而且它不像学数理化,可以集中突击,看到些成果。
3.提高孩子的审美,不只在美术馆、博物馆
画家陈丹青说,“想提高审美要去有美的地方,去敦煌、去龙门,而不是坐在教室里。”
行万里路去看美的东西,当然好,可毕竟时间有限,条件有限。
“眼高手低”这词,常用作贬义词,形容做事不切实际。可在艺术审美中,它不是个坏事,甚至相当需要。
不去磨眼睛,看不到美,自然也做不出美。这也是陈丹青这种艺术家,建议想提高审美的人,多去美的地方的原因。
而审美这事,又很润物细无声。
对于教材,孩子每天都在使用,天天见面,插画的画格、色彩,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对美的认知。帮助孩子建立一种审美观。
04 我们需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材插画?又该如何做?
1.准确传达信息,需要更多跨学科人才设计
80年代的小学课本,插图很少,图也只是辅助作用。可如今,读图时代,插图画不只要好看,更需要的是传递信息。很多信息,图的传达直观生动。
这些年兴起了一种信息图。可以将知识可视化表现,将主要信息清晰准确地传达。化繁为简,将信息直观显现,让这类图很受欢迎。
这些图的设计,美是一方面,信息准确与清晰,是另一方面。
这需要设计师,将信息提取,变成图示化表达,使读者一目了然。而这也需要不同人才的配合。
但不管怎样,都需要找到高手。不同专 业者一起协作,精心打磨。而也未必都用高等学府美术院校的创作者才好。
高手在民间,为孩子画教材插画,水平是一方面,热爱是另一方面。心中有没有对孩子的一份爱,在画中是可以感受到的。
信息图
信息图
2. 画出有时代感,找到属于中国的审美
专家组认为,新绘制的小学数学教材插图在整体风格上力求体现“中国风”“时代感”“精气神”和“数学”。
专家说到的时代感,数学味,不知道是否指的简洁?而对这一点,很多人似乎并不认同。
很多人反而觉得造型刻板,还不如80年代的教材插画。这能代表中国现在的水平吗?!
新教材的插画,一看就是电脑画的。这可以理解,毕竟总共三个月的时间,用电脑画都难度很大,更别说手绘。
但不管怎样,都需要找到高手。不同专 业者一起协作,精心打磨。而也未必都用高等学府美术院校的创作者才好。
高手在民间,为孩子画教材插画,水平是一方面,热爱是另一方面。心中有没有对孩子的一份爱,在画中是可以感受到的。
而好的作品都是时间打磨出来的。又快又好,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
对于画风,目前的“但求无过”,很又难用好来形容。而下一步,需要的不仅是找到中国式的审美,还要现 代中国的审美。
也就是说,就算很多孩子喜欢日本漫画,可那是日本的审美,也不是我们应有的。
另一方面,80年代那种传统复古写实的画风,是画得很好,人物刻画很细腻,可还是觉得已经属于过去,因为时代不同了。
走别国的路不是出路,复古自己的路也不是出路。而到底什么样的路,属于现在的我们,只能说需要继续探索。
3.有趣味,可以启发孩子的兴趣
“插画太醒目,太好看,孩子的注意力就转移了,毕竟不是漫画书,只要合乎常规的比例就可以。”否则就是分心。
有些家长担心,画得太好看了,会让孩子分心。
这种担心,就像担心孩子喜欢穿好看的衣服,爱打扮,分心学习,所以校服都要难看,满足能穿就行。担心孩子谈恋爱,分心学习,所以不允许谈恋爱。
家长在中小学阶段,基本上扮演的是排雷者,一切担心影响学习的事,一律排除。
可到了孩子大学毕业,又开始说孩子不会打扮,也不谈恋爱。
长期以来的思想影响,很多时候,家长很容易陷入自己的“假想敌”,而这“敌”,也不只在人,一切觉得会形成阻碍的可能都会是他们要排除的。
这或许还是观念问题。作为家长,我们有没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
孩子们为什么喜欢看日本漫画?是有趣。而小学数学教材,如果能将插画画得有些趣味,用画吸引孩子,可以让不喜欢数学的孩子,因为喜欢有趣的插画,而多看一会儿数学课本,那不就是成功吗?
4.有生命力,有情感,可以给孩子共鸣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这里说的一棵树、一朵云,都是共鸣的作用。
很多好的绘本作品,之所以它的插图打动人,是因为它的人物有情感,有生命力。
这就像孩子的画。一种看似笨笨拙拙的,却带着他们的情感。这才能感染到看的人。
有人说,那是绘本,不是教材。
可寓教于乐难道只是一句空话?
像教材这种讲硬知识的书,如果加一些柔软、有温度的内容,难道不会更吸引孩子去学?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漫画书吸引孩子,是触动到孩子的需求点,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提供了某种价值,有读者意识。而这些,不都应该作为插画时的借鉴嘛。
05 从无害到提供营养,还有多远的路?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教材插画的zui终目标我们究竟定在哪里?高标准并不是大众的矫情。就像考试,目标定在90分,可能成绩出来也就是70分;而如果目标定在70分,那可能后面连及格都是问题。
那些挑剔新版插画的人,或许都是在用这样的高标准、高目标来要求的。
毕竟,教材的插画好不好?创作者说的不算,社会大众能给予好评,那才是真的好。
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给孩子zui好的作品,zui好的资源。而标准再高,也都应该,孩子是未来。
从今天教材的无害插画,到未来的营养插画,美育道阻且长。
您怎么看?喜欢新版教材插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