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陈嘉庚访问延安,目睹毛主席一个小动作,感叹:全世界仅有

历史的丰碑 2024-01-02 17:28:31

前言

陈嘉庚在中国建立过程中,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他的功绩是任何人都无法磨灭的。

毛主席曾评价他说: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毅元帅说他:“陈嘉庚先生是个很有骨气的中国人,这一点从他反美、反蒋的言论中就能看得出来。”

邓小平对他的评语是:“华侨之旗、民族光辉、陈嘉庚”。

李先念说:要向陈嘉庚先生学习,以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己任。

前往延安

1940年5月30日,陈嘉庚终于来到了渴望已久的延安。实际上早在两年前陈嘉庚曾就萌生去延安的想法,那一年,他得到一份《西行漫记》,书中关于“红星”的描述,使陈嘉庚深受震动。

当时,南洋国民党仍在大力推行反共的宣传活动,这对讲究实际的陈嘉庚来讲,非到延安去一趟,方能体会到其中的真意。

他自己也没有料到,这次访问可以让他的政治生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使他作出人生中最重大的决定。

延安人的十分的热情,这也使陈嘉庚深受感动,虽无好酒好菜,无大排场,但陈嘉庚还是被在场三、四千人的欢笑与鼓掌所打动。陈嘉庚在欢迎会上,频频鞠躬,并挥着手,

“很久以前,我就想到延安去一趟,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

当晚,陈嘉庚等人被安置到延安城外交谊厅,这里是延安最好的住所,虽不及重庆国民党的高楼林立,可是却也有宽阔的洞穴,令陈嘉庚感到别有一种世界的感觉。

再后来,陈昌奉受毛主席之托,来到陈嘉庚身边,两人之间的交往,让陈嘉庚真正认识到,他从书本上看到的关于“长征”的传说。

第二日,陈嘉庚在朱德夫妇陪同下,访问了女子学院,并受邀与学校师生进行交流。让陈嘉庚感到意外的是,这所学校有许多南洋华侨女学生,这些人中有来自新加坡的,有马来西亚的,也有印尼的。

当日,陈嘉庚把这些个南洋学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地向他们打听延安的近况。不料,同学们都很是高兴的和他说,她们在延安是不用去交任何繁杂费用的,而且他们每个月都有零花钱,一年还会发四件衣服,每周都有一次肉食。

当谈到他们的安危时,同学们都说:延安这里的风俗很好,一个人常常可以晚上走。

这一幕,让陈嘉庚先生大吃一惊,这几十年来,国家被战乱蹂躏得满目疮痍,老百姓都在东奔西走,哪里还有精力啊!

在重庆市,陈嘉庚也曾与老百姓打过交道,然而,延安这里却是让他感受到一丝不同的希望。

这份不同,也是让陈嘉庚心中顿时充满了希望。

之后,陈嘉庚先生便在一间颇为简陋的窑洞中与毛主席见了面,那时的毛主席还是一身布衣,却难掩看到他的热情。

两人在客套了几句后,便聊了起来。

陈嘉庚一边跟毛主席谈着话,一边对窑洞内的摆设不由的打量了起来,他仔细一看,才发现,在这间窑洞内,除了一张破桌外,还有十多把老旧的木椅,一看便知晓这些年代已久。

经过一番打听后,他这才发现,原来这间“寒酸”得不能再简陋的山洞,竟是毛主席的办公地点。

这一发现,却是让陈嘉庚大吃一惊,他是来自重庆的,在国民政府中,也见过许多政府官员的府邸,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比毛主席豪华得多。

而身为一党之领袖的毛主席,却是被安排在了如此简陋的办公中。

因此也是让陈嘉庚大为震惊,在之后的接风宴中,毛主席再次令陈嘉庚大吃一惊。

毛主席当晚就提议,要以个人名义请陈嘉庚先生共进晚餐。

陈嘉庚先生听说要办酒席,不知怎的,心里就有些不舒服,毕竟以前去重庆时,他看过好多次国民政府极其豪华的晚宴。

于是他想:“共产党不是很穷么?”怎么会有钱办这样的宴席,难不成,这一切都是他们安排的?

如果他们真的是在演戏,那么这一趟延安之行,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抱著这样的疑惑,当晚陈嘉庚先生出席毛主席为他筹办的“宴会”,那次“宴会”,彻底消除了陈嘉庚的一切顾虑。

夕阳西下,毛主席邀陈嘉庚共进晚餐,这一次随行的还有朱德和其他十几个人。吃晚饭的地方是院子中的露天场地上,一个大圆桌上放在一张旧方桌上,桌子上铺着四张大白纸。

看到这一幕,陈嘉庚觉得很是有意思,心中不由的想到,那四块白色的大纸片,难道就是“桌巾”?

一股清风拂过,将那张纸吹得满地都是,干脆就让人把那张纸收起来。那天的菜也很是简单,就是几个本地的青菜,一些猪肉,羊肉,鸡肉,这些不过都是家常菜。

陈嘉庚看到这一幕心中也是感到非常的高兴,他感觉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华侨的尊敬与友爱,同时也体会到中共党员朴实的品格。

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共产党领袖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同时也是因为之他曾与当地民众及在校读书的年轻学子的交谈。

在亲身目睹延安的生活情形后。不久他便返回了南洋,之后他在一次讲演中,谈到了延安的几件事:

有一回,在毛主席的书房里,中人在谈论着南洋的事,指挥所里的人都可以前来,没过一会儿,那间屋子里就挤满了人。一个勤务兵姗姗来迟,看到只有毛主席的长凳附近有些许空隙,于是他就侧着身子坐在了那里。毛主席看到有人坐在了旁边,就下意识的往旁边挪了挪身子,给对方让出了一个更好的位置来。

这是一件从来没有发生过,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对国民政府的失望

根据《陈嘉庚回忆录》,陈嘉庚在离开延安赴山西之前,觉得接待他们的客房处工作多日,颇有劳神,便给他送去了一百块钱以表感谢。可谁成想却是被对方委婉的拒绝了。

这与此前他在重庆那些每天要5块钱买茶叶的司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领导带头下边的人才会去跟着学,这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陈嘉庚曾说:我来延安之前,对于中国的未来是非常悲观的,认为中国的救世主还没有诞生,或者还在学堂里念书。实际上此人如今已到了四十五岁,并且对方还做了太多的事情了,而我所讲之人便是毛主席。”

而这一切与他此前在国民党所看到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一年,陈嘉庚受国民党政府之邀,回国视察抗日形势。

蒋介石当然十分重视陈嘉庚的来访。他为陈嘉庚和其他南洋华侨领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陈嘉庚刚下重庆机场,蒋介石就派人来接陈嘉庚一行人,并且还大摆筵席,用以招待陈嘉庚。

陈嘉庚对国民党的这种态度,实际上是有点不以为然的。

在他想来,重庆国民政府应该把办酒席的经费,用作支援前方的军队,这样也可以让国家军队的状况得到充分的改善。

把钱投入到自己这里,并非是什么好事。可是陈嘉庚却不好意思推辞,因为他是客人。无奈之下,只好答应重庆国民政府的请求,留在了重庆。

陈嘉庚在重庆逗留期间,四处探访,尝试着去了解国民党政府和当前的抗战形势。

可是这一看,却是让他大失所望。

如今前方的抗日战士,因为缺乏后方的充足供给,又缺乏优良的武器装备,因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可是在重庆,这些国民党高官们,却是每天都会大摆筵席,消耗掉无数的财货。

这也让陈嘉庚对此非常的不满。

他并非是一个浪费之人。

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他一直都是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支援着前线战争。

身为南洋华人的首领,每天他只有两个银币的伙食费,其他的都捐给了国内,用做支援抗日战争。

而现在,国民党却是还是过着酒醉金迷的生活,这也让他很是心寒。

也是在看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之后,他这才下定决心,要到陕甘宁边区去看看,那里是否也是如此。

不过却是让他很满意。

在此以后,大量的供应品从南洋运到了延安。一箱箱的药品和军用物资被运了过来。陈老先生还送给毛主席两部美国制造的轿车,而这以前毛主席从来都没有过自己的车。毛主席接受了这两种汽车,但是他并没有使用。

他把一部分给朱德元帅,因为朱德经常会去各个地方指挥过战斗,对他来说是有用的。还有一部,是给了董必武和徐特立这些在延安工作过的人准备的,因为他们这些人上了岁数,也是可以用的上。

就这样,陈嘉庚就此与老蒋彻底决裂了。在过来很多年以后,老蒋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他可是花钱请来的啊……

后来的共产党也并没有辜负那些位爱国华侨的期望,他们用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向世人证明,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

值得尊敬的老先生

1949年1月20日,毛主席看到形势已成定局后,便打了一封电报给远在海外的陈老先生,电报是这样写的:

“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越来越趋近于胜利,迫切需要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和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和华侨都能团结起来,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领导人来讨论的问题。先生南侨盛望,遂得民心,特邀您北上,出席大会。请回电,并祈赐复。”

在整理毛主席的信件与电报时,我曾看到“并祈赐复”四个字,顿时就感到很是惊讶。

要知道毛主席在建国之初,曾多次请人共商国家大事,但是像“赐复”这样的话,却很少出现。语气中,对陈嘉庚老先生带着浓浓的敬意。

陈嘉庚于1949年5月5日离开了新加坡,他在经过香港和天津时,到达了北京。

叶剑英,董必武,林伯渠,沈钧儒,等百余号人,在火车站热烈欢迎着他。

两天后,陈嘉庚在周总理的陪伴下,与毛主席见了面,并且告诉毛主席:此前我在延安分别时,答应你的两个要求,如今我都做到了。

陈嘉庚首先讲的是,上一次他一回到重庆,就告诉蒋介石说,中共全心致力于抗日,并不敌视国民党,要蒋介石同中共联合起来,共同作战。

第二次,陈嘉庚尚未返回南洋之际,便将延安的所见所闻,原原本本地向众人讲述了起来,蒋介石因而对他印象逐渐产生了厌恶,陈嘉庚则是告诉毛主席:“我也不管这些,我所凭着自己的良知和人品,绝不会歪曲事实!”

陈嘉庚为抗日救国所做的一切,都令人钦佩。毛主席为此致赠陈嘉庚先生一封信:

“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陈先生居功至伟。现在解放战争已经打赢了,我们要尽快地把残余的敌人消灭干净,把我们的建设工作做好。这次您来得正是时候,再过两天,我们的新政协会议就要开始了,您可一定要去。”

当天,毛主席,周总理与陈嘉庚,长谈至深夜,然后才告别。1949年9月30日,第一次全国新政协大会圆满结束,陈嘉庚先生也是当选为常务理事兼中共中央委员。

九月份,他如愿以偿地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十月一日,他与许多国人一道,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建立。

从那以后,这位老先生耗尽家财,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创办集美和厦大这两所学校而奋斗了大半辈子。

在这段时间里,毛主席实际上是想让他留在北京的,因为他听到了一些特务对他的恶意,担心这样会危机到老先生的安全。

但是陈老先生非常干脆的回绝了,他说在福建有许多事情要处理,不能离开。主席拗不过对方,只好嘱咐周总理,让他多加几个人,把他安全地保护起来。

从此,陈老先生在福建办起了教育方面的大事小事,从不劳烦国家。他也知道,现在的国家,百废待兴,没有足够的资金,所以,他只能自己想办法。

后来他只有一次找过主席帮忙,当时的他写了一封信,请主席为集美的解放碑题字。当年集美的解放,牺牲了那么多烈士,所以陈老先生才会为这些烈士求上一句话。

毛主席看了来信后,这样回答道:

我已经收到了,请稍等!遵嘱书写集美解放牌七个大字,不知合不合用?你最近可好?

顺致敬意

该信写于1952年5月16日。落款是“毛泽东”。

随著信件一同发出的,是“集美解放纪念碑”这七个大字。今天,这座高28米的石碑正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只见上面镌刻着毛主席亲笔所写的7个字。

它的背面则是刻着284个字,这些字是陈老先生78岁时所题。毛主席的书法刚劲有力,而陈老先生的书法却有一种清雅脱俗的味道。

1950年时,陈嘉庚一家举家迁往故乡集美村,漂泊了大半辈子的他,这一次总算是踏实地走上了归乡的道路。

陈先生回国后,仍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发展与建设,并亲任集美大学、厦门大学两所学校的筹建工作。

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好的研究和学习环境,他也愿意为学生们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

抗美援朝时,陈嘉庚仍牵挂着前线的将士,自其私人帐户中,写下五十万元人民币的大额支票,用以购买战地御寒用品,献给前线与美帝作战的勇士,愿每一位战士们,都可以将对家乡人民的殷殷祝福,用到与敌人的作战中。

可是,一向为国捐钱,慷慨解囊的陈嘉庚,晚年过得很清苦,很节俭。

陈嘉庚先生家里的床、桌子、沙发和蚊帐,都是用了很多年的老东西。他身上的衣服,鞋子,袜子,全都是打了补丁的,连一件新的都舍不得换。

一般来说,上了年纪的人,都要注意营养,但陈先生给自己定了个五毛钱的标准,绝对不能超过这个标准,所以,他平时只吃红薯粥,花生仁,豆腐干,腐乳酱等清淡的东西,逢年过节的时候,也会加一道鱼肉,加点肉。

他要存下一文钱,以备将来国家有难之时,能拿出全部身家。

离开人世

1961年,陈嘉庚先生得了一场大病,家里人将他送到了北京,希望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疗,可是陈先生的病情实在太重,在当时的医学水平下,根本没有办法医治。

八月十二日,陈嘉庚先生于北京辞世,当日周总理来到了灵堂,亲自送了他最后一程。

遵照陈老爷子生前的意愿,他的儿女们将他的遗体接回了家中,之后便葬在了集美鳌园中。陈嘉庚在国外漂泊的大半个世纪时间里,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火热的心,他用自己的一生,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而奔走呐喊,从未曾停下过脚步。

后来陈嘉庚先生的骨灰,也是与他朝思暮想的家乡,永远紧紧拥抱在一起,再也不会分离了。

0 阅读:101

历史的丰碑

简介:有些人我们要永远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