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武钢的发源地
你是否知道呢
在青山区有一座
高不过60米的小山
这就是武钢的发源地
石 山
“青山那些事”
本期带你走进
石山的故事
翻转手机查看
▽
图片来源:武钢有限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聚集于东北一隅,钢铁工业“北重南轻”。为优化布局,毛主席提出“工业要出关,钢铁要过江”。1950年10月,重工业部邀请苏联专家来华考察,正式拉开了钢城选址建设的序幕。
专家们走访了许多地方,“钢铁过江”的候选地点多达21处,但一直找不到最理想的建厂地点。1954年2月,苏联黑色冶金工业部国立冶金工厂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院长别良其可夫率专家团来到武汉进行考察。专家们以原汉阳铁厂为圆心,100公里为半径,先后考察了江夏、阳逻、汉南等地,但都觉得不理想。
图片来源:武钢有限
3月的一天,中苏专家车队沿着武昌至青山的简易公路疾驰,不时惊跑路旁野草丛中的鸟兽。不久,车队离开简易公路,驶入土路,几经颠簸,到了武昌区余家头一带,就完全没有路了。一行人只好拿上测量工具,沿着田间小路徒步勘察。
图片来源:武钢有限
步行了一个多小时,苏联专家德门其耶夫显得最为疲惫。他的一条腿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不幸被子弹打断了,装上了假肢,一般活动尚能应付,但在吃力地迈过一道道田埂后,逐渐有些跟不上了。他拾起路边的一根竹竿当拐杖,一瘸一拐,艰难前行。
图片来源:武钢有限
田埂尽头,一座光秃秃的、形似长条面包的石山出现在众人眼前。石山高不过60米,但在长江之畔显得那样高耸、挺拔。山道崎岖坎坷,忽听“咔嚓”一声,德门其耶夫的假肢断了。他无可奈何地甩掉假肢,扬臂举起竹竿,朝着石山四周的旷野划了一道弧线,喘着粗气说:“走不动了,厂址就选在这里吧。”这看似一句戏言,却歪打正着。专家们步上石山山顶,清风徐来,举目四望,豁然开朗。大家一致认为,以此为中心建设武钢工程,是最合适的。
图片来源:武钢有限
1955年,苏联送来92卷设计方案,一期工程规模年产钢铁120万到150万吨,并预留300万吨规模的可能性。这个设计方案经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同意,周恩来总理写下“特急批发!”于是,武钢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图片来源:武钢有限
石山是武钢建设的起点,也是武钢厂区的中心,厂区主入口和行政办公区域就在附近。全国人民以空前的热情支援武钢建设。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来信和各种支援物资,从祖国各地寄到了石山。
当时,江苏省崇明县(现上海市崇明区)一群少先队员的来信中这样写道:“听说要建设武钢,我们就开展拾麦穗活动,拾得稻谷113斤,卖给粮站,收到9元5角4分钱。这点钱虽然少,也请工人叔叔收下,哪怕买一颗螺丝钉也好。”
那时石山附近还是一片荒原,汽车进不去,交通成问题,武钢人众志成城,白天挥汗苦干,晚上挑灯夜战。岩石的爆破声,工地的锣鼓声、声声入耳,施工现场每天热火朝天。
1956年的一个夏夜,来武汉视察的毛泽东主席在东湖客舍接见了武钢党委书记兼总经理李一清、副总经理韩宁夫。桌上摆着芒果和西瓜。在听完关于武钢建设的汇报后,毛主席指着芒果幽默地说:“我吃西瓜,吐出瓜子。芒果归你们,吃了芒果,要吐出钢铁!”
武钢建设者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两年后,毛主席再次来到武汉,见证了武钢第一炉铁水流出。
随着武钢的逐渐投产,建设一路、建设二路、工业一路等道路修起来了,红钢城、钢花村、钢都花园等一批新地名出现在了武汉地图上,一座现代化钢城在长江之滨傲然崛起。
图片来源:张运学
而见证这段历史的钢城起点——石山,也修建起了一座美丽的石山公园。2019年,石山公园改名红钢绿园。满山的青翠、嫣红与远处的高炉和厂房,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图片来源:武钢绿色城建市政园林工程公司
在新时代低碳环保的改革春风下,武钢有限提出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标准,打造生态森林钢厂。2023年2月22日,武钢文化旅游区正式开园,主要包括18个特色景点和5大核心景区。
图片来源:张运学
武钢文化旅游区第一期规划面积6.14平方公里,以金色炉台文化圈、913广场文化圈、高坡地文化圈、红钢绿园文化圈和炼钢操控中心至1580热轧线“四圈一线”为基本格局,以国家工业遗产、绿色园区、智能制造为主景观,以一号高炉、一米七工程、硅钢摇篮为依托,融钢铁工业文化、红色基因文化、绿色生态文化、蓝色科技文化于一体,全方位展示新中国钢铁工业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新时代绿色低碳、智慧精品钢铁企业光明美好的未来。
从曾经的烟囱林立、烟尘滚滚的工厂,到现在的花园式工厂和工业旅游基地,武钢有限“破圈”转型,从此铁“汉”也有了“柔”情,焕发新的发展前景。
十里钢城
红钢绿园
森林钢厂
青山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