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钊:碑学有自己的笔法、毛笔和宣纸

书法世家 2024-10-30 19:56:51

李钊,1989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中共党员,本科、硕士均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现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导师虞晓勇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朝阳区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书法编辑。

碑学有自己的笔法、毛笔和宣纸

文/李钊

为什么刻帖经过辗转翻刻,无法保证墨色,看不清笔触和字形,却依然让学习书法的文人如此抓狂?碑学的出现又能给书法学习和创作提供什么?如果我们对书法的认识只停留在写得工整不工整、字形漂亮不漂亮上,恐怕很难理解。

传统书法看起来是静态的一篇字,但本质上是一种节奏和韵律的艺术。书家通过长期的肌肉训练,利用毛笔的弹性,搭配墨色浓淡、纸张或者绢帛吸水的程度,一气呵成创作作品。汉字独特的结构,笔画的丰富变化,流动而有节奏的笔意,具有审美意味。内行人观看一幅书法作品,特别是“二王”体系的书法,是在观看一个纸面上的无声舞蹈,眼里是书家的动作与速度,是它们如何幻化成富有情感和意趣的笔墨符号。薛龙春说:“唐代人讲书法的境界是‘心手双畅’,他们很少提到眼睛的作用。书法不是用视觉去控制字形,完全靠手感,就是发力,有速度,有节奏。比如像怀素的草书,如果靠视觉来控制,那早就像练体操从平衡木上掉下来了。”

节临《西狭颂》 隶书 68cm×138cm 2023年

所以,人人都会写字,书法的门槛却很高。薛龙春学书法是童子功,但他被华人德建议学习汉魏碑时,既看不懂汉魏碑好在哪里,也看不懂华人德的字好在哪里。薛龙春说:“我到后来是怎么看懂和沉迷的,是因为练习。海德堡大学的雷德侯先生讲得特别好,书法是一个封闭的形式空间。绘画也讲临摹,但绘画毕竟有另外一个参照空间,就是大自然。书法,除了临摹以外,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东西。我一本本汉碑去临摹,一本本北魏的碑刻去细读,几年下来,就懂了。比如我一开始写汉魏碑,华老师说,点画太光洁。我想要不要找糙一点的纸或者故意抖动着来写。他第二次给我讲,点画太毛了。光洁也不对,糙了也不对,其实都是太刻意,我后来就明白了书写要自然。”

我书点画联 楷书 11cm×45cm 2022年

训练和看真迹,是进入书法世界的必经之路。薛龙春说:“我带学生去博物馆,我会要求他们看一些细节,都是我自己训练当中非常有感触的地方。我甚至要求学生看着一个点画,去想象毛笔当时在纸面上是一个什么状态,尽力还原它的形成过程。如果不懂手上动作的变化,不知道速度和节奏感,你就不知道它妙在何处。这就像我去听古典音乐,我只有很浅的愉悦。我儿子就很兴奋,因为他一直弹琴,一听就知道。”

节临王羲之《曹娥碑》 小楷 19cm×42cm 2022年

回到明末清初,没有博物馆展出真迹,没有发达的印刷技术印出跟真迹接近的字帖。人们根据那些经过翻刻的失真走样的法帖,去揣摩书家的肌肉动作、力量和它们所形成的势,这让“二王”体系的精粹黯然失色。唐代以前的碑刻则为书法提供了另外一条路径。碑刻虽然也是黑底白字的拓片,但它是书丹之后直接刊刻的,更接近书写的原生态。

王羲之《兰亭序》 小楷 27cm×27cm 2022年

李钊是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在读博士生,师从以魏碑和隶书见长的虞晓勇教授。李钊在《礼器碑》《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等汉碑上下过大功夫,博士论文也是关于清代隶书的。他对书法又热爱又勤奋。现在学习和写论文的压力很大,他每天依旧要拿出两到三个小时练习书法。他还能随口讲出一串市面上的招牌,题字出自哪位书家的手笔。李钊说:“我八九岁时候,走在马路上就会特别留意毛笔字的牌匾。我脑子里会过一遍,字的间架结构是怎么样的,每个字的大小是怎么安排的。有些字我不认识,但我会去琢磨它是什么字体、什么风格,或者去查是谁写的。”

门通楼对联 楷书 11cm×45cm 2022年

李钊写得一手刚健又婀娜的蝇头小楷。博士一年级时黄会林教授开了一门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课,他的作业论文都是用毛笔写的。他说:“我蝇头小楷写得时间长了之后,就写滑了,缺少变化和拙趣。我就想从篆隶中继续深入学习。”李钊一下子就被汉碑吸引了。他说:“帖学的一大特点是把点画形态交代得很清晰。有经验的人可以看到书家是怎么发力的,这种力形成怎么样的形态,同时还能还原书家的速度,比如这个字写得快,牵丝映带就出来了,笔速稍微慢了,牵丝映带就出不来。”牵丝映带是书法的艺术效果,“牵丝”是点画之间因为笔势连贯自然形成的纤细连线,“映带”是点画之间相互映衬和带动。

陆游《幽居初夏》 小楷 17cm×27cm 2022年

碑帖却给了李钊想象和创作空间。他说:“碑学的魅力在于可以丰富笔法。比如说,一个点画的起笔形态,看上去是方的。方的程度是怎么样的,似方非方,还是一个完整的方形,我要自己想如何用笔法把它实现。临摹碑帖,是去捕捉它的意趣和特质,但每个人眼中的意趣和用笔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用劲儿比较猛,有的人喜欢提着笔写,有的人为了表现碑刻的质感喜欢在行笔过程中有一些抖颤。大家手上的肌肉力量、用笔方式,笔毫软硬程度、含墨量,纸张不同,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不一样的。”

黄河万里联 行书 11cm×45cm 2022年

清代文人书法,路径转换的逻辑跟李钊有类似。他们通过临习唐以前的金石文字遗迹,用书法的形式去进行创作,逐渐形成碑学。薛龙春说:“青铜器铭文、碑刻字,粗细全一样,你要自己去揣摩笔法。比如五代翻刻的《峄山碑》,它是篆书,具有对称性,跟美术字一样。你要去想,怎么让点画圆润匀称、左右对称、上紧下松。”清代文人一直在揣摩用笔,到了清中后期,出现一个叫包世臣的人。他写的《艺舟双楫》被艺术史看作是碑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文献。薛龙春说:“包世臣造舆论的能力特别强,他把自己的老师邓石如包装成了碑学鼻祖,把老师的用笔方法也总结提炼出来。这些总结,慢慢就变成碑学里文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用笔法则。到了清代晚期,书家为了追求金石残破的趣味,又加入了一些新的笔法。”

登临欲渡联 楷书 11cm×45cm 2022年

碑学从产生的源头上就跟帖学不一样,它形成了独立于帖学的笔法。薛龙春说:“帖学在运笔过程中,通过拨动笔杆,笔锋在纸面形成点画形象,其中包含了方圆、粗细、迟速和向背。点画之间的自然衔接则形成了字形与篇章。总体上说,帖学用的是巧力,执笔宽松,用笔发而中节、钩锁连环,通过发力—滑翔交替的方式,形成节奏与韵律。最高级的书写,是自然而然,触遇生变,又精巧无比。在此过程中,书家的性情、教养得以展现。”

天地阴阳联 行书 11cm×45cm 2022年

总结下来,碑学技巧有中锋、藏锋、中实、迟涩等技巧。薛龙春说:“碑学所表现的不是巧力,而是绝对力量。因此,碑学家大多主张手指紧执笔,但不以指掌运笔,而用腕力、臂力甚至是全身之力。比如,何绍基主张回腕法,就是胳膊形成一个半圆,这是违背生理的,其目的就是手指乃至手腕都保持不动,而以腰臂运笔作字。他自称每写一个字就汗流浃背,而赵孟頫日书万字却不费吹灰之力。”

摘录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隶书 97cm×180cm 2022年

碑学使用的毛笔和纸,也跟帖学不一样。帖学使用的是兔毫、狼毫等富有弹性的毛笔。薛龙春说:“兔毫、狼毫比较短,毛笔也相对比较小。用这样的毛笔在不太化水的熟宣上书写,能清晰展现书写的过程。所以,有经验的书家,能从观看墨迹还原书写的动作,何处发力、何处使转、速度如何、向背关系如何等等。”碑学提倡用羊毫,特别是长锋羊毫,与它匹配的是未进行深加工的生宣。

无问西东 行书 69cm×34cm 2022年

碑学和帖学,各有各的笔法、墨法和审美观念。薛龙春刚工作时,用碑学的笔法和工具临摹王羲之和米芾怎么也临摹不像,不是他个人的原因。李钊说:“有人拿长锋羊毫和生宣临摹《兰亭序》,那写出来的味道是不对的。”

​​​​​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4

书法世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