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术业有专攻",每个人每个岗位的“专长”都会有所不同,这是常识。比如研发人员擅长新产品设计,工艺人员擅长优化生产过程,采购人员擅长供应商评估选择和管理,业务人员擅长市场调研、产品销售等等业务线事宜。
曾几何时,企业领导高呼“让质量人员比业务更懂业务”,无数事实证明,高管们想多了。质量人员必须要了解业务,但让他们努努力成为“二流”的业务专家,远比成为“比业务更懂业务”的“通才”更现实。
毕竟大家的时间分配、知识结构、思维习惯、工作实践、性格特点都有明显的不同。本质上来说,这种说法是对专业分工的否定,是对自身定位的模糊,注定只能成为带着浓浓鸡汤味的“励志”口号。
大家常常说质量管理创新,需要真正基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提到的“过程方法”这个管理原则和理论基础,分析组织的业务过程,梳理业务过程,将标准要求融入到业务运作过程(流程)中去,指导业务过程(流程)有效(达到期望结果的能力)的运作,这样的质量管理才能够创造价值!
离开业务场景的质量管理,就像空中楼阁,上各种昂贵的质量管理软件也无法带来实际效益。
当前国内约80%的企业已经制定了数字化转型规划,其中超过40%的企业,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核心战略。并且多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持续投入,投资额在300万元至1000万元区间的企业比例,在持续上升中。
不难看出,不管是世界巨头,还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数字转型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资金投入甚至利益纠葛。
质量管理部、技术部和业务部门之间,各种博弈都在以多种形式进行着。
首先是“权力”之争,数字化转型往往伴随着组织结构调整和流程再造,这个过程极有可能触及各业务部门的既有权力和利益,因此他们会本能想把转型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次是“利益”之争,数字化转型直接关系到各部门的业绩和绩效考核,为了确保转型成果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绩效,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每个部门自然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掌控转型方向。
当然,里面还包括主导并分配转型投入,以及转型成果所带来的名声和形象的提升等诸多好处。因此,我们把数字化转型比喻成一块“大肥肉”一点也不为过。肉越肥,暗中涌动的博弈就会越加激烈,大家不会轻易把这件名利双收的“美差”拱手让人的。
《华为的数字化转型之道》一书中,曾统计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的原因,其中因员工抵制造成的失败占82%。这也从侧面反映一个事实: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要想顺利,必须是“一把手”工程,没有一把手压阵,单靠质量总监或技术总监或其他任何一个部门高管,都难以担此大任。
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个涉及企业质量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当中会触碰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如果想搞定各方人马,手里必须握有以下几个“杀手锏”:
决策权: 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没有真正的决策权,就难以有效地推动转型进程。
问责权:主导转型过程,必须拥有真正让大家敬畏的问责权,谁不按规定来,谁不服从转型要求,要有充分的应对和制衡手段,上至公司元老,下到普通百姓,不顾大局者,要有权力问责,有办法问责。
利益分配权:转型必然涉及整体利益的重新分配,要想摆平各个部门,协调好众人的利益,让大家信服或无条件遵从,而不是成为转型路上的阻力和障碍。这同样是一件极为重要且困难的事。
但以上几个关键权力,几乎无一例外都掌握在老板手中。老板不出手,单凭一个只有建议权,最多能吹吹风、敲敲边鼓的质量总监是万万做不到的。质量总监主抓,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只会胎死腹中或不了了之,几乎不会有其他的可能。
随着企业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传统型的质量总监越来越难以适应外部变化,这一职位也在很多企业面临虚化和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一些大的集团公司干脆不设集团质量总监,甚至取消质量部。这些变化会促使质量人员去适应新的工作角色或接受新的职责:
自动化:数字化转型可能导致某些质量检查过程被自动化工具取代,减少了对人工监控的需求。流程优化:通过数字化手段,企业可以实现更高效的管理方式,使得一些质量管理岗位的工作量减少甚至消失。组织结构调整: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公司可能会重新评估其组织结构,并调整管理层级,从而导致某些质量管理职位的合并或者取消。这种“去质量总监”的趋势,并非意味着企业不再重视质量,而是反映了企业对质量领导力模式的重新思考。当然,这也对企业的组织形态、创新能力和质量文化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质量总监所需的能力模型也在不断进化。新时代下的企业不仅要求质量总监具备综合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流程和战略思维能力;不仅能理解复杂的IT技术架构,还要擅长将技术与质量管理相结合,赋能企业增长。
麦肯锡公司有一个观点:数字化转型并不是靠碰运气取胜的游戏,它要求在不确定性中做出高瞻远瞩和大胆的决定,以此重塑公司,而不仅仅是改善现状。
这个重塑的过程,不仅包括质量管理的创新、业务变革、内外生态的同步,还包括对质量总监以及所有质量人员,从知识到经验,从定位到心态的全方位“重塑”。只要与时俱进,适应变化,质量人就依然有价值;相反,如果因循守旧,不能自我迭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被干掉。希望大家都是前者,共勉!
更多专业质量文章,请访问QualityIn质量学院官网www.quality-in.com
One More Thing
卖爆10,000多套《全价值链质量工具手册和地图》
您所遇到的质量工作场景,
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合的质量工具!
欢迎企业团购(买5赠一)
强烈建议您别犹豫,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