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学润班历史小队
背景:一、经济:1)工业垄断组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在80年代开始出现垄断组织,主要形式为辛迪加(联合销售公司)。经过90年代工业高涨,特别是1901—1903年的经济危机,垄断组织迅速增加、大为发展。
● 1902年成立的金属销售辛迪加掌握了全国冶金工业的80%以上,是当时最大的垄断组织。
● 1904年成立的顿涅茨煤炭辛迪加控制了南俄开采量的75%,同年出现的火车车厢制造辛迪加几乎垄断了全国车厢销售。
● 到1905年,各种大的垄断组织垄断了俄国工业的主要部门。俄国是当时工业集中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2)资本:与工业垄断组织形成的同时,银行资本也迅速集中,并且与工业资本结合而形成金融资本。俄国一方面依赖外国的资本输入,同时自己也积极向中国、波斯、土耳其等国输出资本,和其他资本主义列强争夺市场和殖民地。
二、政治:20世纪初,俄国大体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但是,俄国帝国主义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产生的,它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性。俄国的资本主义同君主专制制度,同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份地占有制共存,它被资本主义前的关系的层层密网缠绕着。俄国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不属于领先部分,但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
1)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在俄国,不仅有垄断资本的无情剥削,而且有专制制度和封建地主的残酷压迫。沙俄是个侵略成性的国家,它向中国、波斯、土耳其和巴尔干国家输出资本,掠夺资源,镇压当地民族解放运动;为了扩大殖民势力范围,同日、德等国的矛盾日趋尖锐,积极筹划战争。另一方面,俄国对外国资本有某种依赖性,备受西方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制约。
● 俄国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无产阶级同沙皇专制制度和垄断资本的矛盾,农民大众同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富农的矛盾,沙俄帝国主义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沙俄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各种矛盾中的丑恶因素也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 结果,俄国虽不是劳资矛盾表现得最充分的国家,却是世界上各种矛盾最集中最尖锐的地方。它也是各种压迫(封建专制的、资本主义的、殖民地的、军事的)表现得最野蛮最残酷的地方。广大工农群众不断掀起革命斗争,冲击这个欧亚反动势力堡垒。
2)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俄国帝国主义是在国内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垄断资本发展不足,需要沙皇政府的军事力量来补充。
● 农奴制残余除表现在经济方面外,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沙皇专制制度。1861年后虽然政治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改变,资产阶级还处于无权地位。
● 俄国垄断资本的软弱既表现在本国经济落后又表现为对西欧资本的极大依赖性。1900年,全俄股份公司资本总额中,外资约占一半。外国资本直接或间接控制了俄国一些关键的工业部门,如冶金、煤炭、石油和机器制造等。向俄国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是法国和比利时。
● 俄国垄断资本的软弱,使它对沙皇政府有很大的依赖。它是靠沙皇政府的扶持和保护才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国家的订货特别是军事订货来攫取高额利润,它依靠警察的棍棒和政府的监狱来维持企业的内部秩序。同时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在国际上又缺乏竞争能力,所以还要借助沙皇军队来维持对少数民族的掠夺和开拓国外的殖民地,靠沙皇政府的扩张政策来开辟国外市场。
三、阶级:20世纪初,俄国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复杂。
1)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身受本国资本家和外国资本的剥削压迫,要求推翻沙皇制度。
● 俄国无产阶级面临的革命任务比任何其他国家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更为重大。
● 俄国无产阶级迫切希望有自己的革命政党和革命理论,正因为如此,俄国便成为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故乡。
2)农民阶级:农民要求摆脱农奴制残余的束缚,有强烈的革命要求。
3)国内被压迫民族:国内被压迫民族也展开了反对沙皇政府大俄罗斯主义民族政策的斗争。
4)自由派资产阶级:在革命形势的推动下,自由派资产阶级也活跃起来,掀起了争取立宪的运动。
5)统治阶级:面对高涨的革命浪潮,沙皇政府除采取高压和愚弄两手政策外,还企图借助对外战争来转移人民的视线。
●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在西欧爆发的经济危机很快蔓延到俄国,1900—1903年,俄国经济危机爆发,致使生产大幅度缩减,国内矛盾空前尖锐,工农斗争此起彼伏。
● 沙皇政府为了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乞灵于一场胜利的对外战争,但是结果适得其反。1904年2月,俄国和日本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即日俄战争。战争期间,沙皇政府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战场又连吃败仗。日俄战争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俄军在战争中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沙皇制度的腐朽,加速了俄国革命的爆发。
过程:一、革命开始:1905年1月22日(俄历1月9日)彼得堡事件。俄历1月3日,彼得堡最大的普梯洛夫工厂1.2万名工人为抗议厂主无理开除工人而举行罢工,布尔什维克彼得堡委员会立即散发传单号召支持这次罢工。到俄历1月7日,全市有上百个工厂企业的工人参加了罢工斗争,次日,罢工人数达到15万人,罢工很快发展成为全城总罢工。
1月22日(俄历1月9日)星期日,对沙皇仍存在幻想的彼得堡工人及家属14万多人走上街头,举着圣幡、圣像和沙皇的肖像,前往冬宫和平请愿,向沙皇呈递请愿书,结果遭到沙皇军警的野蛮枪杀。沙皇军队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当场打死1000多人,打伤2000多人,这一天历史上称为“流血星期日”。
彼得堡街头的鲜血擦亮了千百万人的眼睛,当天晚上,彼得堡工人筑起街垒,同军警展开英勇搏斗。布尔什维克于次日向群众散发了《告人民书》,号召工人拿起武器来,工人们积极响应了布尔什维克的号召。全国各地工人也纷纷起来,掀起抗议罢工浪潮,莫斯科、里加、巴库、基辅、敖德萨、哈尔科夫等许多地方都爆发了工人罢工和示威。“流血星期日”后一个月,全国参加罢工的总人数达到44万人,超过了过去十年的罢工总人数。
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策略:1905年4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无产阶级是这次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出自己的策略。1905年4月在伦敦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孟什维克拒绝参加大会,单独在日内瓦召开了少数人参加的分裂的“代表会议”。两个会议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策略路线,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分裂了工人队伍,给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1)布尔什维克:认为这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消灭农奴制残余,建立民主共和国;主张由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建立工农联盟,孤立资产阶级,发动人民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府,建立工农民主政权,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孟什维克:认为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就要由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只能充当其助手;不应当依靠农民,而应当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反对武装起义,主张用和平方式改善国家制度,采取议会斗争,使资产阶级得到统治权,到将来无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1905年7月,列宁发表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全面论证了布尔什维克的策略路线,批判了孟什维克的主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革命进一步发展:1905年春夏两季,革命在全国不断扩大和深入。1)工人罢工:1905年五一节,全国约有22万人参加了罢工和示威,提出了“打倒专制制度!”“民主共和国万岁!”等口号。在纺织工业中心伊凡诺沃——沃兹涅先斯克的7万工人,从5月中旬开始举行了延续72天的总罢工,并且选出自己的代表,建立了俄国最早的工人代表苏维埃组织。
2)农民暴动:农民运动也高涨起来,1905年夏天,俄国欧洲部分爆发大规模农民暴动。
3)士兵起义:工农运动的高涨与俄国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影响了军队,沙皇这一重要支柱发生动摇。1905年6月爆发了黑海舰队“波将金号”装甲舰水兵的起义。
4)沙皇政府的应对:在革命蓬勃开展的情况下,企图用反革命的两个手段扑灭之。
● 为了稳定秩序,沙皇尼古拉二世慌忙于8月19日发布诏书,公布了由内务大臣布里根起草的关于召开国家杜马(议会)的宣言,这就是布里根杜马。但杜马只是咨询机构,没有立法权,选举资格也有严格限制。布尔什维克宣布抵制布里根杜马,使它未能召开。
● 9月,沙皇政府又与日本签订和约。
四、革命高潮:1905年10月—11月。1)10月总罢工:莫斯科工人在9月份开始罢工,10月初,全国主要铁路线的职工宣布总罢工,随即扩展到各大城市,到10月中旬,发展为全国性政治罢工,卷入罢工浪潮的约计200万人。10月总罢工使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店停业、车船停驶、邮电不通、许多政府机构陷于瘫痪,充分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强大威力。在总罢工过程中,全国许多大城市和工业中心普遍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它不仅是罢工的领导机关,而且是革命政府的萌芽。
2)10月诏书:在高涨的革命形势面前,沙皇政府不得不向人民作出重大让步,以求摆脱危机。
● 尼古拉二世于10月30日(俄历10月17日)颁布宣言,宣布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成立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杜马,扩大选举权。此外还改组了内阁,任命具有自由派观点的维特为总理大臣。
● 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热烈欢迎这一宣言,说“开始了民主宪政”,他们积极准备参加杜马选举。大资产阶级成立了“十月十七日同盟”(十月党),资产阶级自由派(包括资产阶级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立了“立宪民主党”。
● 布尔什维克认为宣言只是斗争的第一个胜利,必须进一步开展革命。11月,列宁从瑞士秘密回国,直接领导起义的准备工作,积极准备武装起义。
五、革命顶点:1905年12月武装起义。12月20日(俄历12月7日),15万莫斯科工人举行总罢工,23日,罢工发展成为武装起义,工人们迅速修筑了大批街垒,组织了战斗队,各区工人代表苏维埃直接领导群众斗争,勃列斯尼亚区是武装起义的主要阵地。沙皇政府从外地调来军队和炮队进行镇压,起义者集中到勃列斯尼亚区,与政府军进行了浴血战斗。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莫斯科苏维埃被迫决定从1月1日起停止战斗。
莫斯科起义的同时,格鲁吉亚、乌克兰、拉脱维亚、西伯利亚等地先后爆发起义,但由于各自分散进行,这些起义都被镇压下去。
六、革命低潮:1905年12月武装起义失败后。1)沙皇政府反攻倒算:起义失败后,革命转入退却时期,白色恐怖笼罩着全俄国,沙皇政府向各地派出讨伐队,残酷镇压革命者。列宁不得不重新离开俄国,斯大林被逮捕,流放到北极圈,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基洛夫等革命领导人被送去服苦役。
2)沙皇政府玩弄两面手法:面对工农且战且退的情况,沙皇政府不得不继续玩弄两面手法,一面实行高压政策、加强对革命者的迫害,一面主持召开国家杜马来引诱群众脱离革命。
● 1905年有280多万人参加罢工,1906年降为110万,1907年只有70万;农民运动在1906年上半年达到高潮,席卷了欧俄一半左右县份,不久就走向低落。但是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斗争仍在继续,1906年和1907年上半年的罢工规模虽比1905年为小,但仍超过1905年以前。
● 1906年4月第一届国家杜马开幕,布尔什维克抵制选举,没有参加;立宪民主党得到的选票最多。农民代表在会上提出要取消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把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提案,引起沙皇政府的敌视。7月,沙皇解散了杜马,同时任命斯托雷平为总理大臣,并宣布将召开第二届杜马。
● 布尔什维克考虑到革命已处于低潮,为了利用杜马讲坛进行合法斗争,决定参加第二届杜马的选举。1907年1月召开第二届国家杜马,右翼分子仍然没有占多数,左翼代表人数有所增加,占代表总数的2/5。农民代表仍要求没收地主土地,布尔什维克要求实行土地国有化,对此沙皇政府更加不能容忍。
七、革命结束:1907年6月16日(俄历6月3日)“六三政变”1907年6月15日(俄历6月2日),沙皇政府以“策划叛国政变”的罪名非法驱逐了社会民主工党在杜马的65名代表,并逮捕了16名领袖,流放到西伯利亚。
第二天即1907年6月16日(俄历6月3日),又进一步宣布解散第二届杜马,这在历史上称为“六三政变”,它标志着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人民革命的结束。
八、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1)无产阶级和农民没能结成巩固的联盟,农民发动较晚,没能同工人的斗争紧密配合;
2)无产阶级的行动不够协调一致,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分裂了无产阶级队伍;
3)国内外资产阶级对沙皇政府的支持。
意义:一、国内:1905年革命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俄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沉重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和劳动大众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教育,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良好准备。
二、国际:俄国1905年革命也是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时期所发生的第一次人民革命,它不仅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亚洲的革命运动,揭开了帝国主义时代革命风暴的序幕。
参考文献:
1.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 孙成木、刘祖熙《俄国通史简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 张芝联、刘学荣《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