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一首奇诗,短短28字,连用了8个“山”字,令人拍案叫绝

聪征说社会 2024-06-23 16:53:4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崔心航

编辑|t

引言

说到南京钟山,人们最先想到的,定是毛主席那首豪迈的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百万雄师过大江)

钟山,以“形胜”而倍受认可,进而成为了南京的一大景色。

而秀美迤逦,山光与水色皆有的钟山,当然会有许多文人骚客留下诗赋。

其中不乏诗仙李白的大作,但要说最精妙、最奇者,当属这首诗——连用8个“山”字的《游钟山》。

一、此诗何以成

北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王安石的父亲就任江宁通判(江宁即南京),而他在南京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王安石)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

一年后又被神宗任用,再次进行变法。

到了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王安石在经历熙宁变法、新旧党争、两度罢相以及变法失败等事件后,再次回到南京。

这一次,王安石也明白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走到了终点。

他在钟山脚下建造半山园,开始隐居生活。

(半山园)

钟山,在三国时与衡山、庐山、茅山并列为“江南四大名山”。

因为山上的石头含有的铜元素较多,会将太阳光反射为紫金色,因此又叫做紫金山。又因山位于城池的北方,因而也叫做北山。

不过沿用最久、影响最广的名字,还是钟山和紫金山。

王安石归隐金陵,因深爱钟山景色优美,常常在游览钟山,寻访佳境,凭吊古迹。

在感到疲乏时,又会在钟山里的定林寺(庵)休息,为此还修建了一座昭文寺。

(定林寺)

正是在政治失意,游山玩水这一过程中,写下了《游钟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二、此诗何以奇

这首诗,初读只觉朗朗上口,但要说奇,却很难理解。但当你细细品味,了解背后的故事,才能发现此诗如何令人拍案叫绝。

一为字奇。

这首诗第一大奇特就是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让“山”字出现了八次。

从文学的角度可以说,王安石借助了 “山”字的反复运用,不仅达到了回环反复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而且在内涵上形成了特殊的意蕴。

(钟山)

二为景奇。

诗中的山有两座山,第一座就是前二句所写的山,那是一座现实中华丽的山。“

第二句是用买山的行为来说明钟山的魅力。

而“终待老”三字更加突出了这种魅力。

第二座是诗的最后两句所写的山,但那是一座寄托了作者悠闲自在心境的山。

(王安石纪念馆)

去掉了所有的浮躁,使诗人留连忘返了。

三为人奇。

风景诗,虽然都是在写景,但背后寄托的,永远是作者的情感。

这首描写钟山的诗,实际上写的就是王安石自己。

这首诗表现上看来是在写山,但实际上却是在写人,甚至可能写的就是诗人自己。

(王安石)

王安石出生在临安,从小就是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的神童。

在随父亲游历全国的时候,便养成了欣赏山水的习惯。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来到开封参与会试,考中了进士。

随后放弃了京试的机会,前往鄞县当知县。

由此看来,王安石早年的生活是很轻松顺利的。

(王安石)

但是,在他步入政坛后,一切都变了。

在神宗任用他开启变法后,这位临川先生,开启了自己痛并快乐的一生。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清楚,变法失败。

而钟山,给王安石带来了恬静的田园生活,和许多朋友,如苏轼,他们抚平了王安石内心的郁闷。

(苏轼)

正是如此,这首诗寄托了一位曾经意气风发,锐意改革的奇人,没有了从前的锐气与浮躁的情感。

因此,诗人一体,更显奇境。

三、皆源于钟山

而这首诗,与南京的钟山也是息息相关。

若是没有钟山,或许王安石的情感寄托,会变成他物,也不会有《游钟山》此诗。

南京自古以来就有八景之说,流传至今,便出现了四十八景之说。

(钟山里的中山陵)

其中,钟山之景,就有六处,分别为“钟阜晴云”、“灵谷深松”、“商飙别馆”、“珍珠浪涌”、“北湖烟柳”和“台想昭明”。

正因美景众多,隐居南京的王安石,写下了许多与钟山相关的诗篇。

甚至在描写其他景色时,也会带上钟山。

如在《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里的“两山”、或是在《忆金陵》一诗中出现的“覆舟山”,这些都指的是钟山。

而且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往来之人留下的诗篇多为伤古缅怀之意,但王安石,因为钟山之美,而脱离了这种感伤。

(南京古城墙)

也正是因为钟山的美景,抚慰了王安石,这才有《游钟山》这首奇诗。

结语

最终,王安石病逝在钟山,并将自己的尸骨留在了这里。

这更加表明他对于钟山的留恋之情——即使死后,也要与钟山的美景相伴。

不过也正是因为自己在死后也要常伴钟山,这才使得《游钟山》更加奇妙。

钟山之景,源于天然。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体现着中国文化中最质朴的“师法自然”“天人合一”观念。

(葬在钟山的王安石,紧邻朱元璋墓)

从古到今,钟山风景一直是人们心中美好的风景。

而王安石的《游钟山》这首奇诗,形式美,意境佳,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正如古代许多诗人一样,当他们真正醉心于山水时,才可以写出千古的诗句。

对今天生活压力巨大的我们而言,像王安石一样“辞归”返回生活,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王君.古人对钟山文化景观的评述[J].文化产业,2022,(09):144-147.

0 阅读:2

聪征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