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俗话说:“时到立秋年过半,可能有涝也有旱;男女老少齐努力,战天斗地夺高产”。今天是8月1号,农历六月二十七日,眼瞅着大暑节气过半,转眼间半年又过去了,8月7号就到了立秋节气。
立秋是秋季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有禾谷成熟之意,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逐渐趋向成熟。虽说还有秋后一伏,秋老虎还时有发生,我国多数地方的气温仍处于酷暑难耐,直到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到了八月中下旬以后,从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开始,我国自北向南才逐步真正入秋。但立秋节气的到来,意味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距离炎热的夏天越来越远,距离秋高气爽的秋天越来越近了。
古人把立秋节气分三候:一候凉风至,天气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早晚开始有凉风到来。二候白露生,早晚温差逐渐加大,早晨大地上开始有雾气发生,俗话说有露水啦。三候寒蝉鸣。随着立秋节气前进的脚步,特别是早晚的时候,人们也会感觉到天气越来越有凉意,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了。
立秋节气的到来,随着秋天前进的脚步,从一早一晚开始,气温呈越来越凉爽的趋势,也到了收获的季节。眼瞅着要秋收了,人们怕秋旱的同时,不仅仅只是害怕秋老虎厉害,酷暑难耐时间长,也担心秋季长时间阴雨绵绵的“秋霖”天气,因为秋季长时间的阴雨绵绵,气温下降明显,容易导致秋收作物贪青晚熟,特别是突然气温骤降,会导致秋季农作物还没有发挥其生育潜能,生长发育停滞不前,不能完全成熟,形成了“秋封”,不利于秋作物的丰产丰收。
民间有谚:“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愁;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
这些农谚俗语的意思是说,立秋时节下雨是喜雨,有利于农作物的丰产丰收,因为立秋节气下雨,这个时候还处于三伏天,也处于暑期,还没有出暑,这个时候气温高,还处于雨热同期时段,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能为秋季丰产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到了处暑节气,通常三伏天结束了,气温下降明显,这个时候下雨,那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骤降,不利于延长秋收作物的生育期,特别是阴雨绵绵的天气,出现秋霖,“十场秋雨穿上棉”,气温下降明显,容易导致秋封的出现,特别是容易影响夏播秋收作物的生育潜能不能充分发挥,从而导致收成不理想就不好了。
那么,8月7号立秋,民间有俗话说:“立秋有雨凉嗖嗖,立秋无雨热死牛”,说的啥意思?今年“秋”热吗?
这句谚语说的是,立秋节气到了,天降雨,预示着整个秋季雨多,热的不那么厉害,比较凉爽。反过来说,立秋节气不下雨,预示着秋季雨少,天气比较炎热。
根据民间流传甚广的说法,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今年立秋后,天气到底热不热呢?
1、“伏包秋,热死牛;秋包伏,凉悠悠”
这句俗语说的意思是,如果是伏包秋,这个秋季就会比较热,相反,如果是秋包伏,这个秋季就比较凉爽。今年立秋节气在8月7号开始,在8月21号结束,而末伏在8月14号开始,到8月23号结束,按照民间流传的说法就是“伏包秋”,天气比较热!
这个“秋”字,指的是立秋节气,也就是从立秋节气到处暑节气的这段时间。如果这约十五天的时间,在三伏之内,就民间说的伏包秋。如果立秋节气的十五天跑出了三伏天,也就是说立秋节气在三伏天结束之后结束,立秋节气结束的时间比末伏结束的晚一些,就为秋包伏。
民间为何流传有这样的说法呢?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一年中三伏天是最热的时段。如果是伏包秋,也就说立秋节气结束,三伏天还没有结束,人们人为这年天气热的久一些,预示着秋季比较热。如果三伏天结束的比较早,是秋包伏,人们人为凉爽的秋天就来的早一些。
由此可见,今年是伏包秋,秋季天气会比较热,这样有利于延长作物的生育期,充分发挥作物的生育潜能,为秋粮丰产丰收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2、“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虽然说立秋节气到来的公历时间比较固定,在每年8月8号左右,但是,立秋节气到来的农历时间并不固定,有的年份在农历六月到来,有的年份在农历七月到来。
于是,民间就把农历六月立秋叫早立秋,农历七月立秋叫晚立秋。那么,今年8月7号立秋节气到来这天的农历时间是七月初四,所以今年在民间人们称作是晚立秋。
这句“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所表达的意思是说,农历六月立秋,天气凉爽的比较早,秋季凉爽;农历七月立秋是晚立秋,秋季比较炎热。
民间有人认为,立秋节气农历时间来的早,天气也就凉爽的早,秋季冷嗖嗖。反之,立秋节气来的农历时间越完,热的时间也就越久,预示着秋季也就比较热。
民间俗语:“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六月立秋,颗粒无收;七月立秋,五谷尽收。”而今年农历七月立秋,热的比较久,为秋粮丰产丰收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总结:民间的农谚俗语虽然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要知道,我国南北区域跨度大,不仅物候不一样,气候也相差很大。故此,民间形成了地方性农谚俗语有很大的差异性。
有的地方认为,立秋到来之日下雨,将会发生秋旱,秋季天气热,故此民间还有:“雨大头,晒杀鳝头”,可见旱的严重程度。
有的地方人们相信,立秋之日下雨不好,预示着接下来“非旱即涝”,故此,民间流传有“立秋雨打头,无草可饲牛”的说法。
而在有的地方,人们认为立秋节气到来之日下雨,秋季将会阴雨绵绵,天气凉爽,不利于秋收。故此,当地流传有“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来就要涝”的说法。
由此不难看出,关于气象的农谚俗语,有很多都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每个地方人们都是根据当地的气候,结合当地的物候,以及农作物的生育情况与天气之间的关系,经过当地人对当地的节气与天气变化之间关联的长期观察等,形成不同的农谚俗语,在没有气象预报的年代,来指导当地人们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
故此,现在我们在看待农谚俗语的时候,虽然有时候有一定的参考警示性,但是更多的还是一种乐趣,了解一些农谚俗语,拓展自己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