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我挺忙的,也就匆匆待几天,不见。”
礼貌客气的话语里藏着的却是一颗文人孤傲的心,即使是面对着大名鼎鼎的毛主席,这位年轻文人也选择闭门不见。
然而在事后的相处中,从来都是目中无人的萧军却对毛主席大大改观,甚至连连为自己先前的行为道歉。
要知道,作为鲁迅的关门弟子,从来都只有萧军用鼻孔对着他人的份,谁料在延安待了短短数天后,就连一向狂妄的萧军也变得温顺无比。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毛主席又做了什么能让如此傲骨的文人也为之折服?
一、怼天怼地的关门弟子萧军,1907年生人,鲁迅的关门大弟子,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望向他的青年时分,其所呈现出来的样子或许会让世人大吃一惊。
年轻时候的他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作为文学大师鲁迅的关门弟子,萧军在天纵奇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有着许多文人的臭毛病。
古人常说的“文人风骨”、“文人相轻”,实际上就是在说这些文人的脾气,如同茅坑里的石头一样,又如同早春的天气一样,总是无常又倔强。
对他们来说,所有没有得到自己认可的人都是愚昧不堪的,是难以入目的。
而一旦收获他们的尊敬,文人甚至能为此甘愿奉献自己的生命。
可以说,萧军就是一个典型的旧式知识分子,在怀揣着炽热的内心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用自己冰冷的面孔对待世人。
1925年起,萧军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担任过见习官、军事及武术助教等职务,他的写作生涯正是在军队中开始的。
当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军就一直从事工人业余文艺教学工作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3月,萧军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执教,后因日军进攻,阎锡山对我党非常敌视,萧军愤然选择辞职,准备到五台山前线抗战。
途经延安,萧军本想在这里稍作休息,随后继续赶路。
然而或许他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停就停了整整五年。
二、差劲的初印象刚到延安,萧军选择在路边的一家破旅馆里借宿。
彼时的延安正是抗日战争的中心,因为战事紧张的缘故,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难免会存在问题。
这些不好的地方正巧被初至延安的萧军所瞅见了,本就忧国忧民的他顿时有些失望——为何连革命的中心都会存在如此之事!
连带的,对当时的领导人毛主席,萧军不免也带上了些许敌意,认为其名不符实,看来振兴中华的任务也不能指望他。
与之相反的是,毛主席对萧军的到来可谓是喜出望外的,本身他就十分尊崇鲁迅,再加上当时的萧军还是有名的抗日分子。
听闻这鲁迅关门大弟子来了,毛主席连忙派办公室秘书和培元前去问候,提出要安排时间相见、深谈。
然而此时的萧军对毛主席可存着误会呢,再加上文人一身的臭脾气,自然是冷冰冰的拒绝了毛主席的邀请。
其用词用语可是十分讲究的,突出的就是一个拒人于千里之外。
幸运的是,就在萧军当场拒绝和培元的时候,另一位鲁迅旗下的左翼作家丁玲恰好在场。
你萧军还没见过毛主席,我丁玲可是见过的!
十分崇敬毛主席的丁玲自然是狠狠教训了不知天高地厚的萧军一番,正色道:“不见泰山,不知山之巍峨;不见东海,不知海之辽阔!无论如何,我建议你还是见一见毛主席再走。”
靠着友人的劝说,萧军这才打消了连夜离开的想法,决定留在延安,见一见这位大名人——毛主席。
三、误会的化解当和培元带着坏消息汇报给毛主席时,他却丝毫没有被拒绝的恼怒,反而哈哈大笑,告诉众人这才是文人该有的样子。
毫不在意的,毛主席反而让和培元重新安排一下明天的行程,抽点时间,他要亲自去见见这位鲁迅的关门弟子。
毛主席就穿着一身常穿的半旧军装,带着几个萧军的旧识前去拜访萧军。
出乎萧军意料的是,这位名气极大的领导人反而十分的和蔼,从他的气度上看不出一点曾以为的凌人盛气,两人亲切了握了握手,稍微寒暄了一会。
因为时间吃紧的缘故,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并没有交流许久,但也正是这次经历让萧军的心中对毛主席大为改观。
“或许,先前我大抵是错怪他了。”分开后的萧军如此想到。
因为丁玲的缘故,萧军暂时没有着急动身前往重庆,而是准备在延安多待些时光。
在这个过程中,萧军也逐渐认识到自己先前对毛主席的想法是多么地充满偏见和刻板印象,不免心中有些羞愧。
而真正让这个骄傲的文人低下头来的,还是毛主席在陕北公学纪念会上作的精彩报告——《谈鲁迅》。
在这次大会上,萧军认真听了毛主席的报告。
直到此刻,当见识了毛主席同样高超的文艺水平后,萧军的心中才真正认可了毛主席。
他回想起自己初到延安时对毛主席的傲慢态度,甚至有些无地自容:
“毛主席主动来访,我却拒而不见,伟大的不是我,而是他。”
自此之后,萧军决心在延安常住下来,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被毛主席劝下的萧三郎在延安待了两年后,萧军自己的老毛病又有些发作了。
彼时的萧军与其他延安的作家在意见上存在着不小的分歧,特别是鲁迅艺术学院周扬等人的文艺观点。
他十分不满周扬在文章中不指名地批评他和罗烽、舒群等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作家,认为其依据大多是无稽之谈。
激进的萧军甚至直接找到了当时组织部的陈云,对其畅谈自己的想法,其中有许多是陈云所言“是我没有想到的”,可以说,这些想法促进了延安根据地的进一步建设。
除了文学艺术之外,在生活上萧军也遭到了许多问题,甚至为了自己妻子看病差点动刀子。
用他自己的话总结,那时候在延安的想法就是十分的灰心丧气。
种种事情堆在一起,萧军心中顿时萌生去意,他又想跑去五台山扛枪打鬼子了。
1941年7月15日,他给张闻天写信提出借一万元路费,又给毛主席写信,要求当面谈一次。
萧军在日记中说,这样做是为了“把一些事实反映上去,这对中国革命是有利的”,由此还可“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真面目,以决定我将来的态度和去留”。
面对此事,毛主席可谓是高度重视,当即写信劝萧军不要冲动。
“我因过去同你少接触,缺乏了解,有些意见想同你说,又怕交浅言深,无益于你,反引起隔阂,故没有说……
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同你谈得来,故提议如上。如你同意,愿同你再谈一回。”
7月18日,毛主席亲自约谈了萧军,自然是诚恳挽留,在这次的谈话中,两人所谈的范围甚广,甚至谈到了张作霖、张学良、瞿秋白、冯雪峰等人和事。
根据萧军日记的记载,此次谈话中毛主席“眼睛似乎有感动的泪!”“这是个人性充足的人!”
可以说,那天是萧军来到延安后最快乐的一天,他被毛主席的政治智慧和崇高思想所深深折服。
在这次谈话中,萧军指出延安当地存在许多问题,同时也将自己对党内风气的看法一并告知给毛主席。
而面对着许多萧军特意提及的党外作家,毛主席每一个都亲自接见,去了解他们各自的问题所在,并都进行了妥善处理。
在处理这些问题中,毛主席对也深切地见识到了萧军本人和牛一样倔强的臭脾气,深知这在以后的生活中会给他带来不少苦难。
因此,8月多,毛主席多次给萧军写信,其中不少次就拐到了他的性格上。
比如有次萧军同毛主席谈论“战斗”的含义,毛主席是这样回复他的:
“一是针对敌人,保护革命者;一是针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目的是爱惜自己。意思是真正爱惜自己,就要克服自身弱点,这也是一场‘战斗’”。
到此,萧军大体已经对毛主席服气,尽管没有立刻改变自己的脾气,但大致上还是多了许多自知之明的——认识到了自己性格的弱点,也明白了问题所在。
几场谈话后,萧军对毛主席可谓是心悦诚服,马上取消了离开延安的计划。
回顾这数次沟通,无论是在双方的情感上,还是从实际的效果来看,都是意义非凡的。
萧军之前所有的狂躁、愤懑和不平之处一扫而空,这些都有赖于毛主席本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而针对萧军本人提出的许多制度和作风问题,党内也是开始了一起声势极大的运动——延安整风运动。
随后的三年里,萧军一有空就喜欢跑到毛主席那里去,两人推心置腹、开诚相见、无所不谈。
有一次,毛主席忽然问萧军:
“萧军同志,你改改行好吗?”
“改什么行?”
“入党、当官!”
“哦,不行,不行!斯大林说过‘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入党,我不是那材料,当官,我不是那坯子。我这个人就像一匹野马,受不了缰绳的约束!谢谢您这么看得起我!”
可以说,毛主席对萧军的惜才之心是显而易见的。
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会,1945年,我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此时的萧军响应党的号召,离开了居住五年之久的延安,选择去东北解放区开辟工作,从此再未归来。
各自有各自的道路,萧军和毛主席从此聚少离多,又因为工作繁忙的缘故,就连书信都渐渐写的少了。
然而他们交往的这段历史却被世人铭记传颂,其中所体现的伟大精神直到今天也仍在继续。
对萧军来说,自己从一个心比天高的初生牛犊,到最终“我已知晓性格的问题”,倘若没有这段经历,或许他到死都还是那个文人脾气,直到被现实磨平的那一天。
这段时光也是萧军的文学创作喷发的时光,先是创办了会刊《文艺月报》,随后又成立了“鲁迅研究会”,由他担任主任,写下来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
而毛主席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一位良友,一位敢于讲真话的好友。
正是萧军在这几年里的快言快语,毛主席得以认识到了许多以自己的视角无法发现的许多顽固急症,并最终一一治愈。
可以说,两人的进步都离不开对方的帮助,对方不仅仅是自己的益友,更是自己的老师。
对任何一人来说,这段相伴的时光都显得弥足珍贵。
参考资料:2017年凤凰卫视:《萧军写信揭露延安不良现象 毛泽东赞“极其坦诚豪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