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明帝时期,第一部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传入我国,这就不得不说到白马驮经的故事了。
相传东汉永平10年(公元69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在梦中看到一位神仙,他通身金色,日光环绕,像朝霞一样闪闪发光,飘荡着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大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上朝时把自己的梦告诉了大臣们,询问是何方神圣。当时的太史傅毅博学多才,认为是西方天竺(印度)的一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空中,全身环绕着曰光。此后,汉明帝便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蔡愔、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前往西域。
由中国前去求佛经的使者们在天竺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其中有两位沙门(即高级僧人), 一位名迦叶摩腾,另一位名竺法兰,帮助蔡愔和秦景找到了一些佛教的义理。后来在蔡愔和秦景的邀请下,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决定到中国去。三年后,使者与高僧一同抵达洛阳,带回了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 《四十二章经》。
相传,迦叶摩腾等人还带来了佛像,是优填王造的第四个佛像,形貌与汉明帝梦中的金人一般无二。明帝见后十分高兴,下令把佛像安放在南宫清凉台供养,佛经则收藏在兰台石室里,两位沙门住在招待外国人的鸿胪寺中。第二年,汉明帝又下诏书,建造洛阳白马寺,作为两位梵僧居住、译经的场所。此后外来僧人增多,处处修立佛寺,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白马驮经的故事也为历代书画家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例如明代画家丁云鹏曾作画《白马驮经图》,为后人所瞻仰。丁云鹏本人信奉佛教,因此绘画也多为佛教题材,是继仇英之后最著名的人物画家,擅长佛教题材,佛祖、菩萨、罗汉在他笔下既栩栩如生、庄严肃穆。
明 丁云鹏 白马驮经图
此图描绘的是东汉蔡愔去天竺求佛经的历史故事,画中由一白马背驮装有佛经的红箱,经箱置于草绿色的马鞍垫上,一马俯首向前奔走,前有牵马夫和引导者,后有两人跟随,一为沙门摄摩腾,一为竺法兰;其他几位像僧人,在路边观望与送行。画面背景几棵参天大树,树根露土,树干粗壮。
该图简单的背景配置,将人物形象衬托得格外鲜明,人物的形象赋予凡人的情采意态。画面下部一位手持拐杖的长者,正在神采奕奕地与在旁的一位僧人谈笑风生。此画构图紧凑,疏密有致。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且眉目传神,动态自然,无娇揉造作之嫌,作者善于表现各个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达到“传其神”、“写其心”的惟妙惟肖、情浓意深的艺术境地,笔墨细秀清隽,设色洁净妍雅,浓淡适度,分寸恰当,配景简洁明快,墨笔写成的枝干劲健有力。
《白马驮经图》完成于天启乙丑(1625年),为丁氏晚年作品,画幅脱去早年之繁细作风,而趋疏简清逸之画境。作者对书法、绘画无不精通。白描更自告似李公麟,丁云鹏中年用笔细秀,略近文征明、仇英画法,晚年风格朴厚苍劲,自成一家,曾供奉内廷十余年。与董其昌、詹景凤等人为至交,流传作品多有董其昌、陈继儒等人的题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