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子孙满堂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家里的老人喜欢热闹,人丁兴旺,对孙子辈会有一种特别的宠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隔代亲吧。
毛主席既是国家的领袖,也是毛家的长辈,孩子的父亲,孙子孙女的爷爷。晚年,毛主席和普通老人一样,每当毛家舔丁后会非常高兴,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玩耍。
1962年10月27日,李敏和孔令华生下了一个孩子,毛主席闻讯后非常高兴,对身边的人说:“我70岁官升一级!”当年毛主席正好虚岁七十,他所说的升官是要当祖父了。
那么,到底是谁出生了,能让晚年的毛主席这么开心,露出久违的笑容呢?
李敏和孔令华的孩子
李敏是毛主席和贺子珍所生的孩子,革命战争时期,贺子珍是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她与毛主席在一起度过了革命战争最艰苦的十年,两人有过几个孩子,多数不幸夭折了,好在李敏能够坚强活了下来。
红军长征时期,贺子珍于1936年在陕西省志丹县生下了李敏。由于怀孕的贺子珍缺乏营养,再加上还要每天行军,她的身体一直很虚弱,李敏生下来的时候很瘦小,邓颖超一边抱着她一边说道:这可真是个小娇娇啊。
毛主席一听娇娇这个名字不错,便给女儿取小名为娇娇。李敏生下来缺乏营养,身体情况不是很好,再加上当时的大环境因素,使得她经常发烧感冒,好在最终挺了过来,转危为安。
1937年贺子珍离开毛主席远赴苏联,仅仅几个月大的李敏被留在了延安,由毛主席派人照顾。4年后,毛主席考虑到革命环境艰苦,对李敏的成长不利,再加上贺子珍已经在苏联住了下来,便将女儿送到她母亲身边。
在苏联,贺子珍与女儿李敏相依为命,两人在一起度过了近7年的时光,渐渐地适应了国外的生活。1947年革命形势好转,在解放战争中我军在东北战场上取得优势,毛主席派人将李敏接回国。
1947年夏,贺子珍带着李敏回国。毛主席对这个女儿十分喜欢,多年未见,甚是思念。对李敏来说,她是在苏联由母亲抚养长大的,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回国初抱着一种忐忑的心理。
回国初,李敏还不懂中文,再加上当时毛主席已经再婚,组织上考虑后,让李敏暂时住在哈尔滨,请专门的先生教中文,在那里等毛主席的消息。
1949年,毛主席派人将李敏接到身边,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女儿。毛主席十分喜欢这个孩子,为弥补她缺失的父爱,对李敏非常上心,带她出入各种公开场合。
在毛主席的教育下,李敏不仅很快学会了中文,爱上了中国文化,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成为一名新中国的高材生。
早在北平和平解放时,孔令华就与李敏认识了,两人都在八一中学读书,成为同窗好友。李敏上大学期间,与孔令华恋爱了,毛主席听闻女儿谈起了恋爱,作为一名夫妻,他也是十分关心。得知李敏的对象是孔令华后,毛主席十分放心,同意了两人的婚事。
1959年秋,李敏和炮兵副司令员孔从洲的儿子孔令华结为夫妻,这段婚姻真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毛主席也非常满意,给这对新人送去了祝福。
1962年10月27日,李敏和孔令华婚后的三年,夫妻二人生下了一个孩子,毛主席听闻后非常高兴,对身边的人说:我70岁官升一级!
孔继宁的优秀红色基因
李敏生下了一个孩子后,这也意味着毛主席正式成为家里的祖父辈,面对第一个孙子辈降世,如何给他取个好名字是重中之重了。
1962年10月27日再过十天正好是列宁领导俄国革命的45周年纪念日了,不论是毛主席还是孔从洲,都为李敏的孩子取名费了不少心思。
两位老人不约而同想到了马、恩、列、斯这些具有特殊含义的字,如“马”字的代表人物就是马克思,“恩”字的代表人物是恩格斯。由于孩子是10月出生,又要联系到革命之意,毛主席和孔从洲经过商议,给孩子孔继宁。
“宁”字有安宁,宁静之意,毛主席说:
好,就叫他长大后继承我们的事业吧,这叫后继有人,就叫继宁吧。
据李敏在《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一书中回忆,毛主席非常喜欢小外孙,每当工作累的时候,总会去看看小外孙,陪着他嬉戏、亲亲、逗逗小家伙。
小时候的孔继宁长得虎头虎脑,不哭不闹,非常勇敢,毛主席非常喜欢,特别爱和他在一起玩耍,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隔代亲吧。
出生6个月后的孔继宁离开了毛主席,被送到上海,来到了外婆贺子珍的身边。贺子珍回国后,一直住在上海,一个人孤苦伶仃,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外孙孔继宁的到来,给了贺子珍一丝安慰,不再那么孤独寂寞了。
整个童年,孔继宁一直往返北京上海两地,贺子珍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只要和孔继宁合照,她就会露出久违的笑容。
有一次,贺子珍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有一个和孔继宁差不多大的孩子,她经常抱着这个孩子称重,要是孔继宁轻了一些,会在接下来的几天内给孩子吃好吃的,不苦着这个小外孙。
长大一点后,孔继宁知道外婆身体不好,需要一个好的心情,会主动逗她开心。晚年的贺子珍因为有孔继宁在身边陪伴,她的生活有了生机,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当然,毛主席也十分看好孔继宁这个孩子,对他的教育十分上心,希望孔继宁能够传承革命事业,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在一家人的教育下,孔继宁成为一名有理想,正直有为的年轻人。
孔继宁是军人家庭出身,爷爷孔从洲、父亲孔令华都是军官,他从小就有参军报效祖国的志向。对越反击自卫战打响后,孔继宁看到了机会,他先是进入国际关系学院学习,毕业后到总参谋部工作,因工作突出,先后被派往巴基斯坦和英国使馆担任武官助理。
工作期间,孔继宁锻炼了自己,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他始终保持一颗谦逊的心,牢记毛主席的教诲,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孔继宁是一个孝顺的孩子,1997年母亲李敏身体不好,年事已高,身边又没有亲人照顾。经过一番思考,孔继宁决定回到北京,回到母亲身边,这样既能照顾家人,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孔继宁离开部队后,开始在媒体面前曝光,他很少接受采访,为人非常低调。一些媒体采访无法推脱时,孔继宁总会强调自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希望被另眼看待。
1999年,孔令华病逝,对孔继宁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意味着他要撑起这个家了,以外公、父亲为榜样,进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奋斗。
进入社会后,孔继宁没有从政,也没有依靠自己的身份为自己牟利,而是进入了市场经济领域,从小事做起,积累经验。通过自身的努力,孔继宁也赚了一点钱,将这笔钱的大部分用于纪念外公毛主席的事业中。
为继承和发扬毛主席的思想,2001年孔继宁和母亲李敏一起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母子二人以此为平台,积极宣传毛主席和毛主席的思想。
至今,在孔继宁的努力下,他策划出版了许多有关于毛主席的著作,如李敏的自述《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真实的毛泽东》《百年后的毛泽东》等,这些书籍能让广大读者了解到最真实的毛主席,学习毛主席是思想,瞻仰这位新中国的伟大领袖。
除了宣传毛主席思想外,孔继宁本着为社会做贡献的初心,他成立了东方昆仑公益基金。该基金成立后,孔继宁推出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希望医院”,为帮助贫困落后的地区改善医疗情况。
结语
孔继宁是毛主席的外孙,深受主席的喜爱,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对他来说是幸运的。在毛主席的影响下,孔继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孔继宁如此出身,他不依靠家人,能够自食其力,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宣传毛主席的思想,这已经是难得可贵了。
更加令人敬佩的是,孔继宁热衷于公益事业,把更多的金钱和时间投入到为民服务之中,没有辜负毛主席对他的期望,对得起主席给他取名为“继宁”二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