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家里有两个到三个兄弟,老二先有了儿子,那么老二或者儿子算不算长孙,在一些人的理解中,这种肯定算长孙。
可将这种情况若放在夏商时期,当然不算,因为那时候的“长孙”指的是老大的长子,而不是其他兄弟的儿子。
早期的时候,长孙和年纪无关,不是说孙子辈中第一个出生的儿子就是长孙。
语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殷本纪》,选段原文如下:天乙(成汤)长子太丁。成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伸壬,是为帝伸壬。伸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
太甲是成汤的长孙,他的父亲是太丁,而太丁是成汤的长子,太丁比较早去世,所以王位被次子外丙继承,外丙去世后仲壬成为商朝的第三位君主,仲壬去世后成汤长孙太甲成为了商朝第四位君主。
中国古代是宗族礼法十分森严,对于一个家族来说传承很有讲究,所以大宗和小宗的顺序不可以乱。
在我国封建时期,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正妻,其余老婆都是妾,这当中正妻所生的儿子是嫡子,而这个嫡子所生的儿子便是嫡长孙。
如果家里的长子并没有正妻所生,那就是庶长子,他所生的儿子可以被称之为长孙,但并非是嫡长子。这当中,长孙还是有一定区分,所以长子所生的儿子叫嫡长孙,如果是庶子所生的儿子,就是长孙,并非嫡长孙。
如果正妻所生的儿子是次子,长子就是庶出,那么长孙的地位仍然属于庶长子的长子。
这套规矩十分麻烦且繁琐,再加上古代的时候多数百姓没那个能力纳妾,所以就谈不上嫡子还是庶子,定义也发生了变化。
如今的长孙,已经不是长子的儿子,而是孙辈里面年龄最大的孩子叫作长孙。
如果长孙是二儿子的孩子,那他叫长孙,大儿子的孩子如果出生比较晚,那就不能算是长孙,而是要论资排辈来排名。
古代的时候之所以分得很清楚,是因为那时候家族的祭祀还是财产继承,都要按照长幼来分,而且这个顺序不能乱。
可现在有些不一样,如今长子还是幼子,或是长孙还是次孙,孙子还是孙女继承财产的资格都一样,所以也没多少人在乎这些规矩了。
如今只有在一些家族祭祀上面,宗族祭祀的时候,长子还是长孙地位还是很明显,然而在这以外的一些场合,已经不主流了,如今传统的长子和长孙的区别已经成为了过去的一种礼法文化。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