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我是知青,全生产队没有一辆自行车,赶马车去公社办事

茂溪趣趣 2024-08-14 15:03:08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交通很不发达,尤其是偏远的农村,村民出行,走几十里的路都是步行,甚至还要身背几十斤重的东西。

有人会问,走那么远的路,为什么不骑自行车呢?

夏虫不知道有冬天,现在的人怎能知道当时交通工具是多么贵呢,那时候,人穷,很多普通人的家庭是买不起自行车的,能对付温饱就是相当不错了,哪有存款购买自行车呢。 比方说,现在的普通人都能买得起电动车,小轿车也买得起,可是,那时候,这些年轻人的父辈是没钱买自行车的,出行只能以步行为主,要知道,村民去往所在的公社供销社购买生活必需品,只是土路,是没有公交车的。

现在的新民市是沈阳市管辖的县级市,交通已经很发达了,乘坐沈阳的长途汽车,一个多小时,就可以直接在我曾经下乡插队的大队部,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门前下车了,可是,那时候,可不行,早晨出发,走15里路到县道,乘坐长途汽车到县城,在乘坐火车,到了傍晚,才能回到沈阳父母的家里,前后需要一整天的时间。那时候,新民市叫新民县,我所在的公社,贫穷落后,是个距离县城40多里的很偏僻的农村公社。

1975年,我就下乡插队到这个偏僻贫穷的农村公社,我所在的生产大队距离公社有27里路,半路上还要经过一条河,叫柳河。这条河没有桥,平时水倒是不深,过河要淌水过去。过了这条河,去公社供销社就不远了,四五里的路。村民们去公社办事,都要过这条柳河,如果乘坐马车,就不用下河了,可以直接过河。

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人去公社,要走20多里的路,还要下水过河,是不是很麻烦?

谁要是骑自行车过河去公社办事,对不起,那也只能肩扛着自行车过河了。是不是很有趣?

其实,最辛苦的还是在公社上高中的学生,那时候没有住校宿舍,学生每天都要走几十里路去上学。

这条横在去往公社路上的柳河其实是有桥的,就是因为河道老是不稳定,被洪水冲垮了,就没有再修桥。要是赶上雨季,河水暴涨,那只能绕道其他公社而行了,要走很远的路了,很不方便,所以,人们去公社办事,为了少走路,只能淌水过河了,要省去很多时间。

我所在的生产队离大队部有3里地的距离,因为我文笔好,我是大队宣传报道员,还是大队团总支干部,所以,要经常去到大队。

3里路并不远,要是骑自行车很快就到了,可是,那时候,我是个下乡知青,哪有自行车代步呀。我下乡前,我父母家倒是有一辆自行车,可是,不能带到农村。

我所在的生产队,有500多口人,140多户,竟然没有一个家庭有自行车的,生产队长家里也没有自行车,生产队长去公社办事,要乘坐生产队去公社办事的马车,没有什么特权。我是青年点点长,要是去公社粮库购粮,就向生产队借马车,马车也只能套上一匹瞎一只眼的老马,这已经很不错了,一般社员可借不出生产队的马车,去公社办事只能“蹭车”,。生产队就不到十匹马和骡子,三辆马车,每天都是公务繁忙呢,赶马车的社员可牛了,走南闯北的,见识广。

全生产队的社员家里没有一辆自行车,全大队的社员也没有几家有自行车的,我所在的生产队穷,队长也没有自行车,三队的赵队长有自行车,他的生产队比较富裕。大队书记家里有一辆自行车,是用来给他的上高中的女儿上学专用的。

我和大队书记比较熟悉,除了宣传报道,有时候还给他写材料。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我参加了考试,得到体检通知时,我犯难了,去县里体检,我在的青年点,离县城40多里地,清晨又不通车,怎么男人能够在一大早赶去参加体检呀?

大队刘书记知道了我的难处,就把他女儿的自行车借给我了,让我一大早骑着自行车赶往县城,我在上午顺利地在县医院完成了体检。这一天,他女儿只能步行20多里去公社高中上学了。

回忆起40多年前借自行车去县里高考体检,那温馨的一幕至今依然让我感动不已,那时候农村的自行车可比现在的私家车还稀少珍贵。

我想到,那时候,年华正好,才20岁,赶着马车去公社办事,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很温馨。

4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我们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远行有飞机、高铁,近行有地铁、公交车。

每天轻松愉快地出行,不愿意乘坐地铁、公交车,骑上电动车,或者是骑上共享单车,是不是心情很爽?

说明:文章原创首发,配图源自网络

0 阅读:0

茂溪趣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