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找不到的8个老物件,图五换了一套楼房外加17万,看都有啥

小黑点缀人生 2024-03-03 12:48:31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小黑

编辑 | 小黑

前言

我国的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底蕴深厚,这期间留传下来了很多的老物件都是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些老物件如今基本都被新的事物替代,渐渐地在大众眼前消失。

经过时间的沉淀,这些现如今无人问津的老物件有些已经拥有十分高的收藏价值。

而这些浸透着祖先们心血的老物件,每一件背后都有它的故事。

接下来,让我们一一盘点这些老物件都是什么。

铡刀

“您老这个买卖有栏柜,您老这个栏柜三尺三寸三分高,一边撂着轧药碾,一边供着铡药刀。铡药刀,亮堂堂,几味草药您老先尝……”

这是相声经典快板《同仁堂》中的一段,这里面的铡药刀,就是专门用来切割中药材的铡刀。

在现在,如果不是去中药店购买药材能看到铡刀,几乎是没有机会再见到这种老物件了。

铡刀是用来切草、树枝、根茎等的五金刀具。

人们在它的底槽上安置刀身,用刀的一头栓杆固定活动,另一头有刀把,可以上下提压。

铡刀通过两部分组成,一块中间挖槽的长方形木料和一把带有短柄的生铁刀,刀的刀尖部位需要插入木槽里固定。

铡刀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给牲畜铡草料的,使用时需要一人把草料平铺到木铡板上,另一人握住刀柄向下用力,这样就可以将草料切割。

铡刀在古代属于传统农具,工作原理简单,但却是古人智慧的体现,。

而且在著名话本小说《三侠五义》里的包公故事中引申的有包公三口铡刀,分别是专斩皇亲国戚的龙头铡刀,专斩大臣权贵的虎头铡刀和用来斩平头百姓的狗头铡刀。

风箱

在影视剧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做饭的场景中,厨师不仅仅要添柴生火,还要一直来回拉灶台旁的箱子,这个用来辅助生火的箱子就是风箱。

风箱,顾名思义是用来产生风力的工具,都是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箱所组成。

风箱的使用一般是用手拉开活动木箱,让空气通过进气口充满皮橐。

然后压缩木箱,再让箱内的空气通过排气口而进入到输风管,这样空气会顺着输风管出来再进入冶炼炉中,以便于于烧火做饭。

《老子‧道经》用风箱比喻空间。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相传风箱最早出现于唐代,在唐初袁天罡所撰的《演禽斗数三世相书》中,刊载有一幅世界上最古老的双动式活塞风箱图。

在以前,农村每家每户的灶房里都有用砖砌成的灶台,旁边都会配置一个风箱。

人们生火做饭时都是,右手拉风箱,左手添柴火。

现代农村都不怎么用这种老式的风箱了,有些地方在腊月23前后蒸馍时会偶尔使用到。

现在的农村基本上普及煤气灶、电磁炉等,风箱已经彻底被淘汰,用风箱的时代也已经成为历史。

墨斗

墨斗儿,手段高,能收能放,长便长,短便短,随你商量,来也正,去也正,毫无偏向,本是个直苗苗好性子,休认做黑漆漆歹心肠,你若有一线儿邪曲也,瞒不得他的谎。——《山歌》[明]冯梦龙

墨斗由墨仓、线轮、墨线、墨签四部分构成,是中国传统木工行业中极为常见工具,墨斗一般用于测量和房屋建造。

墨斗的用途总结下来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泥、石、瓦等行业中做长直线。

其次,墨仓可以蓄墨,配合墨签和拐尺可以在需要的地方画短直线或者做记号。

它也能当铅坠使用,在一些地方做长直线。

“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材。”

“曲尺”,就是古人所说的矩。

《周髀算经》有云:“圆出于规,方出于矩。”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木要成器必须经过规矩的测量,而人要成材也是同样的道理,都必须遵循严格的规范。

“直线”,就是墨斗、墨线,要要木材笔直,可以作为栋梁之材,必须要绳之以墨,育人亦然,必得要有正确的引导,才能成大器。

先人之言,托物寓意,一语双关,即说明木材的制造如何困难,又暗含教育人才的道理。

粮斗

晋代的大家陶渊明曾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的正直之人。

这里的五斗米,在当时来说是官吏每月的俸禄,这个“斗”就是计量米或者其他粮食的工具,也可以称之为“粮斗”。

粮斗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装载粮食,它在农业生产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粮斗通常是用质地十分坚硬木材所制作,像桐木,这样保证了其耐用性和便捷性。

粮斗的形状是一个底大口小的四棱台形,底部和顶部都是正方形,底部一般是两尺五寸,高度大约两尺,顶部有一根横木作为提梁,这样搬运和计数就显得格外方便。

历史上,粮斗的使用方式在各朝各代都有所不同。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粮斗,一直到清代,粮斗还被用作官方的计量工具。

新时代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让粮斗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粮斗作为一件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计量工具,它不仅见证了我国农业社会的发展变迁,也在现代汉语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算盘

“不作瓮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

算盘这一件计算工具首次得名就源于这首由宋末元初诗人刘因所写的诗。

算盘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古代作为一种手动操作计算辅助工具而问世。

算盘最早被称作“算筹”,成语“运筹帷幄”“一筹莫展”等,以及现代“运筹学”这些名称都来自此称谓。

现在常见的算盘大致源于晚唐,在宋代普遍流行。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就能明显看到药铺柜台上有算盘的身影。

现如今,计算机、手机的使用已经全面取代了算盘。

算盘也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更多关于它们的讯息,则是频频在各拍卖市场上拍出天价的新闻。

在2010年一件海南黄花梨算盘,成交价高达17万元。

2011年8月,在北京一场拍卖会上,一件清代碧玉算盘最终以160万元成交,这样的价格在房价暴涨的当时可以全款购入一套房。

虽然现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但看到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中国算盘在一些地方仍然活跃,我们不得不钦佩祖先的智慧。

水缸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从小有所耳闻,但听完故事后不免会有一些疑问,为什么古代人要在家里放一个水缸呢?

其实这和当时我国古代的建筑有关,由于当时绝大部分的建筑物都是木制的,古时候人们既没有自来水也没有消防栓。

所以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家里备上大大小小的水缸,有些水缸十分巨大,平常这些水缸都蓄满水留着备用,一旦出现火灾,可以立即扑灭。

而且当时的人们认为在庭院内用水缸储存水,可以保佑家庭财运兴旺,是一种很好招财进宝的方式,也能为家里避免一些破财的灾劫。

现在就算在农村也很少有保存完好的水缸,现如今水缸的寓意很少有人提及,而水缸本身也随之逐渐消失。

簸箕

簸箕一般是指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所编成的用来扬米去糠的器具。

簸箕是一种农村常见的农具,用来簸去稻米中的杂质和空壳,在一些地方也用来晾晒柿子、花生等等,北方一般是用柳条编,南方用一般是用竹子编。

核桃峪簸箕全是手工编织而成,用料极其考究,做工十分精细。

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至秋,任为簸箕”的记载。

直到现在,在很多农村还在从事农业工作的人仍会使用簸箕,而簸箕除了播扬杂物、盛装粮食外,还可用作农家晒枣、晒核桃、晒花椒、养蚕等

有些地方的唇手工制作的簸箕还是一个民间艺术产品,劳动人民在开发其使用价值的同时,也赋予它相应的艺术价值。

石磨

曹雪芹在《红楼梦》五十回中写道黛玉的谜语:“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正确答案是,毛驴拉磨。

这个磨,就是石磨,石磨基本都是由两个圆石做成。

石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之间有纹理,把粮食从上方的孔倒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移动,在移动过两层面时粮食被磨碎,然后形成粉末。

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在石磨诞生之前,人们都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

石磨,在古时候几乎是每家每户必备的物件,现代在一些乡村屋檐下也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因为在劳动人民眼中正是有石磨的存在,才是一个家庭简单生活充满乐趣的体现。

结语

在繁华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或许已经很难再见到这些旧物件,但它们这些老物件依然是我们古老文化的见证和历史传承的瑰宝。

无论以后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这些物件都将连接着历史,承载着各个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的记忆。

7 阅读:2056

小黑点缀人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