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要放弃利益?还是放纵利益?你会做何选择?

星空的暗淡 2019-12-12 16:06:33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一切依照私利来行事,就会招来众多怨恨。”

孔子提出了待人处世之道的核心问题之一,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如果唯利是图,做任何事都很容易招到来自各方的怨恨。一个人行事倘若全以利益为考量,任意发展,必然会导致怨恨交集。

譬如在钱物分配上,有的领导人不顾合理、合法、合情与否,一心想满足部分人的私欲,或企图讨好群众,结果分配不均,导致互相埋怨,离心离德。天下之利有限,难免引人相争。总之,利己必损人,肥私必损公。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轻则招怨,重则败事失职甚至身败名裂。纵心于私利,见利忘义,应当引以为耻。

当时,孔子所处的春秋晚期已经处于快要崩溃的前夕,礼制已经日暮西山,众多诸侯也越来越崇尚武力与综合实力,各阶层逐利行为也越来越务实,当逐利行为越来越深入社会各阶层时,各种怨恨自然会越来越多,这是必然的,于是孔子方才有此感叹。

“放”,包含“放弃、放纵”的意思。它包含了两个意思,在这里,“放弃”意味着不按“利”行事。既然不按“利”行事,又何来放纵?而“放纵”则意味着唯利是图、放纵而行。既然是唯利是图,就谈不上“放弃”二字了。放弃利益和放纵利益,两个极端,为何能同时出现在“放”的解释里呢?

其实,正是因为这“放”字包含了这表面上相反的两个意思,才使得这“放”字成为诗眼而不可更改。无论放弃还是放纵“利”而行,都会产生“多怨”的结果。其实,现在的人对于这句话,肯定会更容易理解。计划经济年代,都是放弃“利”而行,结果是“多怨”;而市场经济年代,放纵“利”而行,结果还是“多怨”。

所以,在经济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依然还是会因为获利较少或利益受损而怨恨,更何况是那个遥远的时代呢,不管在哪个时期,都是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现在社会,商人卖东西给别人,给人以方便,你说他们是依据什么卖东西,出售商品的,是“义”吗?不是,是利,而且还是为一己之利。只要合法经营,赚再多的钱,世人也没有理由去怨恨他们。如果招来怨恨,那也不是因为他们为己逐利的动机出现问题,而是他们逐利的方法出现了问题 ,比如坑蒙拐骗、以次充好等。

不管是依照利采取行动,还是依义采取行动,本质上都是一个意思,为利。非要说有区别,那就是:目标的大小和说法的不同而已。是否招来怨恨,要看依利而行的方法有关。

因此,我们看到这个世间,国与国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都是有怨的。甚至就连家庭当中,夫妇都有怨、父子都有怨、兄弟都有怨。一股怨气,怨气迟早要爆发。平时你说要靠忍,硬忍不行的,硬忍始终有一天会火山爆发。你看冰岛就火山爆发,这伏不住,你得化解。怎样化解?自己内心中把利放下,你怀的是德,你不要怀着利,这没有怨了,跟谁结怨?这是什么?化解怨恨之道,你知道取怨之道,你就知道化解之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