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编辑丨铎子
又一次拿下全国第一!
江苏昆山,在中国县城经济版图中,始终稳居C位。
据《2024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榜单显示,昆山不出所料,继续夺得第一。
这已是昆山连续20年拿下全国百强县市第一位,堪称“全国最牛小县城”。
昆山甚至强悍到能以一个县级市的身份,击败青海、西藏两大省份的经济实力。
2023年,昆山GDP规模为5140.6亿元,成为连续两年唯一一个GDP跨上5000亿台阶的县级市,并且GDP规模超过了青海的3799亿元、西藏的2393亿元。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45年的时间,昆山经济增长了2124倍,跑出了48家上市公司,比肩“中国鞋都”晋江51家上市公司。
大批清华高材生,不断涌入这个中国小县城,在这里完成他们的梦想。
然而,昆山生来并未“王者”,相反它常年拿“倒数第一”,甚至曾被嘲讽为“叫花子县”。
从一个贫穷小县,到全国县城经济领头羊、模范生,昆山到底做对了什么?
大转折东依上海、西接苏州,以绝对的C位坐落在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昆山,拥有绝佳的地理位置。
在这片如今人人羡慕的富饶之乡,昆山起初却并不显眼,甚至经常以落后者姿态视人。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昆山还只是个典型的纯农业县,GDP仅有2.42亿元,经济常年在苏州下辖的6个县中排名倒数第一,被称为“小六子”。
地理位置优越,昆山因何落后?
1984年,当选昆山县长的吴克铨总结指出,“这是因为昆山思想不解放,没有及时发展工业,没有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
此前,昆山是全国有名的“大粮仓”,每年为国贡献4亿多斤商品粮。因此,昆山也不敢搞工业,害怕发展了工业会影响国家的“粮仓”任务。
但随着昆山人口数量增长,昆山从“田多劳少”变成“劳多田少”,大量劳动力闲余,没有发挥作用,昆山很快迎来了大转折。
“跳出小农经济圈子,扩大视野。”昆山迅速统一了思想,一定要发展工业。
但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三没设备,一穷二白的昆山该如何破圈?
“要发财,靠上海”。借上海“东风”发展,后来成了昆山能够想到的重要“高招”。
要知道,昆山离上海近,路人皆知,路程不过约一小时。如今的佛山、东莞也正是凭借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大都市成长起来。
但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也尚处于大发展中,如何跟上海“抢饭碗”,昆山绞尽脑汁。
它首先想到的是,卑躬屈膝求人。
昆山红红火火开了个老乡座谈会,把在上海包括全国各地的昆山人请来,帮忙出点子、找项目,希望用老乡人脉为自己开路。
人情社会,这还挺管用。在原国务院副秘书长顾明(昆山人)的帮助下,昆山很快与上海金星电视机厂搭上了线,并成功邀它到昆山办起了分厂。
“求人者”昆山,在拉项目这块,姿态也放得相当低。
为请上海金星电视机厂到昆山办分厂,昆山人曾一连跑了四五次上海,反反复复,诚意满满。
此外,只要有企业愿意落地昆山,便有专员陪同,协助处理一切审批手续。
“只要他们愿意来,让我伺候倒洗脚水都没问题。”有官员如此表示。
昆山还做了多项“出格”之事。
让企业找最少的部门、交最少的材料、花最少的时间,办成最想办的事情。
昆山将企业开办从3个工作日提速到1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从5个工作日提速到3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从50个工作日提速到30个工作日。
1984年,昆山还在城东划出了3.75平方公里的农田,办起了全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
因为没经过“国家批准”,昆山当时还不敢叫“开发区”,只敢叫“工业小区”。
说起来,昆山人也是聪明。由于这个“黑户开发区”,一无国家投资,二无省里贷款,要建的时候,没钱的昆山,竟然想到了“富规划,穷开发”。
不同于其他“开发区”财大气租,直接把土地全买下来,招商就投资。昆山对土地实施了用到哪里,就征到哪里,并对工业设施搞企业化融资,不大包大揽,大大节省了资金。
一番比较下来,其他“开发区”每平方千米基础设施投资额为1亿元,昆山只需1千万左右,就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煤气等。
到1989年,昆山的“黑户开发区”工业产值已超过5亿元,在全国开发区中,仅次于广州开发区和上海闵行开发区。
昆山人均收入也一跃登上苏州6县第一,彻底摘掉了“小六子”的穷帽子。
就连“黑户开发区”,也一跃转正。
1992年,昆山“自费开发”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国家级开发区序列,成为除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外,唯一获得“国批”的县级开发区。
昆山用实践证明了,不管黑猫白猫,能够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台企的投资热土地区越开放,经济发展越快。
多年来,昆山除了不断引入上海企业外,还在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
1985年,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正式在昆山开发区开工投产,成为整个苏州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之后,不少外企纷纷跑到昆山落户。
夜幕降临,走进昆山开发区“宝岛又一村”,往往会有一种置身台北夜市的错觉,车轮饼、蚵仔煎、大肠包小肠等台湾小吃应有尽有。
这背后是昆山极高的“含台量”。
1992年,昆山迎来了第一个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的大项目“沪士电子”,至此正式拉开了台企大规模投资昆山的序幕。
沪士电子刚落户昆山时,创始人吴礼淦还没找到合适的办公场所,时任昆山市长甚至把自己的办公室收拾出来给他办公,他则和别人合署办公。
昆山服务口碑,一点一滴不断相传。
由于台商素有口碑相传、老带新的习惯,加上昆山“以商带商”的策略,1990年代起,台企纷至沓来。一时间,昆山成为了台企的投资热土。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度引发社会对外向型经济的担忧,昆山在分析中发现,台企产业基础好、风险较低,还做出了“主攻台资”的决策。
众多台商对此有着切实的体会,“只要对台商台企发展有利,昆山就会穷尽所有,捕捉随时出现的机遇,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昆山还照顾到了台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教育、医疗,到养老、购房、救济救助等,给予了他们和昆山市民“同等的待遇”,令不少台商将昆山视为“第二故乡”。
昆山的口号是:“我们不仅服务台企,而是服务全部在昆台胞;服务工作也不止是台办一个部门在做,而是渗入到昆山各级、各部门。”
相信大力出奇迹的昆山,做出了整个政府服务体系的改变。
昆山也紧紧抓住了台湾信息技术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举承接IT代工台企。到2007年,台资企业已经占到昆山出口加工区内的一半以上,而且多为IT高新产业。
昆山还走出了一条产业链“缺啥补啥”的招商路子。
为打造电子信息全产业链,昆山硬是把一台笔记本电脑拆开,看看里面1000多个主要零部件还有哪些是昆山不能生产的,重点精准招商。
几年下来,昆山就完成了笔记本电脑几乎所有零部件的完整产业链布局。
到2010年前后,全球每三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产自昆山。
而到今天,台湾前100大制造业企业已有超七成落户昆山。仅从台资项目来看,昆山就已累计批准项目超6000个,10万台商台胞在昆山安居乐业。
台企们为昆山贡献了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工业总产值的40%、利用外资的50%、进出口总额的60%。
昆山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2023年,昆山进出口总额为1078.9亿美元,同比增长10.3%,总量位列全国城市第13位,分别占到苏州市、全省、全国的31%、14.5%、2%。
清华现象人才在哪,哪里就会充满活力和希望。
在引入人才这方面,昆山表现同样出色。在昆山,存在一个显著的“清华现象”,昆山与清华早早定下了“娃娃亲”。
在2003年昆山冲击“全国第一县”时,昆山就已深知人才引领发展的重要性,与清华签署协议,合作投资建设了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开启了校地合作的篇章。
在清华校园,昆山无处不在。不仅存在“昆山路”,还有一个“昆山厅”。
从2009年起,昆山还连续冠名清华大学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昆山杯”,每年专门赴清华大学举办“昆山周”系列活动。
在清华学子们还没踏出校园,昆山就已经在校园里对他们将来的从业目的地,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工作。
昆山这招相当有效。
2008年,清华大学和维信诺公司依靠自主技术在昆山建成我国首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让昆山又一次走在了产业领先的前列。
2016年,由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团队领衔创办的高科技企业清陶能源,率先在全国实现固态电池产业化,总部也设在了昆山。
目前,昆山已形成300多名清华校友在昆创新创业,100多家校友企业在昆投资兴业。昆山,已成为众多清华学子的梦想目的地之一。
除清华外,昆山还与多所高校达成了合作,不断虹吸各类人才。
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昆山常住人口为209.2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10年共增加了44.76万人。
同时,目前昆山高层次人才总量为5.46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已达到53.5万人。2023年,昆山曾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
人才济济,背后是城市的崛起。
截至2023年,昆山已坐拥1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并且还有一个近7000亿的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装备制造业的千亿产业集群。
昆山的“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2023年,昆山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14万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4574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
高新产值脱颖而出,昆山企业的上市也跑出了“加速度”。2020年以来,昆山新增上市公司20家。其中,去年新增上市公司6家,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目前,昆山累计上市企业已达到48家,总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因为能打,昆山也逐步成为了全国各地的学习模样。党报新华日报曾用“先行者”“领跑者”“示范者”,对昆山作为评价。
常年稳居中国县城经济C位的昆山,全国县级“模范生”当之无愧。
未来的中国经济,我们也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昆山”,更多的“全国最牛小县城”。
(文章来源: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