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囊诗草:李贺呕心之作

夏小晋 2023-11-10 21:28:14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神童”之称,死后有“诗鬼”之誉。

李贺为唐宗室后裔远支,其父李晋肃官位很低,家境并不富裕。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李贺天才早熟,在七岁时便能写得一手好诗文,名声传播很远。当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韩愈和侍郎皇甫湜听说之后,开始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于是,二人一起从洛阳到昌谷去拜访这位“神童”。

李贺像

待见到李贺还是个大大点的孩子时,韩愈、皇甫湜出题让他写作,李贺援笔写了著名的《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高轩指高大华贵的车轩,过是拜访的意思。诗歌先通过服饰气派的描写,将韩、皇甫二人出场时的场面渲染得淋漓酣畅,先声夺人,再大笔渲染,浓墨重彩,刻画了二位名公的内在之美,接着感叹自身命运,在失意绝望之中迎来两位名公来访,恰似吹来一陈春风,洒来一阵甘露,展望日后得到二位名公的提携,定能施展一番抱负。全诗一气呵成,感情丰富,跌宕多姿,想象新奇。韩愈二人读过,连声夸赞:“好诗!真李家千里马也!”离去时,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

李贺早慧,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按当时的规矩,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810年,21岁的李贺才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是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说李贺父亲名字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犯家讳,依据礼法惯例,应避讳不得参试。为此韩愈特别写了一篇《讳辨》来为之辨解。然而,李贺还是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仕途之路。这对李贺打击非常之大,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

李贺辞官之后,回到家乡隐居一段时间,然后取道洛阳,北入太行,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他在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府下做了三年幕僚。郗士美告病休养后,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年仅二十七岁。

李贺一生政治上不得志,他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李贺作诗写文,总是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构思,从不生搬硬造、东拼西凑去模仿别人。他平时很注意积累素材,观察生活,锤炼文字。常常早上出去,骑一匹瘦马,后边跟一个小书童,背上一个书包。他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凡是认为有意义的事,都随时记下来,放到书包里。凡诗不先写题目,晚上回家以后,再拿出来一一整理成完整的诗文。他的母亲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由此留下两个典故:锦囊诗草和呕心之作。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不落前人窠臼。如“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致酒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都是至今传诵的名句。让我们欣赏一篇李贺的名作《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 (图片来源网络)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军似乌云压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中鲜血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全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格调浓丽而壮烈。

李贺死后,门下侍郎李藩为李贺整理诗集,李贺一位表兄提出帮忙,要走了李藩整理的全部底稿,结果一年多未见消息。李藩找到他责问,那人竟说:“我跟李贺是表兄弟,从小一起长大,我一直恨他目中无人,瞧不起我,所以把他的所有的诗都扔进了粪坑!”李贺仅存诗歌240余首,即便如此,他的诗作也为唐代诗坛别开生面,被后世称为“长吉体”。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