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时节,富新镇文永村白墙黛瓦,产业多元,满目皆景。村庄整治把“诗与远方”带到身边,也把好日子带到群众眼前。这是绵竹市坚持以“千万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培育美丽经济,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全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振兴新画卷的生动注解。
村在景中建 人在画中游
在九龙镇清泉村,青石山路蜿蜒延伸,潺潺小溪奔流不息,古寺屹立山腰,夏日美景如诗如画。漫步双泉村,白墙灰瓦的民居院落,在绿树环绕之中、青山掩映之下,有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在九龙镇,总有一处乡野,可以让游人闲来拾趣、浮生半日。该镇以“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为思路,将田野、乡舍、营地、民宿等景观融合,打造“一户一景、一村一画”新格局,将荒地变花海、林盘变景观、园舍变业态,实现了“家在景中住,人在画中游”。
以一村,见一城。清平镇曾因矿而兴,并以此衍生发展。当生态绿色发展吹响了集结号,该镇将发展的目光瞄准天然禀赋的山水资源,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昔日的泥石流遗址和矿场料坑上,“钻”出了彩色的民房、星空泡泡屋、特色民宿,跑起了浪漫的观光小火车,打造出金色的童话世界,一个成渝文旅新地标拔地而起。如今的清平镇山明水秀又逢春,实现了“矿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颜值变产值”的华丽转身。
如何改变“空心村”“老旧村”的落后面貌?绵竹市坚持以村庄规划为魂、乡村振兴为纲、农民群众为主,遵循以人为本、多规合一、绿色生态、城乡融合、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等要素,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村庄规划。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三大革命”,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要社会资源全覆盖,用心描绘乡村变美的蓝图。聚力文化振兴,打造清平镇、年画村、棚花村等省市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开展文明村镇、“三户”评选等创建活动,打造年画村、棚花村等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让农村真正成为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产村相融合 振兴正当时
美一片景,兴一带业,富一方人。绵竹市在大力实施“千万工程”中,积极推动乡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通过以产带村,以村促产,进一步做实产业“里子”,展现美丽“面子”,让广大村民尝到了产村齐美的“甜头”。
走进孝德镇年俗村,一座座川西民居风格的小别墅坐落于绿野乡间。随处可见的雕花门窗、年俗景观、年俗文化,无不述说着绵竹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底蕴。
村容村貌的变化也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了新机遇。当地探索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让农民变“股民”,开发旅游、观光、住宿服务等24类经营项目,打造一站式年文化景区。其中,由村级集体资产的闲置房舍改建而成的“年俗·年舍”民宿,以及由村集体经济入股打造的“耘湾”民宿,已成为“网红打卡点”,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新支点。
从旁观到参与,再到不断融入,当地政府、村民共同探索,年俗村以艺术与乡土的自然融合,连接城市与乡村。2022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实现107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9万元。先后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乡村治理有效名村。
每年11月,玉泉镇菌菇种植基地里,都弥漫着淡淡的菇香。工人们忙着搬运装好的菌包,整齐地码放到菌菇大棚里。
乡村美起来的同时,也要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2022年,玉泉镇以实施“千万工程”为契机,依托“书记沙龙”,以“座谈+分享+实践”模式,打破行政村桎梏,确定了以龙兴村、永宁村、涌泉村为试点,“三村融合”抱团发展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三村共同成立“菜园子党支部”“菜园子供销社”,以集体资金与闲置土地资源入股,村组党员、干部带头,积极发动群众以个人名义入股,筹集注册资金467.1万元,发展菌菇产业发展,龙兴、永宁、涌泉三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合计增加8万元。“居住环境好了,收入增加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村民李大爷笑着说。
如今,沃野平畴,屋舍俨然,开窗皆景,人们向往的乡村田园生活,在绵竹乡野间随处可见。绵竹市将继续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改善乡村面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共富共美。
记者 周韵 文/图 责编 李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