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推荐给孩子的书系列第14篇。
这次来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其实不叫绘本,应该叫儿童读物,因为它其实是一本摄影纪实作品,只不过在形式上,它借鉴了故事绘本的形式,给孩子讲述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故事。
之所以想起来推荐它,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最近因为我也老是关注巴以冲突的新闻,看到加沙地带很多在空袭轰炸中死亡的,受伤的,恐惧的孩子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想想在遥远而陌生的地方,这样一群没有未来看不到第二天日出的孩子,难免还是会感到悲伤和叹息。
第二个原因是今年年初我们社区附近的商业中心开了一家儿童绘本借览馆,我偶尔会带着娃去那逛一逛,在借览馆里正好看到了这本书,它讲述的,同样是一个遥远和陌生的地方,一些孩子不一样的童年,不过它并不是令人悲伤和叹息的,而是有着别样的温暖、快乐与孤独。
我想,当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和平的环境,有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和娱乐方式,或许,有时候也可以引导一下他们,去了解一下,这个世界有着不一样的多样性,有很多过着不一样生活的孩子,这或许对他认知世界,了解“他人的生活”,进而关心他人,可以开启一些缝隙。又或者,他会更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
所以,来给大家推荐这本彭懿所著的《驯鹿人的孩子》,可以把它当成一本摄影集看,也可以当成一本儿童故事读物看。它的适读年龄大概在4~10岁。
接力出版社
8开本精装
参考售价:34元
它不属于那种大众化的故事绘本,不过也算是相对小众一点的精品绘本,特别是喜欢摄影或者想培养孩子摄影兴趣的朋友,更值得看。
故事的背景大概是这样的:
这是位于蒙古国北境的泰加森林里一个驯鹿部落的真实生活。这个驯鹿人部落,有5户人家,500头驯鹿。
“泰加”在蒙语中意为“白雪森林”,部落里的人叫查坦人,“查坦人”在蒙语里是“拥有驯鹿的人”的意思——因为驯鹿只吃一种叫石蕊的地衣,所以他们的族人每年都要随着驯鹿不断迁徙,一年多达五到十几次。
作为古老的突厥人的后裔,查坦人的游牧生活延续了三千年。三千年来,他们从未离开过那片遥远、幽深的森林,至今仍然信奉萨满教,崇拜山川,并相信每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神灵。更重要的是他们与驯鹿之间的共生关系——他们不仅在生存的方方面面依赖驯鹿——喝鹿奶,吃乳酪,交通、狩猎,他们的文化身份与性灵皈依也与驯鹿息息相关。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驯鹿人,现在已经越来越少,或许行将消失。
作品以一个名为“托克寻”的5岁孩子的自述视角展开。
我叫托克寻,今年五岁,我是驯鹿人的孩子。我们骑驯鹿,我们放驯鹿,我们的鹿叫驯鹿。
这是我爸爸。
这是我妈妈。妈妈说,我就出生在这顶尖尖的帐篷里。
我还有三个姐姐,她们在山下的村子里上学,一年里只有夏天才会回来一次。
我们这个部落有五户人家。我家、奶奶家,还有三个叔叔的家。我们都是亲戚。
我们部落一共有五百多头驯鹿,是最大的驯鹿人部落。
我们一天也离不开驯鹿。驯鹿就是我们的一切。
妈妈说,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我们这样生活已经有三千年了。
这是今年新出生的小鹿。这是今年新出生的宝宝。
新出生的小鹿有十几头,新出生的宝宝却只有一个。
爸爸说,要是没有新出生的小鹿,驯鹿的数量就会一年比一年少。少到最后,驯鹿人的部落就消失了。那,要是没有新出生的宝宝呢……
照顾驯鹿是我们一天最重要的工作。每天早上天一亮,妈妈就起来挤鹿奶。鹿奶很少,好几头鹿才能挤一小壶。
喝完奶茶,吃完早饭,爸爸和叔叔们就会把驯鹿赶到山上去,让它们自己找东西吃。
驯鹿不吃草,它们只吃生长在针叶林里的一种叫石蕊的地衣。地上那一片片白白绿绿的东西,就是石蕊。
太阳落山之前,爸爸和叔叔们会再次上山,把驯鹿赶回家。
每天这个时候,是部落里最忙的时候了!爸爸妈妈要把自己家的一百多头驯鹿牵回家,要把它们一头头拴在木头桩子上, 还要给它们舔盐。
我当然也要来帮忙了。我认识自己家里的每一头驯鹿,它们身上都有记号。要是不用绳子把它们拴好,它们半夜就会跑掉。
除了放牧驯鹿,我们还干好多事。下河叉鱼,修剪鹿毛,骑着驯鹿进山去砍柴……
爸爸每天早晨四点要起来把炉火点燃,帮我和妈妈掖好被子,要去打猎。妈妈也很忙,还要劈柴,帮爸爸做蒙古袍。
这一天,奶奶出门不久,爸爸也开始备鞍。我问爸爸去哪儿,他说和妈妈去串门儿。我说我也要去,爸爸说你要是自己备好鞍,我就带你去。我会备鞍,我什么都会。
山那边,有一个小小的驯鹿人部落,他们一共只有两顶帐篷,十头驯鹿。
下雪的日子越来越多,冬天快要到了。
山里的冬天好冷好冷,雪厚的地方有好几米深。
可是,驯鹿不怕冷。爸爸说,驯鹿不怕冷,我们驯鹿人就不能怕冷。
一群驯鹿半夜里悄悄跑掉了。爸爸过河去找,我也连忙追了上去。
爸爸真厉害,找回来了七头驯鹿,而我一头都没有找回来。
爸爸说,明天我们就要和驯鹿一起迁徙,搬到更高的大山上去了。要等到明年秋天,我们才会回到这里来。
可是明年我不会回到这里来了。明年我就六岁了,要去姐姐们念书的村子上学了。我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想和驯鹿在一起。
妈妈说,虽然我还太小,虽然她也舍不得我,可我必须去念书。
村子很远,骑鹿要走两天。我要骑我自己的驯鹿去,它的名字叫“鹰”。念完书,我还会再回来。我要像爸爸那样,当一个最棒的驯鹿人。
我想这本读物最吸引人的,首先还是那些色彩高度饱和的摄影照片,深蓝如宝石的天空,同样深蓝婉娫的溪流,远山起伏,秋草枯黄,大雪降临,大地斑驳,这是森林深处辽阔自然的秋与冬。
还有脸上挂着高原红,有着清澈眼神和纯朴面容,却被风霜吹割雕刻粗砺的驯鹿人,孩子、父亲、母亲。以及拥有高大漂亮的鹿角,光滑皮毛的驯鹿,如同大自然的精灵。
摄影是光和影的艺术,在驯鹿的山石、森林和草原上,大自然的色彩层次足够丰富,阳光剔透,空气清咧,所以光和影的明暗、冷暖对比是如此强烈,层次分明,因而美感十足。如果仅仅是欣赏自然风光图片,我想这本书也是值得看的。
吸引我的另一个重点,还在于画里行间表达的那些像缓缓流水,节制不泛滥,灵动不傻板,略显直白的情感,以孩子的口吻来讲述,也贴近孩子的情感。
做为一个第三方观察者,这片土地不只是一种世外桃源的美,也不只是一种贫困落后,单调乏味的苦寒极地,每一种真实生活都有它的逻辑,有它独有的细节,而不是由另一种代入的逻辑来支配,来偏面归纳。前一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浪漫化想像”,后一种就是“居高临下”的傲慢。
摄影师的纪录和描述,善于去发现这些同与不同,既能发现意外之美,也能发现日常之美,同时也能看到某种匮乏与缺憾。这才是“真实”。
驯鹿人的孩子,在做衣服的母亲身边打滚撒娇,欢喜于父亲给自己做的木头猎枪玩具,以父亲为骄傲,和驯鹿亲密无间,渴望玩伴……这是孩子们的共同情感。
驯鹿人的孩子,又是独立、勇敢、聪慧、充满“野性”的,可以自己下河叉鱼,自己备鹿鞍,跃跃欲试要拿着木头做的猎枪上山打狼,给自己的驯鹿取名为“鹰”。
他们的缺憾在于,除了在天地间奔跑玩耍,他们缺少过冬的物品,缺少丰富的玩具,缺少很多的玩伴,甚至于缺少父母的倍伴。他们还缺少很好的知识教育,没有幼儿园,6岁了,要上学了,托克寻要告别营地,告别父母,告别驯鹿,一年才能回来一次。
实际上,他们每一年都在不停地迁徙,这意味着每一年都在不断地分离,分离会是痛苦吗?分离会让人倍感孤独吗?孤独会让人麻木吗?
是的,但分离也可能让他们学会了独立,学会了豁达,学会开心,也会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相聚,因而充满热情。这可能就是游牧民族的基因。
孩子,这样的童年,你想交换吗?
好了,这期就到这里了,如果你觉得文章有用,还请多多转发支持!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想咨询,欢迎留言,笨爸爸将为你单独解答。
欢迎关注“宝宝评测”。10年商品对比检测经验,不投机取巧,用科学理性的笨方法提供靠谱的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