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浙江花园村还是个年收入不过87元的贫困村,现如今年营收达725亿元!一个村支书带领村民开工厂、建家具城,再到进军高科技产业。这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
40年巨变:从贫困到小城市浙江省花园村的故事简直像一个逆袭神话。四十年前,这里人均年收入仅87元,几乎是毫无出路的贫困村。可在村支书邵钦祥的带领下,这个村庄如今的年收入竟高达725亿元,令人咋舌。
人们常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可在花园村,我们却看到了“穷山恶水出勤劳智慧”。是什么让这个偏远的小村庄从贫困一路走向“村域小城市”?这背后的艰辛和智慧,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村支书的带头创业:敢于尝试的先行者邵钦祥,这位年近七旬的村支书,就是花园村崛起的关键人物。他带领村民开办蜡烛厂、服装厂,到后来投资5万平方米的红木家具城,再到高科技项目的逐步推进,邵钦祥的每一步都走在了经济发展的前沿。
尽管他当年或许只是想为村里找条活路,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敢于创新、积极进取的“农村企业家精神”。有人曾调侃,“邵书记带着村民从蜡烛一路烧到红木,再点燃了高科技的‘火把’ ”。
红木家具崛起:中国红木第一村提到花园村的产业布局,就不能不提到红木家具城的成功。2010年,花园集团投资了5万平方米的红木家具城,迅速将花园村打造成了“中国红木第一村”。此举不仅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还把花园村推上了全国知名的红木家具市场。
曾有人打趣说,花园村的红木家具几乎可以把一个家“从头到脚”装饰起来。花园村的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资源可以有限,但人力与智慧的无限拓展,足以撑起一个村庄的“经济大厦”。
高科技产业突围:从蜡烛到维生素D3产业升级是花园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2000年,花园村投入2000万元获得“维生素D3”生产技术,成功打开国际市场。这个举动让花园村从传统产业一跃进入了高科技领域,不再仅仅依赖传统农业或手工业,而是迈向了更高价值的产业链。很多人不禁感慨,花园村的成功背后,隐藏着“敢为天下先”的魄力。
城乡一体化:农村人的“小城市”生活随着花园村经济腾飞,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村里修建了学校、医院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如今的花园村不仅是一个村庄,更是一个具备了城市功能的小城市。2010年,花园村成为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城乡一体化建设如火如荼,生活设施逐步完善,使得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花园村,不仅让村民“富口袋”,更让村民“富脑袋”。
村民福利: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花园村的另一大特色是“村民福利”。30多项福利待遇,如免费教育、高龄补贴、医疗报销等,村民在这里不仅物质上富裕,精神上也更有归属感。花园村提供16年免费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这一点在全国农村地区非常罕见。有人调侃,花园村的村民几乎“躺着”也能享受人生大部分阶段的福利。这种福利制度让村民的生活幸福感与日俱增,达到了真正的“共同富裕”。
旅游业腾飞:一个“国家4A景区”的农村近年来,花园村更是将自己打造成了“国家4A景区”,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游客。风景秀丽的村容村貌,成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许多游客表示,来花园村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农村版的小城市”,这里的田园风光和现代化设施形成鲜明对比,也让人们更加感叹于花园村的飞速发展。旅游业的腾飞,为花园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让村民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经济红利。
扩张战略:与周边村庄合并共赢花园村并不满足于“自己富起来”,而是通过与周边村庄合并,共同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腾飞。这种扩张战略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为周边村庄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邵钦祥曾说道:“我们富了,不能光顾自己,还要带动周边兄弟村。”这样的扩张战略展现了花园村的社会责任感,也树立了一个“共同富裕”的模范。
财富观与共同富裕的实现花园村的富裕不只是表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一种全新的“财富观”——即村集体经济为村民提供了更高的保障,使得个人在村里不再为生计而烦恼。通过经济腾飞,花园村让村民们实现了物质上的满足,更为精神上的追求打开了广阔天地。一个村集体经济的兴起,也映射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从“脱贫”走向“共富”。
小编最后想问:一个村支书如何带领村民实现了经济奇迹?“共同富裕”的愿景在花园村实现了。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