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赏析宝玉参禅被开解黛玉技高一筹才是真悟

咱一起伴读红楼 2024-03-08 20:33:19

宝玉回到家,袭人没话找话逗宝玉说话,宝玉总是冷冷地说与自己无关。袭人发现有点不对劲,就设法让他开心一点。结果宝玉说什么都与我无关,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宝玉的眼色被湘云误解;宝玉去向湘云解释,说林妹妹小性儿,又被黛玉听见,黛玉也对他发脾气。宝玉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想到多情反被无情恼。想到戏里的鲁智深,忽然觉得自己领悟了人生的悲哀。便写了一偈。你也证明,我也证明,最后发现,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好证明的。整天发愁、高兴、悲哀都没有意义。整天跑来跑去的无事忙,回头一想真没意思。他从人生的意义上体验到真实和残酷,所以他大哭起来。

黛玉放了狠话,见宝玉转身离去,知他不自在。于是来瞧宝玉动静。袭人笑回已经睡了。袭人悄悄地把宝玉写的字帖拿给黛玉看,黛玉看了,内心笑之叹之。嘴上不说出来:作的顽意儿,无甚关系。说毕,黛玉把那字贴儿拿了,走了。回到房里与湘云同看。第二天,又拿给宝钗看。

宝钗反复看那偈语,说这人悟了。道书禅机最能移性。他认真说起疯话来,我成罪魁了。说罢,把那个贴儿撕个粉碎。还叫丫头们快烧了。

黛玉说,不该撕,我也办法叫他收了痴心。来到宝玉房里,黛玉笑问宝玉两个问题,宝玉竟不能答。三人笑他这么钝愚还参禅。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宝钗也受黛玉的启发,接着讲了南宗六祖惠能的故事和神秀、惠能两贴名偈。黛玉接笑说,答不上来就算输。连我们都不如,还参什么禅。再不许谈禅了。宝玉想他们比我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了,不过一时顽话罢了。宝玉既没有悟,也没装疯。于是,四人和好如初。

懂得禅跟悟是两回事,就像说和做是两回事。谈禅谈得多么精彩,也不是悟。薛宝钗可以把南宗的故事讲的很精彩;黛玉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是比宝玉的偈子更进一层,更深刻一些。但那都不是禅,因为其中没有“悟”。若论悟,宝玉虽然也还没有悟,到底比宝钗和黛玉都更真一些。薛宝钗也没有悟。最后宝钗和宝玉成了亲。但是后来宝玉出家了,她独守空房,内心其实更苦。林黛玉死了,也就最终解脱了,薛宝钗却始终没有解脱。

禅是智慧,追求心灵的宁静。宝玉细想《寄生草》中那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不禁大哭。这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当然宝玉离彻底的悟还差很远。等到黛玉死后,一切都成空,他毅然选择出家,才证明他的真悟。

宝钗见宝玉动了参禅之念,悔自己把那首曲子念给他听。黛玉技高一筹。她觉得宝玉很可笑。黛玉深爱宝玉,当然希望他有情有义。她知道宝玉恰恰是出于情义,才动了所谓禅念。若宝玉真的参禅悟道,黛玉岂能淡定。

宝玉在偈语后面填写《寄生草》,为的是让别人理解。自己真悟了,何必在意别人懂不懂。黛玉立刻就读懂了宝玉的心思。知道他是由自己引起的。知道宝玉这样恰恰是因为情思。她不用大道理进行说教,而是顺着他的思路,你不是要参禅吗,那好,我就给你续两句,宝玉听了便自知并未真悟,他那么在意林妹妹的感受,那么多放不下,如何安心参禅。宝玉发现她们都比自己聪明,自己离悟远着呢。自己也觉得好笑,干吗自寻苦恼。

宝钗黛玉对宝玉谈禅的不同态度更值得分析。黛玉知是宝玉一时感忿而作的玩意,觉得可笑可叹;而宝钗以为宝玉悟了,自己是罪魁。黛玉与宝玉经常用谈禅的方法谈情;宝钗却排斥道学禅机。所以她们的处理方式也就不同。

显然,黛玉对宝玉参禅的性质认识的更为透彻,她深知宝玉谈禅的前因后果,正源于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志同道合,她对宝玉的了解。黛玉同情宝玉谈禅,黛玉绝不希望自己所爱的人摆脱情感的束缚,去做超脱的高僧。便拉宝玉脱离禅境,命宝玉再不许谈禅。

宝钗显然不理解宝玉谈禅的原因。宝钗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宝玉参禅,认为最能移性。宝钗将纸撕了粉碎,除此没有任何阻止的办法和行动。有朋友提问如果宝玉真娶了黛玉为妻会如何,我说别的先不说,至少宝玉不会出家。

宝玉的情悟是不断因事因人而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上一回袭人娇嗔箴宝玉的时候就开始了。宝玉希冀断绝情爱,对感性之情弃绝不顾,才能毫无牵挂、怡然自悦。宝玉联想到庄子的思想而体验到情者悲,痴者苦,要求情感解脱。

宝玉杞人忧天,要调和黛玉与湘云之间本来就不存在的嫌隙,结果反而惹两人不满,寻求情感理解和沟通而徒添烦恼,宝玉饱受情感痛苦而要求证悟,联想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感触,这是典型的因情悟禅。宝玉以为自己参禅觉悟了,然而悟禅机还未尽善。他的参禅诗中涌动着对黛玉等女子的感情,原来还是假悟。离真的觉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无立足境,至少要将那种要求情感解脱的念头也去掉。

0 阅读:4

咱一起伴读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