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在武昌正式建立政权的张献忠为何选择向四川进军?

历史系的一个小学生 2022-12-25 09:46:55

历史人物传记《南明战神李定国》系列连载NO.13

然而第二年,张献忠就带领主力进军四川,只在湖南和江西留下了很少的一点兵力,等于宣告自行放弃这些地方,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跟张献忠相比,李自成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底,李自成已经占领了湖北省西部、河南省大部和整个西北地区,在军事实力上已经远远超过了明朝和张献忠的队伍。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李自成正式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几天后,他亲自带领大顺军主力部队从西安出发,开始了他灭亡明朝的最后一战。

很明显,李自成灭亡明朝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时的张献忠不得不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李自成攻破了北京,灭掉了明朝,并开始着手统一全国的话,他张献忠该何去何从呢?

之前为了避开李自成的锋芒,他从湖北转战湖南和江西,可双方离得还是很近,并不十分安全。

为今之计,只能另寻出路了。

张献忠原本的打算是沿长江东下,攻占整个江南地区,以江南为基业。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谋臣汪兆麟,想听听汪兆麟的意见。

汪兆麟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江南不可图也。大王若想改号正位,养威蓄锐,最好的地方莫过于陕西和四川了。然而想要攻取陕西,必须先要得到四川作为根本。先固根本,然后北伐四征,天下不足定也。”

听汪兆麟这么一说,张献忠开始犹豫了,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汪兆麟又说:“大王既然疑而未决,不如就用占卜来决定吧。”

好吧,那就卜上一卦看看吧。

这一重要的使命由汪兆麟负责完成。他先占卜东下江南之事,不吉,然后又占卜西上四川之事,大吉。

这个占卜结果最终坚定了张献忠的决心:入蜀!

关于张献忠东下江南和西取巴蜀这两条路线哪一条更可取,一直以来都有很大的争议。

赞成东下江南的人认为:第一,江南经济发达,是明朝的经济重心,也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自明末以来,北方地区饱经战乱之苦,民不聊生,一片荒芜,而江南地区则未受到太大的波及,有如此雄厚的经济实力,实乃开创基业的绝佳地区。

第二,崇祯皇帝在北京自缢身亡以后,南明弘光政权仓促建立,还未能完全得到江南人民的支持,弘光政权也是一片混乱,根本没有有效地组织起防御力量。如果抓住这个绝佳的机会顺江而下,必能所向披靡,易如反掌。

第三,农民军作战的长处是千里驰驱,流动迂回,这就需要有一个能大范围流动作战的广阔地域。一旦入蜀,虽然可以凭险固守,却也会被困于一隅,四面受敌,实际上是作茧自缚。

赞成西取巴蜀的人认为:第一,张献忠在江南没有什么群众基础。弘光政权建立以后,一直坚持与农民军为敌,广大民众受弘光政权的宣传,对农民军心存恐惧,恐怕很难在此收服民心。

第二,江南的气候地理、风俗习惯都与北方有非常大的差异,张献忠军中陕西人居多,恐怕很难适应这些差异。

第三,四川位居长江上游,虽然偏处西南,但是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盈,号称“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周围全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把四川作为根据地,既避开了李自成,又能保证张献忠的独立地位。

第四,在张献忠之前十几年的起义生涯里,曾经多次进军四川,对这一带的地理条件、风土人情都比较熟悉。

第五,四川北部和东部地区一直活动着农民起义的队伍,规模比较大的就有十三支(史称“摇黄十三家”),他们与四川明军长期作战,不断消耗着明军的力量,这对张献忠进军四川是极大的帮助。

第六,李自成当时正忙于应付清军的追击,弘光政权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此时西取巴蜀,基本不会受到任何外力的干扰。

汪兆麟究竟有没有操作占卜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张献忠作出了西取巴蜀的决定。至于到底东下江南和西取巴蜀哪一个选项更好,就请诸位读者自行判别吧。

1 阅读:34

历史系的一个小学生

简介:历史学爱好者,对西夏史和南明史有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