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恩:一个服役16年老兵的军旅体会

拂晓哨位 2022-12-18 22:07:52

作者李万恩(182团宣传股士官)

我叫李万恩,是182团政治处宣传股一名士官。入伍16年,我坚持把服务官兵、服务基层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同电影组一茬茬战友们一起,立足岗位成才,矢志建功军营,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先后9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长,优秀士官,士官标兵,技术尖子,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先进个人,3次受到上级嘉奖,6次荣立三等功。在上级组织的影视技术兵比武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所在电影组连续23年集体立功,其中20余年荣立集体三等功,三次荣立集体二等功。先后被团、军区和总政表彰为“学雷锋先进集体”、“影视工作先进单位”。

我的第一点体会是:从军的经历弥足珍贵,必须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把自身素质练强,练过硬

1992年,我以七分之差与大学校门失之交臂,整天精神颓丧,无所事事,父亲看我这样子下去不是个事儿,便说:“男娃到哪里都有活路,别在一棵树上吊死,去当兵吧!”就这样,那年冬天,我扛起背包,踏上军列,从中原腹地来到了陇原大地的这座军营。走进宿舍,班长翻了翻我的资料,打量着我瘦小身躯:“高中生?这身子骨,能抗得住吗?”我不假思索地回了一句:“能!”在心中暗暗立誓:一定要好好训练,一定不当孬种。

那时新兵三个月的训练和管理非常严格,有时在烈日下一训练就是一整天,有时顶着寒风爬战术、练队列,雪水和汗水浸透了棉衣,每天这样周而复始。我身体弱,开始训练老跟不上,我是在农村兵,农村娃“吃苦”是一种习惯,训练场上我一招一式认真地练,不知道什么是偷懒,晚上别人闲聊时,我抓起哑铃就在角落里摆弄。新兵结束,我考核成绩全部合格,被评为优秀新战士。班长冲着我直竖大拇指:“李秀才,中!”

新兵下班,我在连里当文书,顺顺当当干了三个月,团电影组来挑人,由于我在新兵时的几幅书画在团里获了奖,被机关同志相中了。我心想:无论如何,姑且试一试吧!这一“试”就是十六年。

刚到电影组,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班长说:“刚来电影组不苦练一年,不掉点斤两就甭想有出息。”我当然想有出息,我知道,在电影组干,过硬的业务技术是立身之本,虽然还有些许留恋连队生活,但又想着无论到哪里都是“战斗”岗位,都有组织的关怀和厚爱。所以我倍加珍惜这样的机会。心静下来了,工作上就踏实了,学习也有劲头了。

白天,跟着班长看操作技能,打下手,晚上就是守着台灯学理论,每晚都是忙到十一二点;业余时间还主动出公差。电影组的事很杂,为了练好刻大字的功夫,我把攒了一年的《解放军报》全部刻完;电影放映机装胶片是个技术活儿,我那几盘报废的带子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练,手上磨出了一道道血口子,终于能在班长要求时间内完成程序。就是凭着这股劲儿,我在班长的带领下很快成长起来。

然而,一件事儿很快改变了这种现状。那年10月,我团接到了执行维稳的任务,当时我被确定为电影组唯一一个留守的,虽然自己很想去执行任务,但还是服从命令。

留守的部队虽然少,可事情却一点不少,各种会议、活动需要保障、文化活动需要正常开展,我这个新兵蛋子一下子开始“挑大梁”了。通信员、司号员、指导员、摄影员、摄像员、放映员、图书管理员全都一个人干,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工作,几天几夜不合眼,从来没睡过安稳觉,没过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直到第二年4月,部队才返回营区。也就是在这半年“留守”的时间里,我实现了从稚嫩到成熟、从懵懂到稳重的转变,紧张的工作实践让我已具备了干好本质所需要的能力素质。

不管是干一期、二期、三期还是四期,我都坚持同一工作标准。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学习不但夯实能力素质,另一方面要求每名战士严格要求,好学上进。先后带了15名战士,其中1人提干,3人考上军校,10人称为团里的文艺骨干。

那是在1999年,电影组配了一台电脑,自己对着这个“小电视”半天只发呆,不知道怎么办。股长胡小军说:以前比较看重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典型,效率低。现在走的是科技强军的培养理念,于是我又买来电脑书籍,从开关机、系统操作学起,练打字,学多媒体操作。这段经历让我感触很深:部队永远是个“大熔炉”,在这片沃土上可以随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在这里更能促进个人的发展进步。

有人问我,你平时工作那么忙,咋还有时间来学习?在我看来,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并不难,难的是必须有很高的精神状态,那就是需要在淡泊名利地位中实现人生追求,要学会耐得住寂寞。

回首这么多年的学习历程,我认为,身为军人就得有实际本领。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只要肯努力便没有迈不过的坎儿。

我的第二点体会是:官兵情、战友爱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必须要把倾心服务官兵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学到本领,不能自己消化,只有在团队建设和官兵发展倾心服务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1999年,军区确定在我团召开文化工程现场会,我主动请缨,设计图纸,跑材料,运用平时刻苦钻研学到的装潢技术,出色地完成了团、部分特色队、军事游戏道具、连俱乐部各类标牌等文体器材的制作,为团队节约经费万余元。多年来,我带领全组人员始终践行“面向基层、为兵服务”的宗旨,高标准严要求,尽最大可能满足广大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主动地为基层排忧解难。多次为连队制作各类牌匾,装修完善营、连俱乐部、会议室、学习室、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节假日往往是官兵休息、娱乐轻松的时候。我带领全组同志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办宣传橱窗,开放图书馆、音像资料库。

为了更好地发挥音像库深入教育的作用,我带领全组人员确立了“打好主动仗,弘扬主旋律,占领主阵地,当好主人翁”的工作思路。坚持制度,活动经常,引导官兵启发自觉,加强思想修养。从强化服务意识入手,经常与连队干部、战士交流,征求大家对影视工作的意见,为兵服务的观念在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每逢佳节和重大活动不忘为官兵送上温馨的祝福。1999年11月份,我偶然听到榴三连孤儿战士李元伟要在部队举行婚礼的消息,立即向处首长请示,为他们举办一场电影晚会。经首长批准,我带电影组的几名同志拉上电影机在李元伟的新婚之夜以特殊的方式为他俩献上一份温馨的祝福。

为了提高官兵进行影视评论的热情,我邀请他们走进演播室,与大家在荧屏上进行交流,这一活动感染了众多军嫂。电影《生死抉择》映出后,军嫂赵莉写下了《做好贤内助,夫妻比翼飞》的观后感。见此,我抓住机会把她请进演播室,让她以嘉宾的身份谈体会、说感想,在官兵和家属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每次部队外训,他和电影组的同志都坚持把优秀影视作品送到训练一线。1998年夏天,部队到祁连山外训,我想方设法从当地电影公司租来影片《祁连山的回声》,让官兵了解了当年西路军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激发了官兵的训练动力和热情。当时王宝森贪污受贿案发,我及时搜集了王宝森的犯罪事实材料,专门在放映影片《孔繁森》之前进行公布,让官兵在强烈的对比中受到震憾,提高了政治鉴别能力。为了能让官兵看上最新影视佳作。在2000年昆仑山外训和“西部-02”演习期间,我与驻地影视文化站联系建成了流动音像库,为官兵放映电影10余场次。

2000年,团在昆仑山进行高原高寒适应性训练时,担负主攻任务。为了拍下官兵们在5400米高海拔山地上英勇战斗,顽强拼搏的精彩瞬间,我和当时的主攻连一起冲锋,所拍摄的照片在人民军队报上发表。“西部-02”演习中,当时演习要求观礼台、指挥所和野战指挥方舱三者之间音频互通互联,由于音响设备落后,多次试验都不能成功。最后我只好从银川市买来零散材料原件,查阅资料,自己动手组装。因为风沙太大,帐棚多次被狂风掀翻,眼前的装备被狂风吹得七零八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一切都得从头再来。经过反复试验,还是圆满完成了演习音频保障任务。

这些年来,只要是官兵需要的,对团队建设有益的事,我都会义不容辞,尽心尽力,不管工作有多么脏、多么累、多么平凡,我都能够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出色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从来没有出过一丝差错。16年来,先后更换了3套放映设备,免费为部队和地方群众义务放映电影1000多场,制作幻灯片12000多幅,观众达10000人次。

我的第三点体会是:是光荣的团队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将永远铭记自己是“铁锤子团”的一个兵

人一生能有几个16年?但我的军旅生涯,也是最重要最难忘的16年是在红军师铁锤子团度过的。翻开厚厚的影集,那一幅幅打上岁月底色的照片,真切地记录下了我在这支部队中锻炼成长的轨迹。

这16年来,我从一个愣头青步入而立之年,从一个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四级士官,在宣传股经历了12任股长,10任主任,自己的称谓也从“小李”、到“李班长”、再到“老李”。虽然自己做的都是分内应做的事,但团队和组织却给了我许多荣誉,让我感到很惭愧。是团队给了我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是团队给了我自信步入社会的资本,我将永远铭记自己是“铁锤子团”的一个兵。

有人对我说,这16年你给单位奉献了很多。我说,要说奉献,对我来说,能把组织交给自己的工作干好了,不讲价钱,不挑肥拣瘦,不去影响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这就是奉献。要真说取得了什么成绩的话,那就是在别人眼里,看似简单、轻松的活儿,我却用心去做了。

这16年来,我见证了团队的兴衰荣辱,看着一茬又一茬的人进来又离去,看着许多人成长为团队建设的栋梁之材,我会为团队取得的每一份荣誉而万分欣喜,也会为一件件不该发生的事故而遗憾落泪,我的感情已经与团队紧密相连。

这16年来,我参加过12次外训,2次赴雪域高原参加演习,今年又参加了抗震救灾,虽然中间也曾有过偶尔的懈怠,也曾有过瑕疵,但我认为自己的军旅生涯是完美的。

这16年来,我的班长、我带的兵要么提干,要么复员到地方干得红红火火。我也曾经有两次提干的机会,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如愿,没有提成干,我有遗憾,但不后悔,我在团队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平台,一个能让我为集体、为战友作贡献的平台,这才是最大的价值,并不是那外在的名分。我也曾多次拒绝地方战友的邀请,因为我丢舍不下这身挚爱的绿军装。

在以往,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我最忙碌的时候,我要想着怎样把退伍的氛围营造好,怎样让即将离开团队的老战友们走得顺心,我会为每一次的离别而伤感,对战友的情感、对团队的眷恋我这辈子都割舍不下。然而,再过几天,我就将离开团队,离开这个生活工作了16个年头的军营,心中还些许觉得突然,角色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领导多次找我谈心:“老李,要走了,该歇歇了,把年轻人带好就行了。”我知道,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做好传帮带,把团对给我的能力、知识、经验传下去,这样,即使我走了,我的魂依然还在这里,还在与这片热土朝夕相伴。

19 阅读:4640
评论列表

拂晓哨位

简介:用图文音视频分享拂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