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做领导的秘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通常会有一个不错的前程,但是,有些人偏偏拒绝留在领导身边当秘书。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位有信仰、有理想、有原则的人,他叫做郭化若,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谋士,深受毛主席的器重与关怀。
郭化若,福建福州人,是开国中将,不过跟大文学家郭沫若一点关系都没有,经常会被人不自觉地将他和郭沫若联系起来。
一、天生的谋士。
周总理评价郭化若在军事理论界的地位跟郭沫若在革命文学上的地位相当,这是领导人的一种肯定,足见郭化若的军事理论水平之高,注定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
郭化若自小就喜欢军事,熟读各类兵书,尤其对《孙子兵法》颇有心得,在抗战时期,1939年他发表了一篇《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在军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毛主席称他为“我党的大秀才”,给主席担任过高级参谋,对他评价有一句是“在军事理论方面比我强,是我的军事顾问。”
他也是黄埔军校的第四期毕业生,不仅学业优秀,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就连当时的蒋校长见其字后,都忍不住地夸两句。
郭化若跟林彪、张灵甫、刘志丹等人是同学。请各位注意,在当年3000多名考生中,他的入学成绩排名第一,理论浑厚。
二、感恩的义士。
毕业后,蒋校长两次邀请他留下来担任自己的参谋,不过都被郭化若给拒绝了,因为即便你是领导,但不是一路人,是进不了一家门的,道义在心中,利益放两旁。
南昌的第一声枪声响后,郭化若不远万里找到了朱老总,进而与毛主席联系起来,更是后来与主席建立身后的革命感情。
在1929年,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后,毛主席因故离开了主要领导岗位,当是作为军事官员的郭化若,始终是站在主席这一边,多次顶着压力呼吁毛主席重掌大局。
三、忠诚的卫士。
对于郭化若这个人,可能很多人不是很了解,除了是我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书法家外,他还是延安炮校的奠基人、诗人。
由于他多才多艺,郭化若担任很多重要的职务,例如红一方面军代参谋、军委一局局长、炮兵学校校长、华野4纵政委等。
建国后,郭化若历任上海警备区高干,南京军区高干,一直为党和人民殚精竭虑。
在动荡时期,郭化若也无法置身事外,失去自由长达7年之久。
直到1973年,经毛主席批准,郭化若复出工作,先后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在此单位一直工作到光荣退休。
四、谦卑的绅士。
在1955年军队授衔之际,经过中军委测评,计划给郭化若一个上将军衔,然而当他得知这个“好消息”的时候,他拒绝了。
郭将军十分谦逊,认为自己的战功和他人相比,为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有限,担不起上将头衔,主动请求降级为中将头衔。
在老一辈中,他们看起来文化水平不高,不过在革命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思想觉悟都很高,有着值得我们学习的大品质。
也许在郭将军看来,自己没有独立指挥过著名战役,但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身为高级参谋长,所作贡献授衔上将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