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超大质量的星体即将走进生命的终点、耗尽内部所有的能源之后,这颗星体会以不可阻挡的强度向内塌陷。在星体表面的逃逸速度到达光速的时刻,黑洞就正式诞生了。
因为黑洞那强大的吸引力,我们不可能看到有任何物质从黑洞逃离出来。另外,假如在远离黑洞的地方观察黑洞,是根本看不到黑洞内部的,光线根本不可能穿过黑洞的极限点进入其中,只会漂浮在那层视界的上方。下一个瞬间,我们刚刚看到最接近黑洞的光线就被吞没,所以即便我们拼命地睁大眼睛,也比不过黑洞的力量。
01终途——时空奇点
自然而然就会衍生出一个问题:星体在掉落黑洞之后会怎样呢?说不定它会被迫卷入某种复杂的运动,旋转着落到黑洞最终的那个点,然后通过某种特殊方式重现天日。奥本海默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凡是点金黑洞的物质确实会卷入某种运动,但其内部的塌陷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物质密度到达无限大,相对应的是时空曲率也会变成无限大。科学家把那个点称为时空奇点,却没办法进一步讨论更深的解释。
牛顿在这个点上犯了难,爱因斯坦的理论也说不清楚其中的道理,这些时空奇点的存在给物理学家提出了根本性的难题。而且,假如真相就是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们还要思考一下,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现有的黑洞模型是否一定代表掉落进黑洞的星体遵从广义相对论。
02障碍
其实在很多种情况中物体的塌缩是可以反转的,就像我们给予一个物体极大的压力,一般只会有两个结局:要么粉碎、要么弹回来。换句话说,时空奇点是不是也可以进行反转,前提是压力足以抵抗这股塌缩力。
可任谁也不可能钻进黑洞去看一看这个时空奇点的承受力到底有多大,甚至我们还怀疑它的承受力是无限大的。在科学家眼里,时空奇点就是个障碍,它隔开了时空划向无限未来的延伸。不论掉进黑洞的星体是在哪个位置被捕获的,最终去的都是同一个地方。
关于这个位置,有一个专门的定理来表述它,初始柯西曲面:终结与P的每条因果曲线向过去延伸足够远时,总会与这个点相遇。
03塌缩的极限
1931年,钱德拉塞卡提出了一个预言,超大质量的星体在演化的最后阶段可能灾难性的塌缩。这来自他在研究白矮星那样小尺寸却致密的星体时,发现令白矮星维持的是电子简并压力,能组织电子拥挤在一起。如果加上广义相对论计算,这种方式抗拒黑洞引力的星体应该存在一个质量极限,大概是1.4倍太阳质量。也就是说,越小质量的星体可能更不容易塌陷成黑洞。
就像太阳演化的那样,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证明,太阳在到达最后的状态时会变成一颗红巨星。因为太阳最终的质量并没有到达那个极限,它也会塌缩,但只是塌缩成一颗白矮星。但如果某颗星体刚刚超过那个极限(1.5倍太阳质量),它就会形成一颗中子星。
中子星有时的表现更像脉冲星,但这种星体应该也有一个极限。并且它原本的星体如果有相当大的质量,那么它在最终时刻很可能没有足够的物质喷发出来,留下的内核也没办法保持成中子星,它将在某一节点,演化成黑洞。
04结论
针对掉进黑洞的星体,它究竟经历了哪些复杂的运动,人类对此认识的还不是很充分。实际上的黑洞内部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极端得多,一颗黑洞的威力能把星系中心附近所有的星体都聚集在一起,那个事件视界内的空间足以容下数百万颗白矮星。所以我们也只能为还没掉进黑洞的星体担忧,但也帮不上任何忙。
不管怎么说,现如今的形势已经能完全支持黑洞的存在,虽然还从没发现过黑洞“吐出”过什么东西,但已经有科学家接收到了来自黑洞的电波。单这一点,就又为我们提出了两种可能:
掉进黑洞的星体在经历某种复杂运动后,终究会以电波的形式逃离黑洞。电波与掉入黑洞的星体没有任何关系。科学家宁愿相信第一种观点,但还是得回归主题。黑洞存在的直接证据是它不存在有形的表面,只能通过黑洞捕获星体时才能看到它;星体掉进黑洞一定也经历了某种复杂的运动,原因是从没看到有星体从黑洞中完整地走出来。而这种复杂运动带给科学家巨大的难题,直到现在还没有揭开其中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