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的明朝究竟有多冷?面对当时的冰河时期,古代人都想了哪些办法?

口嗨趣史 2024-07-27 19:30:39

历史上最冷的时候莫过于冰河世纪时期。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我国明朝就出现了十分罕见的小冰河世纪。三百多年前的明朝究竟有多冷?那时又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公元一六五零年到一七零零年,在这五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温度可以说是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处于南方的江西就已经遭受了好几次的霜冻灾害,就连我们熟知的太湖和洞庭湖全都被冻住了,而且还不是一次。这五十年来,不只有江西如此,我国任何一个地方都遭受了冰冻的迫害。

根据《广东通志》记载,广州琼州在一五零六年被大雪覆盖了一千多里,地面上积雪有几尺深。最寒冷的时候,就连海南岛的北端都被雪线所覆盖,说是冰封万里也毫不夸张。这还仅仅是温暖的南方就已经遭受的灾害,如此天寒地冻,更不用说原本就寒冷的北方了。

就以北京为例,在新中国建国前的十多年里,北京的大运河一年结冻期仅为五十多天,不足两个月。但在明朝这段冰河时期,中运河一年结冰的时间至少有三个多月,足以说明当时的寒冷不仅仅是气温骤降得离谱,在时间上也冷得更久。那么,这样特殊的天气又将给明朝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明代的小冰河时期影响究竟有多大?

极寒天气首先遭殃的必然是贫苦的老百姓。向来寒冷的北方或许还有御寒的法子,可原本温暖的南方却是扛不住这样极端的天气。谁也没有想到,凛冬如此寒冷且漫长,老百姓们御寒的衣物不足,很容易就被冻死。在这样的天气中,当时光是广东就有好几万人被冻死。难以想象,在冰天雪地之中,衣衫单薄的人们这是何等的绝望。

而这还仅仅是个开始。在极端天气之后,粮食也会开始大量减产。这并不是仅仅因为严寒对于庄稼造成的破坏,更重要的是寒灾之后往往都会伴随干旱。根据古书《阅世编》记载,当时的降水和积雪有很强的向南迁移的趋势,由此造成齐鲁、吴越、荆楚、三辅等主要粮食产区相继发生特大干旱。

原本就遭受严寒的百姓,在粮食危机产生后,更加难以生存下去。尤其是棉花的产量也会因此锐减,可御寒却根本就离不开棉花,这相当于一个恶性循环,这也导致棉花供不应求,价格直线上涨,甚至比黄金还要值钱,普通老百姓也就失去了拥有棉花的权利,因为那样的天价棉花他们已经买不起了。

而除了农作物产量锐减之外,大量牲畜也被冻死。牲畜被冻死意味着没有了耕种的劳动力,加上牲畜原本价格就不低,这更加是让百姓走投无路。在极寒天气之下,交通也受到了阻碍。《北游录》、《阅世编》、《明史·五行志》以及《庸闲斋笔记》中都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对这一时期的交通状况进行了记录。根据这些书目的记载,可以说在那个时候,整个国家的河流基本上都是冰封的。而马车要在冰面上行走也十分危险。

这就等同于阻断了所有水路,而陆路也同样受到了阻碍,厚厚的积雪让人寸步难行,更不要说马车了,光是走路都十分困难。这就导致物资的流动变得迟缓起来,传递消息的速度也变得缓慢。皇帝下放的很多赈灾政策、物资或者指令等都会延迟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在南方和那些偏远地区。

所以,当时的明朝人口直接锐减,百姓们民不聊生,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难道当时的人们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吗?面对当时的冰河时期,古代人们都想了哪些办法?虽然当时很多人因为难以生存下去而最终死亡,但当时的人们为了应对那样的极寒,依旧想了很多法子。比如《齐名要术》里就有记载,古代的人们会通过熏烟、培土和包裹等方法来应对这样的恶劣气候。

比如用烟熏来保暖,这种方式是利用落叶、粪便和柴火等可燃物燃烧产生的浓烟来增加空气中的热量,从而达到升温的目的。而为了应对农作物产量的减少,古人也想了办法。比如在种植作物的时候,就要用一些柔软的土壤将其抬高增厚,将根茎都覆盖住,从而起到保暖作用,这也被称之为培土法。而果树之类的则是用包裹的形式,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用御寒材料来包裹树木的方式。

这是一种至今都在使用的方式,我们在冬天会看到树上被刷上一层白色的像油漆一样的东西,那就是用的包裹法,防止树木在冬天被冻坏。这也是人们对抗自然的象征,即使在当时那样的极端天气中,人们也始终没有放弃生的可能。

1 阅读:707
评论列表
  • 2024-08-07 21:56

    七十年代,北方冬天,河上基本都能过人

  • 2024-10-17 21:53

    现在北方冬天河上也能过人,

  • 2024-08-08 12:45

    行了

口嗨趣史

简介:历史鉴定与赏析,精耕细作每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