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善化不足,恶化有余。
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谋。
智者减半,愚者全无。
图片来源网络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如果善性对你的感化不够,则恶性对你的感化就会变本加厉。
水过分清澈就不会有鱼,人过于名察就不会有人为你出谋划策。
世上的聪明人若减少一半,那么愚笨的人也就没有了。
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生而为人处于红尘之中,就离不开人情世故,少不了做人的智慧。
要知道凡事都不可以走极端,不可以绝对化,因为事无绝对。好与坏、大与小、高与低、胖与瘦……所有的一切,都是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
只有相对没有绝对,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如此。身心如若不能被善良感化,那么邪恶就会趁虚而入。不接受善意,那就很容易走上邪路。
凡事过犹而无不及,什么东西一旦过分了,就会朝着他相反的方向发展,所谓"登高必跌重、盛极则必衰"便是这个道理。
图片来源网络
《红楼梦》中秦可卿临死之际,托梦给王熙凤,说了这么一段话: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尽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其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王熙凤听了心中一惊,忙问如何化解?有没有办法永葆家族昌隆。秦可卿冷冷一笑说:婶婶,你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都是周而复始,岂是人力可保常的?
曹雪芹借秦可卿之口告诉我们,凡事都有个极限,到了一定的极限就会走下坡路。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是人性可以对抗的。
我们在行为处事中一定要遵循规律,不可逆天而为,否则不管你此时拥有烈火烹油、繁花着锦的荣耀,也会有曲散人终的一刻。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像秦始皇时期的李斯,西汉时期的韩信,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哪一个不是位极人臣盛宠之极,最后却都是盛极必衰不得善终。
图片来源网络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他一生身经百战,灭项羽助刘邦平定天下,和萧何、张良并称"西汉三杰",为西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这样一位军事奇才,却因为太过自信,死在了吕后手里。
起初韩信是项羽的手下,因为没有得到项羽重用,而投奔刘邦。也没有被刘邦重用,韩信非常失望,便离开了汉营。
丞相萧何知道韩信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便趁月色将韩信追回,并向刘邦推荐。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封韩信为大将军,从此之后韩信助刘邦打天下,出生入死战功显赫。
在项羽和刘邦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项羽曾派人以'共分天下'的条件劝降韩信。
然而韩信却说:汉王对我很好,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分担人家的灾祸和忧愁,我怎么能够见利忘义,做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呢?
图片来源网络
由于没有得到韩信的帮助,'垓下之战'楚军大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最后取得天下。平定天下之后,刘邦封韩信为韩王,成为八大异姓王之一。
随着政权的进一步稳固,刘邦觉得这些异姓王功劳太大,便设计铲除了他们。但是对于韩信,他却没有办法。
因为在韩信建功立业之际,刘邦曾许诺他"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此时韩信的谋士曾劝他急流勇退。韩信却很自信的说:汉王曾经许诺与我,肯定不会为难我。
但事实证明,韩信这个人太过自信,他低估了人性的恶。刘邦想除掉韩信,便借吕后之口传韩信进宫,然后让太监把他捆绑起来,悬吊于梁上。
韩信说:汉王许我三不杀,我要见汉王。吕后冷笑着说:现在你没有顶着大汗的天,没有脚踏大汗的地,你看他们手中拿的都是竹器,我并没有违背汉王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
说完一挥手众宫女一拥而上,可叹一代名将死于竹签之下。韩信到此时方后悔,没有听谋士的话,可惜为时已晚。
从历史故事中不难看出,韩信不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之所以不得善终,是因为太过于相信他人,相信自己。
殊不知凡事都有个极限,一旦到了顶点,便会反其道而行。以他的名气,他对大汗的功劳已经算得上功高震主,让刘邦忌惮了,怎么可能放过他?
所以说,人在追求成功和荣耀的过程中,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避免过度自信和忽视细节导致的失败。
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也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把握一个限度。让事物达到一个平衡,做人不偏不倚、不左不右、适可而止。位高者不放纵,位低者不背判,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都能达到一个平衡。
图片来源网络
遇事不走极端,做人心态平和,凡事恰到好处。把握好为人处事的底线和原则,站在高处不张扬,身处低谷不卑微。
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以古人的智慧启发自己。人生路上尽量避免走弯路、走歪路、走邪路,一定要走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