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史出现了大量出色的王侯将相,任何一个成功的帝王,背后都有一个兢兢业业的丞相。通常来说,丞相在封建帝国中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二把手”。那么毛主席是如何看待历代名相的呢?
如果要盘点中国名相,诸葛亮绝对是能占据一席之地的。毛主席了解诸葛亮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远比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要出彩,但是毛主席依然敏锐的看出了诸葛亮性格的一些弱点。
毛主席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提出的战略构想过于理想化,“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据守荆益二州”其实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
众所周知,诸葛亮一直都很看重荆州的价值,入蜀前把守卫荆州的重任交给了蜀汉第一名将关羽。
荆州这块地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为荆州的归属,孙刘联盟几经破裂。再加上刘备取荆的过程不怎么光彩,荆州一直是引起吴蜀矛盾的关键点。所以只要荆州在刘备手里,“东和孙权”就不可能实现。
毛主席认为蜀国的兵力不足,同时据守荆益二州会使蜀国的兵力更加分散,所以毛主席的想法和“凤雏”庞统的比较相似,所有蜀军应该撤入蜀地,将荆州还给东吴,这样才能延续联吴抗曹的大业。
由此可见毛主席的性格能屈能伸,解放战争前期,我党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都和国民党有巨大差距。毛主席主张将大城市让给国民党,在运动战中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这种重视实际的性格特点对毛主席的决策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毛主席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而诸葛亮六出祁山,未能兴复汉室。
毛主席认为诸葛亮的性格还有一个弱点,那就是不善用人,事事都喜欢亲力亲为。诸葛亮这个习惯早在蜀汉建立初期就已经体现,凡是蜀中事务,无论军事、赋税、行政,他都要过问,自己的精力被毫无价值的消耗。
北伐时期,诸葛亮用人方面的弱点被无限放大,重用毫无战场经验的马谡,魏延各个方面都强于马谡,却因为早年弑主,一直被诸葛亮冷落。结果马谡大意失街亭,北伐大业功亏一篑。
毛主席在用人这方面就远强于诸葛亮,林彪、粟裕、刘邓等我军主要将领,在战争年代毛主席给了他们绝对的自主权。尤其是林彪,解放战争前夕,林彪只带了十五万解放军出关,毛主席非但不干涉林彪任何事务,还把彭真、高岗、陈云等人派到东北,配合林彪主持工作,辽沈战役后,林彪手下已经有百万人之众。
除了诸葛亮以外,毛主席还评价过汉初丞相周勃。周勃原本在沛县靠给人吹丧谋生,之所以后来官至丞相,主要还是因为他是最初跟着刘邦南征北战的一批人,资历比较深。
后来汉朝的开国功臣英布、卢绾等人陆续造反,刘邦信赖的人只剩下了周勃。但是周勃官至丞相后毫无建树,大事小事都询问多谋善断的陈平。
1973年底,中央军委决定对八大军区司令员进行对调,毛主席借此机会在中南海召见了八大军区的司令员。
在与许世友见面时,毛主席提到了周勃:“你就只讲打仗,你这个人以后搞点文学吧,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绛是指周勃,周勃厚重少文,你这个人也是少文。”
毛主席认为许世友虽说在战场上是一员虎将,但是由于年轻时光忙着闹革命了,所以缺乏文学素养,为了提高许世友的文学素养,毛主席向他推荐了《红楼梦》这本书。
没想到许世友根本看不进去这本书,还声称:“这本书尽是“吊膀子”的事。”毛主席说:“这本书你没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
由于我军将领大多都是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所以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非常注重提高干部们的文化水平,毛主席经常向干部们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其中《红楼梦》推荐的次数最多,他还要干部们在《红楼梦》中学习阶级斗阵。
不难看出,毛主席对诸葛亮和周勃的评价都不怎么高。其实得到毛主席赞美的丞相也有很多,曹操便是其中之一。
曹操虽说是东汉末年的丞相,但是他这个丞相比较特殊,毕竟“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地位实际上相当于皇帝。
毛主席有一句诗比较出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由此可见,毛主席认为王侯将相既要有政治头脑,又要有文学才华,恰好曹操就是二者兼具。
毛主席非常喜欢曹操的诗:“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五十年代,每年夏天毛主席都会去北戴河度假,据工作人员回忆,每次在海边散步,他都会吟诵曹操的《观沧海》。受到了曹操的启发,毛主席还写了一首气势恢宏的《浪淘沙北戴河》。
自古以来,曹操在文学作品中一直都是个反面人物,被冠以“乱世奸雄”。但是毛主席对曹操始终保有正面的评价,因为曹操在乱世中统一了北方。
毛主席在读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时曾说过:“其实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我虽说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佩服他。”
1957年,毛主席在和《人民日报》负责人沟通时再次提到了曹操:“小说中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绎,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的一方,汉朝是没落的。”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主席之所以能写下如此豪放的诗句,主要还是因为他已经将中国古代王侯将相的那些故事有了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