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六旬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途经亳州,却被亳州刺史一枪捅死

Restoration机械 2024-05-12 22:26:33

在公元756年的一个历史时刻,王昌龄,这位年近花甲的边塞诗人,在被贬归乡的途中,不幸遭遇亳州刺史闾丘晓的暗算,悲剧性地结束了他的生命。

边塞诗人的鼻祖

王昌龄,被后世誉为边塞诗派的开山鼻祖,其作品《出塞》尤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该诗篇展现了深邃的历史感慨与壮阔的边疆景象,其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引发了学界对于“龙城飞将”身份的持久辩论,究竟是李广还是卫青,这一问题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焦点。

王昌龄的出身并不显赫,他生于一个朴素的农耕家庭。在二十岁那年,本可以选择继承家业,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军旅生涯,怀揣着建立功勋的梦想。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初期,国内和平稳定,边疆并无战事,使得王昌龄难以在战场上实现抱负。

不甘心于平庸的生活,王昌龄转而投身文学创作,以笔为剑,记录下边疆的风土人情,并同时备战科举考试。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在三十岁那年荣登进士之榜,看似一片大好前程展现在他的眼前。

命运的转折总是出人意料,王昌龄的人生道路在此迎来了悲剧性的终结。

王昌龄曾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其职责主要涉及文书的撰写与整理,若以现代的职务来比拟,或许可视为国务院部门的一名基层职员。

追求梦想

尽管他的官职并不显赫,王昌龄并未放弃对更高理想的追求。在古代的官僚体系中,没有家世背景和人脉关系的支持,想要获得提升,通常需要依靠自身的才学和努力。因此,王昌龄选择了通过考取职称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选择了当时极为有声望的博学宏词考试。

在唐玄宗时代,这一职称象征着极高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能够通过此考试的人,无不是学识渊博、文采斐然之士,而且往往能因此获得更高的官职和社会认同。

王昌龄在34岁时成功考取了博学宏词,尽管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认可,他的官职却没有显著的提升。他曾调任至河南担任公安局长,后又被调至江宁担任县令。

在古代科举制度下,即使是博学之士,也可能面临着官场上的挫折和困境。

在唐代官场的波折漩涡中,王昌龄的经历堪称一段传奇。初登县令之位仅数日,他便遭遇了朝堂巨变,宰相张九龄因故被逐出京城,返回故乡。对此,王昌龄以文字抒发胸中的愤懑和对前宰相的同情之情,然而,这举动却成为他命运转折的导火线。

在权力的游戏中,细微之处往往关乎生死成败。王昌龄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他的直言不讳,最终引来比张九龄更甚的悲剧——一道皇家诏命将他贬往远离文明之地,环境恶劣的岭南。

命运的轮盘并未就此止步。王昌龄在前往岭南途中,意外迎来转机——公元742年,唐朝皇帝李隆基改元为“天宝”,并宣告大赦,宽恕了过往的种种不快。借此机会,王昌龄得以重返仕途,再度担任县令职务。

再次被贬,仕途坎坷

可好景不长,王昌龄不久之后再次面临被贬的命运。这次,他被指“不护细行”,即在执行职务时疏忽细节,未能周全考虑。这仿佛是在现代职场中,由于微不足道的原因而被解职,例如早到食堂用餐三十秒或在办公室内谈话声音过大,这些琐碎之事均可能被作为贬斥的理由。

王昌龄被贬到了更远的地方,是那与世隔绝的夜郎,他的人生轨迹因此再添一份坎坷。

在我国古代,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人生道路并不总是坦荡。例如唐代的王昌龄,他的情感世界是复杂而深沉的,他的心路历程,并非轻易可以向人倾诉。

官场生涯,对于许多人来说,需要具备一定的城府和圆滑。然而,像王昌龄、李白这样的诗人,他们的性格直率,不善隐藏心事,或许并不适合在复杂的官场中游走。

魂断归乡路

在那个历史时期,有许多文人都曾经历过仕途坎坷,但他们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王昌龄在被贬的岁月里,与孟浩然结成了深厚的友情,他们的友谊在几杯美酒后得到了升华;他与李白的交情深厚,两人互赠诗歌,表达了彼此的敬意;他与高适的关系更是紧密,高适后来为王昌龄复仇,让那些伤害他的人付出了代价。

遗憾的是,王昌龄的生命之旅在他59岁那年戛然而止。那一年,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王昌龄决定回家乡探亲。但在途中,他遭遇了不幸,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害,因为他担心王昌龄会揭露他的秘密。

唐代文坛巨匠,边疆诗派的开拓者,被尊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不幸离世,消息传出后,其文人圈内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一些人士对他的逝世表示了难以接受的情绪。

两年后,宰相张镐被任命为河南道节度使。在一项重要任务执行过程中,闾丘晓因故意拖延行为导致任务受阻,张镐鉴于其对军事行动造成严重影响,决定对其执行死刑。

在即将执行判决之时,闾丘晓痛哭流涕,企图以家中老母相求,恳求饶他一命。

但是,诗人高适已将闾丘晓曾经残忍地杀害王昌龄的行为告知张镐。

当闾丘晓试图通过表现可怜之情来博取同情时,张镐斩钉截铁反驳他:“王昌龄的母亲,又应由谁来尽孝呢?”

于是,张镐坚定不移执行了极刑,以此行动告慰王昌龄的灵魂。

结语

王昌龄生于唐朝鼎盛之期,尽管时代人才济济,竞争激烈,但他凭借正直的性格在文坛独树一帜。他的官场生涯并非一帆风顺,然而,他在文学界的影响力及朋友圈不容小觑。

王昌龄的交游广阔,他身旁围绕着一群志同道合之士,这些人与他一同抱有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与抱负,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他们无怨无悔地投身于青春的事业。这些人物虽名号各异,但共持一致的信念与追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始终坚信,尽管正义可能会经历延误,它却绝不会永远缺席。即便正直之人可能暂时陨落在奸狡小人的阴谋之下,然而,国家的繁荣与昌盛终究依赖于那些贤良君子的治理与智慧。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