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晋王朝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基本上出现在晋武帝司马炎统治的35年阶段,从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90年去世之后,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西晋王朝便开始陷入了政治与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的混乱局面。从之后西晋王朝所遭遇长达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王朝统治后期外戚农民起义以及少数民族入侵的冲击之后,西晋王朝便在经营了154你那之后崩塌了。
开国皇帝司马炎死后西晋王朝的动荡政治局面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八王之乱”以及后续的农民起义应当说是司马炎时期所实行各种制度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演变之后的所起到的直接影响。司马炎时期为了尽快恢复西晋王朝完成统一历史大任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颁布了占田制,虽然在短时间该项土地制度的确保证了王朝建设之初的稳定与发展,但是占田制所存在的弊端也并不少。
《晋书》载:“是時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咸安其業而樂其事。及惠帝之後,政教陵夷,至於永嘉,喪亂彌甚。雍州以東,人多飢乏,更相鬻賣,奔迸流移,不可勝數。”
社会经济恢复
另外在巩固封建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方面,由于司马炎及其中枢机构对于之前曹魏政权的灭亡原因进行了错误估计与分析,导致了大量司马氏宗族诸侯王的大量分封和出现,这些诸侯被中央政府分配到地方担任财政军最高领导者,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地方最具威胁中央统治权力的割据势力。司马炎时期由于自己的威望尚在,并且各诸侯王根基未稳,因此中央权力上能够顺利实施。
但是随着诸侯王长期在地方发展个人集团势力,他们已经逐渐成长为了地方真正领导人,甚至可以不把西晋中央政府以及皇帝放在眼里。司马炎去世之后,西晋王朝继任的皇帝大多年纪较小,由此出现了地方诸侯王开始祸乱朝政、相互倾呀的混乱政局。占田制的弊端逐渐显露以及分封诸侯王的后遗症都成为西晋王朝统治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
晋惠帝
司马炎时期西晋王朝政局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
作为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在王朝的各方面建设上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改革,但是除了经济方面的改革动作稍大一点之外,像政治、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基本上还是延续了曹魏政权时期的主要特征。即便完成乐全国统一,这样的施政方式依然没有太大改变,笔者猜测可能是因为天下刚刚恢复一统,如果进行大刀阔斧的全方位改革的话可能会令原来蜀汉和孙吴地区不适应。
所以司马炎可能是想要等到西晋王朝在全国范围的统治彻底稳固之后在开始相关的政治、军事改革。那么有人会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又会先从经济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呢?这里当然还是要从西晋王朝统一之后的社会局面去分析,自从董卓专政以来,东汉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这种现象维持了长达90年,当时天下的主体就是相互征伐,没有那个诸侯王想要重点发展经济。
世家大族
长时间的战争使得当时中国的有效劳动力在大量缩减,与此同时大量的军事行动需要巨大的经济支撑,这就使得当时中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大幅度下降。比如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在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接连发动5次北伐战争,直接将蜀汉的经济拖垮。
司马炎是通过政变完成改朝换代,并且又经过艰难的伐吴战争实现天下统一的,因此他本人十分珍惜和平与统一政局的来之不易,对此他不想有太多的政治动作,只想倾全国之力进行社会经济的重建与发展。所以他针对当时流民众多、耕地多耕农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占田制,使得社会经济出现了久违的繁荣。司马炎时期的西晋政府所掌握的户口数在短短的2年时间猛增了130万户,这是难以想象的。
《晋书》载:“腹掩唐虞之舊域,班正朔於八荒,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牛馬被野,餘糧委畝,故于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雖太平未洽,亦足以明吏奉其法,民樂其生矣。”
八王分封图
占田制维护封建豪强地主的本质特征
占田制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小农经济的振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短短2年时间西晋中央政府等级在册的户口数激增了130万,这充分体现了占田制的推行了是受到广大农民支持和拥护的。占田和课田和划分以及占田数量大于课田数量保证了封建小农能够在一年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获得大量的收益,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吸引了大量流民回归到土地之上。
但是占田制虽然在农业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占田制也有着维护封建豪强地主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本质特征,当然任何封建中央王朝在制定国家经济政策,尤其是土地分配政策之时这都是必备的特点。占田制推行虽然保证了大多数的农民都可以获得自己应有数量的可耕地,但是其赋税应该说要比曹魏时期增加了不少。
诸侯军队
曹魏时期的农业赋税收入其实主体部分是来自于军屯和民屯之中,对于大多数自耕农的赋税额要求其实并不是很高,都在他们的承受范围之内。但是西晋中央政府在推行占田制时居然将赋税额比曹魏时期提升了一倍之多,这样百姓虽然获得了较多的土地但是实际上所应当承受的负担却是一点也没有减轻。
由此可以看出西晋王朝封建统治者对于广大自耕农的剥削本质,无异于使得他们在政治特权不断扩大的同时,经济特权又已经获得了封建王朝的法律保护。长此以往这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们开始不断扩张经济势力,广大普通自耕农成为了他们扩张目标,为之后严重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晋书》载:“其官第一品五十頃,每品減五頃以爲差,第九品十頃。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蔭其親屬,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代。宗室、國賓、先賢之後士人子孫亦如之。”
诸侯混战
对于曹魏政权灭亡原因的错误分析以及扩大诸侯王的分封
分封诸侯王拱卫中央政府统治这种政治手段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以藩屏周”作为西周中央政府加强对于全国统治力的一种基本国策使得周朝能够享年八百载,因此对于后世封建王朝统治者来说一直都是一个很大的政治诱惑。西汉初期为了保证中央政府的统治力以及加强刘氏宗族对于天下的掌控,便实行了郡国并行制,结果花费了很长时间和精力才将地方郡国威胁消除。
《左传》载:“以先王觀之。則尚德也。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於周爲睦。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
到了东汉时期,虽然名义上已经没有了将诸侯王分封到地方的政策,但是诸侯王的名号得以保留。随着地方刺史已经在州郡上有了固定的治所,因此这些刺史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掌握了地方的财政军领导权,成为了东汉后期名副其实的地方割据诸侯。曹魏政权后期曹爽辅政之时就已经有曹氏家族子弟向曹爽建议分封曹氏子孙为诸侯王,作为地方保护中央的有力武器。
西周分封图
但是曹爽本人没有采纳,或许他害怕一旦诸侯王获得了地方统治权之后,那么中央政府的权力很可能便会极具衰落,得不偿失。但是仅仅六年之后曹魏政权就被司马氏家族所窃取了,司马炎在位时期就经常和自己的参谋商议曹魏政权灭亡的原因。他们大多数认为曹魏政权衰落就是没有分封同族诸侯王,导致中央受到其他势力威胁之时,没有可以利用的地方力量。
对此司马炎也是深表赞同,况且司马氏能够成功篡取曹魏政权建立西晋靠的就是那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司马炎认为有必要分封司马氏子弟。司马炎时期时期共计分封了27个同姓诸侯王,并且在分封之初就将他们各自封地内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权力交付他们,这使得地方诸侯有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温床。之后的西晋不但没有在诸侯王的拱卫当中走向辉煌,反而在同姓诸侯王对中央的相互倾轧中走向了灭亡。
农民起义
评价
西晋王朝建立之后对于经济方面,尤其是当时社会最为紧要的土地问题进行了处理,占田制的出台一方面有效解决了当时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使得整个西晋社会迈入了一个相对于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这为之后王朝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占田制能够使得大量流民重新回到土地之上,有效限制了当时混乱的社会流动,使得西晋各阶层重新进入到各为其职的生产状态。但是占田制其中所蕴含的保护封建豪强地主和官僚阶层经济和政治特权的本质实际上成为了日后西晋土地制度不断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司马炎及其统治集团对于曹魏政权灭亡原因的错误分析也使得中央政府做出了错误决定,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虽然在当时来说有效扩大了司马氏家族对于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使得中央政府有了地方一定力量的保护。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西晋王朝统治的延续。
地方诸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在各自封地内积攒实力,并且他们在获得封爵之初就已经掌握了比较大的地方自治权。尤其在军队方面,司马炎出于日后可能需要地方同姓诸侯王武力支持的需要,同意这些诸侯王依照自己封地大小和户口的多少组织军队,最少的诸侯也能够训练一支1500人左右的武装,这为日后诸侯王干预中央政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