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公安部原政治部主任施义之被中组部叫去谈话,当时四人帮刚刚被粉碎,不少的干部都牵涉其中,被中组部找去谈话的人不在少数。但施义之自认为和四人帮没有任何的瓜葛,却还是同样受到了审查,并且还被告知“你的问题很严重”,不免让他生出了不祥的预感。
施义之出生于1917年,二十一岁时加入了革命的队伍,此后一直在抗战的道路上顽强战斗,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解放时期,他依旧发挥出了自己的战斗潜力,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国之后,他被安排在二十一军任政治部主任,是一位出色的政工干部。
到了六十年代,罗瑞卿离开了公安部队,此后公安部的日常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为了尽快地稳定公安部,组织上从军队中选调了一位干部来接手这份艰巨的任务,而施义之便是组织看中的人选。当他得知自己要离开部队的时候,一开始有些抵触,但上级下达了命令,让他不得不服从。
1966年,施义之来到了公安部担任政治部主任。一下子到了陌生的工作领域,让他有一段时间非常的迷茫,幸好在这里他遇到了开国少将李震,当时李震是主持公安部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相似的经历让两人很快就成为了好友,工作上的默契度也越来越高。
但就在1973年,李震突然离世,在公安部引起了不小的影响。好好的一位高干,怎么就死在了机关大院的热力管道中呢?施义之第一反应就是李震是被人害的,毕竟当时是特殊时期,不少的老干部都遭遇了不测,李震可能也是被害的。
李震出事之后,公安部的大权就落到了施义之的手上,不管是出于义务还是出于情谊,他都要帮好友查清真相。但经过一次次的勘察之后,得出的结论都是自杀,尽管如此施义之仍然不肯放弃,他觉得李震根本没有自杀的可能,这个结论疑点重重。
而此时,公安部里也传出了一些风言风语,说有人曾看到李震和两个副部长争吵,很可能存在报复谋杀的行为。这样一来,也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周总理对这件案子极为关注,特意命令下面的人重审此案,还派人将两个副部长带走进行审查,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自杀,这让施义之无法接受。
于是,施义之想要靠自己来破案,但他毕竟不是专业的公安侦查人员,在查案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为此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凭借自己的直觉查案。他认为于桑和刘复之两人的嫌疑最大,于是利用职权召开了一场千人批斗大会,将两人推上了风口浪尖。这看似是一场揭发大会,但其中有很大的水分,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地进行揭发,从而得到了于、刘二人不少的“黑材料”。
不管施义之怎么折腾,李震的案件最终还是没有任何改变,中央也给出了理由,那就是李震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才会选择自我了结。在这件事情中,施义之的行为确实过于激进,差点让两位副部长蒙受了冤屈,而从这件事中也暴露了他的性格缺陷,对事一根筋的处事态度,并不能让他很好地领导公安部门。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许多蒙受冤屈的干部陆续得到了平反,施义之作为公安部的主要领导,自然也参与了平反工作。但没想到的是,有一天他也会被审查,中组部的领导还表示他的问题很严重。
施义之承认之前确实犯过工作上的错误,但他认为并不是特别严重的错误,至少没有反革命那么严重的罪名。但他想得过于简单,经过了八年的审查之后,他被定下了五大罪状,并且被开除了党籍和军籍。晚年的他过得并不如意,每月只有一百多的生活费。1995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8岁。
施义之的错误,不仅在于参与了冤假错案,还有就是得罪了太多的人,才会有墙倒众人推的严重后果。由此可见,种了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一切都是有迹可循。
(参考资料:《党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