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孙云林
水是生命之源。进大西北就深深体会到了水的重要性了,戈壁荒漠,光秃秃的山,绿色植物难得一见,没有水源,降雨量少,农作物没法生长,人类也难以生存,那里人烟稀少,几百里不见村庄也就不难理解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文明也在不断进步,人类为了生存也在不断的同大自然作斗争。坎儿井就是大西北人民同大自然斗争的产物。中国古代有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灵渠,坎儿井。坎儿井就是其中之一,坎儿井,维吾尔语称“坎儿孜”,是为“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史书称“井渠”,是我国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主要分布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尤其出名,一是利用,现在仍发挥作用,灌溉农田,孕育绿洲。二是开发保护,打造了吐鲁番坎儿井乐园,建成了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展示了坎儿井实体和坎儿井文化两个方面,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坎儿井。
前一阶段正值盛夏,炎炎烈日下参观了坎儿井,让我对其有了大体了解,坎儿井就是利用天山的冰雪融水,通过地下暗渠输水,提供居民生活及农业灌溉。为便于游客直观体验,景区有一旋转通道,可深入地下游览暗渠,只见暗渠水流潺潺,清澈见底,暗渠高度1.5米左右,宽度0.6米左右。坎儿井的形成一是现实所需。吐鲁番是国内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达3000毫米,西游记讲述的火焰山就在吐鲁番地区。二是天山的冰雪融化提供了水源。烈日的烘烤,戈壁荒漠蒸发,冰雪融水从地面是流不过来的,但吐鲁番是个盆地,冰雪融雪流向盆地,渗入戈壁地下汇成潜流。三是吐鲁番盆地的土质钙性土壤不易坍塌。完整的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暗渠),地面渠道(明渠)和蓄水池组成,竖井是开挖和清理暗渠时运送地下淤泥的通道。同时也是通水口,暗渠是连接通道,明渠是地面通道,蓄水池是储存并调节用水的池子。
坎儿井之所以被誉为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我想还是与它的巨大作用和工程的艰辛有关吧。坎儿井这个由成百上千个水井组成的水系犹如人体血脉延展到农田村庄,孕育出吐鲁番葡萄和甘甜的瓜果,也是人们生活的生命之泉,解决了吐鲁番这个地区不适宜人居的问题。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园下的明渠就是坎儿井流出的水,虽然沟渠宽度四、五十厘米左右,但也有激流澎湃之势,滋养着串串葡萄。据2009年统计吐鲁番地区有坎儿井247条,总长度3400多公里,让本是生命禁区的茫茫戈壁化作美好家园。
每条坎儿井都是一代甚至几代人努力而成。竖井的井深也因地势和地下水位不同有深有浅,最深可达90米,暗渠是地下开凿,挖掘全靠人工,地下空间狭窄,仅容一人弯腰前行,农夫常常要跪在冰冷的冰山融水中作业,可以想象其难度。
坎儿井是谁发明的,无确切记载,不像都江堰水利工程,史书有记载,民间有传说。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的,林则徐在新疆倡导开凿过坎儿井,其日记记载“水从土中穿穴而行,成不可思议之事”,由于他大力推广,当地群众把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2003年以来,人民政府对坎儿井进行了普查,并启动保护工程,一些面临“干涸”的坎儿井被救活,重现粼粼清波。2006年坎儿井入选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名单。
古人说:“一事精致,便能动人”。“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坎儿井之事足以动人,震撼灵魂。
☆ 作者简介:孙云林,南京浦口人,公务员,曾发表多篇文章。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