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反对死读书、读死书,希望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将认识与实践结合,实现知行统一!如何读万卷书?如何行万里路?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如何真正实现知行统一,毛主席在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总结和方法指导。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最终要服务于实践。
首先,要求我们界定问题、分析问题要从实践出发,从事实出发,而不能从感觉出发、从观点出发,从立场出发,在实践中我们在界定问题时经常会收到“我觉得”、“我认为”、“我理解”这些感性的信息,人们习惯从感觉、观点、立场出发的对问题进行界定,当我们离开事实谈问题,往往是与实际问题南辕北辙,连基本的问题都界定不清,解决方案就无从谈起了。
其次,躬身入局,从实践中寻找答案。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尝一下,我们看多少书,听别人描绘的多么详细,不去亲自咬一口,就永远不知道梨子的滋味,实践中很多问题的解决,只需要到现场看一下,与实际操作人员沟通一下,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第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们对实践中的事物的认知大多是表面的、感觉上的、主观的,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没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清晰认识,就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迷信中,如我国革命初期对苏联经验的照搬,机械的学习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没有考虑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的实际,片面强调发动工人运动、夺取大城市,忽视了占人口最多数额农民的力量,不断地流血牺牲却无法取得成功,很多人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又简单照搬马克思列宁的理论教条,“言必称希腊”,走了数不清的弯路,牺牲了那么多人,最终毛主席深入到农村去做调查,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最终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方法。直到今天,“农村包围城市”依然在第三世界的革命实践中发挥作用,甚至在商业竞争中发挥着作用。
第四、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大多数时候,我们习惯性将感性认识总结成经验,但却没有再往前一步,从经验中萃取出知识、规律来,形成一般的规律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如从一开始的手工制作,到社会化分工再到流水线就体现出这一点,我们在实践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会干的的不会说、会说的不会干”,就反应出实践与认识脱节,实践中的经验无法萃取提炼,认识又无法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如何将个体的经验萃取出来,形成普遍的方法论,再将方法论变成一般的流程服务于实践,就是我们从特殊到普遍,从偶然到必然、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运用体现。
最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目的,认识终归要回到实践中去。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也是指导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理论指导。所有的理论最终都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推动实践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毛主席思想中的一条重要红线,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论,从实践中形成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再能动的指导实践,如此反复,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帮助我们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 END --
本文来源于作者“春蛙”,最早发布于其公号“春蛙”,已获得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