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规模小,甚至连华北野战军也比不过。而且,在一野发展的过程中,还出现过一个古怪的现象,一度令天不怕地不怕的彭老总也为之担忧,那就是这支成立之初由北方人组建的部队,打到最后十万大军竟然变成了一支“南方部队”。
在这支“南方部队”当中,四川籍士兵占比极高,整支部队几乎成了“川军”。彭德怀发现这个情况时,自然是会担忧,因为一旦这些士兵有人挑头,很难保证不会出现哗变。本来作战环境就极其艰苦,若是发生哗变,部队几乎要遭受灭顶之灾,彭老总如何能不担忧呢?
但问题是,一野长期在大西北活动不假,但也没有大规模进攻过四川,自然不可能在四川征兵,部队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四川士兵呢?面对如此难题,彭德怀又是如何解决的?
一野的前身一野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而西北野战军成立之初叫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后来陕甘宁野战集团军与地方武装统归彭德怀指挥,改名西北野战兵团。直到1947年7月31日,西北野战兵团才正式更名为西北野战军,而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时间,则是1949年2月1日,这边是一野的历史沿革。
那么,中央为何要在1947年成立西北野战军呢?其实这支部队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一个重要使命——保卫党中央。彼时,国民党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便成为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目标之一。
胡宗南麾下25万大军直逼陕北,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迎战对敌。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对战,西北野战军是紧急组建起来的队伍,主要由北方人构成,当时也仅有两万多兵力而已。而胡宗南部是国民党精锐部队,武器装备精良,兵力又是西野的十倍之多。
当年毛主席评价彭德怀那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时,彭德怀就是亲自率部阻敌,抱着不死不退的决心。而此刻,彭德怀依旧是临危受命,以少打多,还是丝毫不退,风采甚至远胜当年。
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西野与胡宗南部对战时,不仅没有落下风,反而接连打出青化砭、羊马河、蟠龙3次战役,歼灭敌军一万四千余人,硬生生将西北的局面给稳住了。不过,彭德怀率部以少胜多的指挥艺术固然精妙绝伦,但打仗总是要有战损的,本来就兵力不多的西野,虽然连战连捷,却经不起这样的消耗,急需补充兵员。
兵力不足但在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之下,想要在陕甘宁解放区补充兵员实在太难了。陕甘宁边区的人口少,仅有150万左右,如果想要拉起十万人的部队,就要达到14人养一兵的比例,会加重陕甘宁边区人民的负担。
最重要的是,哪怕陕甘宁边区的人民愿意承担这样的负担,也根本就负担不起。因为当时陕甘宁边区的百姓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根本没有余力养兵。
以延安为例,在国民党的高强度封锁之下,里面的资源出不去,外面的物资进不来,对于米、面、盐、药等重要物资,更是管控得非常严格。
若不是当年有毛泽民亲自坐镇矿山,克服了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提升了钨矿的开采量,将中华钨矿公司发展为延安经济的支柱产业,延安的经济只会更加艰难。中央所在的延安尚且如此,其他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大征兵力度根本无法负担。
西野一边要与胡宗南部周旋,一边还要负责党中央的安全。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力量很薄弱,经常在危险的边缘游走,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西野的兵力,不仅会增加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危险,还会导致胡宗南部出援,从而影响整个战局。
最快也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其他战场调兵到西野,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危险,又能提高对胡宗南部的牵制力。如果兵力充足的情况下,彭德怀率领扩军后的西野一举击溃胡宗南部,拔掉这个隐患也不是不可能。
中央军委当时确实考虑这个问题,打算将陈赓纵队调回来,陈赓本人甚至都因为此事回了一趟延安。会议期间,陈赓的情绪一直不高,因为他心里不认同调他回来的决定,但他始终没有明说。
直到会议结束以后,毛主席、周恩来邀请陈赓吃饭时,酒过三巡之后陈赓这才开始袒露心声,而且语出惊人,认为调他回来是“大材小用”。陈赓平时喜欢开玩笑,毛主席就故意逗他,佯装发怒说道:“我的安全就不重要吗?党中央的安全就不重要吗?”
周总理等人见状,连忙开口打圆场,陈赓也一言不发了,因为他的表达确实有些不妥。但随即峰回路转,毛主席见气氛也差不多,这才笑着对陈赓说出了实情。此前确实决定调陈赓回来,但后来考虑到整体战局,又改变了主意,不调陈赓回来,党中央自己解决困难。
解决难题就这样,外部调兵进西野的想法也没能实现,西野的困局还是得自己解决。其实这个难题不仅仅是西野面对,华野在国民党展开重点进攻以后同样要面对这个问题,而且华野甚至连一个可靠的根据地都没有。
华野接连打出以少胜多的仗,消耗同样很大,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伤亡数量高达60万。那么,陈毅当时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呢?大量吸收俘虏为解放战士。这个办法是征兵困难、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最快补充兵力的办法,彭德怀采取的也是这个办法。
大量补充解放战士的优点明显,可以快速解决兵源不足的问题,解放战士在老部队掌握的战术比较系统化,到了解放军部队可以帮助很多农民出身的战士,既能增加战斗力,又能减少伤亡,所以很多部队都出现过分配俘虏时发生争抢的情况。
但解放战士的缺陷也很大,忠诚度不够就是最大的问题。战场上的形势一片大好时,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战场形势不顺利,解放战士就会人心思变,临阵叛逃还算好的,倒戈一击才最可恨,令人防不胜防。
西野当时面对的主要敌人是胡宗南部,而胡宗南部的兵力被调往西北之初并没有这么多,而是经过一番征兵后的结果。蒋介石调胡宗南到西北,交给胡宗南的任务很重,“回马”、“苏俄”、“共军”、“日寇”,全都是胡宗南要应对的方向。
因此,胡宗南得到蒋介石的全力支持,征兵期间一路绿灯,尤其是当时的大后方四川,更是成为胡宗南征兵的重要部分。随着四川人源源不断地加入胡宗南部,胡宗南部的四川人占比越来越高,几乎成了“川军”。
而胡宗南率部与彭德怀作战期间,无论使用什么战法,却怎么也打不过彭德怀。彭德怀的兵力始终处于劣势,却始终掌控战场主动权,几乎是牵着胡宗南部的鼻子走。在此期间,彭德怀吸收了许多胡宗南部的俘虏为解放战士,越来越多的四川士兵补充到西野之中。
如此一来,西野中的四川士兵占比不断上升,打到最后西野几乎也成了“川军”。当初西野中的解放战术数量少时,解放战士的缺点并不明显,但解放战士占比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一旦有人煽动带头闹事,很有可能会出现大问题,彭德怀也担心镇不住啊。
为了解决解放战士的问题,西野开展了“诉苦”教育和整军运动,让大部分解放战士彻底弄明白了为何而战,明白了自己之前受到的压迫。有些解放战士因此痛苦流泪,思想彻底转变,虽然也有少部分解放战士依然思想顽固,但已经构不成威胁,可以慢慢学习进步,彭德怀的担心也因此烟消云散了。
胡说八道,张冠李戴,把江西的钨矿说成延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