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也曾说:“只有当孩子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作为父亲,我认为孩子只有从小感受到父母充分的爱,才可以安心做自己,去尝试,去探索。
我真心希望自己从没对孩子说过重话,或者把自己的工作情绪放在孩子的情绪之上,但不幸的是,我和许多爸爸妈妈一样,犯过这些错误。
而这些不幸问题,也是我从自己父母那里学到的。
尤其教育孩子生气的时候,每一个表情、动作、眼神都和我爸妈曾经对待我一样,好像机器复刻出来的。
我自己小时候的成长过程和我女儿的成长经历有所不同。我父母从未承认过他们的做法有错,也从未因为对我做了错事而向我道歉。
深知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所以我发誓,当爸爸后,绝不会重蹈覆辙。
至今依然努力自我改变中。
其实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我会努力去表达自己,比如下面4句话:
孩子,没有完成目标,不代表你不好
没关系,爸爸妈妈陪你一起解决问题
爸爸,真的很愿意听你说
爸爸,很在乎你的感受
但这些话的关键前提,你要理解孩子感受。
野炊
1
心理学老师丛非丛曾说: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很重要。你只有真正去了解他,理解他,成为他的朋友,你才能真正关心到他的成长。
很多时候,尽管我开始的初衷是好的,但有时候我还是会犯错误。
当我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或者后知后觉地发现问题时,我总是会立即向我的女儿道歉,并迅速改正。
如果我和我老婆做了不当的事,我们也会立刻承认并修正。我们都坦诚地向女儿表达我们的错误。
我不确定这样做对她有什么样的影响,
但我知道这是建立与孩子健康情感联系的一个重要尝试。
记得有一次,四岁的女儿在吃蛋糕时突然说:“妈妈,对不起,我刚刚在车上发脾气了,因为我饿了,现在好多了。”她的道歉,是她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并尝试修复关系的一个表现。
这让女儿妈妈非常感动,也让我意识到,当父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找借口或责怪别人时,我的孩子也在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错误。
其实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很强,他们会模仿大人的行为方式对待他人。关注情绪并在破裂后进行修复,总是比争吵和争胜负要来得更加健康和建设性。
还有一次,我女儿说她快要生气了,她并没有直接发怒,而是选择用话语来表达。我当时回应她说:“感觉不好对吧?”并鼓励她继续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生气。
这样的交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彼此,也避免了不必要的与孩子矛盾。
观察植物
2
当孩子看到爸爸真的感受到她的难过情绪时候,孩子就会主动进行沟通。
生活就像在滑冰的路上开车,有时候我们的直觉是尝试控制方向,但往往反而让情况更加失控。真正的技巧在于,学会顺着滑动的方向稍作调整,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控局势。
这同样适用于我们在家庭教育里和孩子的互动。
比如,当我们十岁的孩子叹气说:“妈妈从不带我出去玩。”我们可能会本能地反驳:“瞎说,我们上周才去过万达广场!”或者“我们不是经常出去玩吗?你怎么能忘了?”这样的反应,虽然出于好意,却可能让孩子感到被忽视,而非被理解。
我们都想与孩子建立长久的亲情,关心他们是否快乐。但是,如果我们否定他们的感受,我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开始出现裂痕。需要我们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对他们感受的反应。当我们认同而不是质疑孩子的体验时,他们会感觉更被支持,更被爱。
重要的是,孩子向我们表达的,是他们真实的感受。这是一个与孩子建立共鸣,讨论而不是驳斥他们感受的机会。简单地否认孩子的负面情绪不会使这些情绪消失,反而可能加剧他们的挫败感。
扎辫子
3
在交流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感到被听见和理解,而不是进入一场辩论。
孩子很聪明,他们知道生活不可能总是按照他们想象的那样进行。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生活的复杂性,让他们感到尽管有时候生活中有不如意的经历,但他们并不孤单。
例如,暑期当我的女儿告诉我她没能通过编程考试,感觉很尴尬时,我和她妈妈本能地想要解决问题,让她感觉好些。
但她只是需要一个说妈妈的抱抱,下次再来,需要被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解决方案。
我们都是不完美的,我们会犯错误,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回应这些错误。
我们不需要在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就教他们如何表达感受,而是应该通过他们的行为和反应来理解他们。即使孩子能用语言表达,他们表达的可能不像成人那样清晰。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孩子会说出看似简单的话,如“妈妈从不带我出去玩”,实际上他们可能只是想表达“我感到无聊和不安”。
这时,我们作为父母的任务是把孩子的感受转化成话语,与孩子共鸣,从而加深我们之间的情感联系。
事实上,孩子最能感受到爱和温暖的时刻,恰恰是父母重视、理解他情绪和感受的时刻。
当自己的感受被重视,被接纳时,孩子就能确认自己的存在,由此产生安全感、价值感。
找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