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中的纠缠态实验实现
扫地僧说课程
2024-10-17 01:34:00
在量子力学中,纠缠态(entangled state)是一个令人着迷且重要的现象。它展示了量子系统之间的非局域关联,即使这些系统相隔遥远,它们依然能够通过某种方式保持彼此的关联性。这一现象挑战了经典物理学中的“局域实在性”原则,导致了爱因斯坦所称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通过纠缠态实验的实现,物理学家们得以验证量子力学的非直观预言,并进一步推动了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本文旨在详细讨论量子纠缠态实验的理论基础、实验实现及其重要意义。
量子纠缠的理论基础量子纠缠的概念最早由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Einstein-Podolsky-Rosen, EPR)在1935年的著名论文中提出,试图质疑量子力学的完备性。他们认为量子力学在描述局部现实时存在漏洞,并提出了“EPR佯谬”。然而,后续的发展证明了纠缠态不仅是量子力学的合法预言,而且在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A)纠缠态定义
假设有两个量子系统A和B,它们的联合状态可以用量子态 |ψ⟩ 表示。如果 |ψ⟩ 不能表示为系统A和系统B的独立量子态的乘积形式,即 |ψ⟩ ≠ |ψ_A⟩ ⊗ |ψ_B⟩ ,那么我们称系统A和B是纠缠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A和B相隔很远,对A进行的测量结果仍然会影响到B的测量结果,反之亦然。
B)量子纠缠的数学表述
以最简单的纠缠态为例,考虑两个具有自旋1/2的粒子(例如两个电子),它们的总角动量为零。此时,两个粒子的纠缠态可以写为:
|ψ⟩ = (1/√2) * (|↑_A⟩|↓_B⟩ - |↓_A⟩|↑_B⟩)
其中,|↑_A⟩ 表示系统A的粒子自旋朝上,|↓_B⟩ 表示系统B的粒子自旋朝下。这种状态被称为“贝尔态”(Bell state),是最简单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纠缠态之一。
C)纠缠态与量子非局域性
量子纠缠态的一个显著特性是它展示了量子非局域性,这意味着两个相互纠缠的粒子即使在空间上完全分离,它们之间仍然表现出某种关联。这与经典物理中的局域性假设相悖。量子力学预言了这种超距作用,而经典实在论则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纠缠态的实验实现纠缠态实验的实现是验证量子力学预言的重要步骤。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物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量子纠缠的存在,尤其是以阿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后续研究为代表的贝尔不等式实验,成功证明了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
A)贝尔不等式实验
贝尔不等式由物理学家约翰·贝尔(John Bell)于1964年提出,旨在测试量子纠缠的实验可行性。贝尔不等式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判据,用于区分经典隐变量理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的差异。贝尔不等式的推导基于局域实在论的假设,假设在任何测量之前,粒子的状态是确定的,并且局域事件不会超光速影响到远处的粒子。
贝尔不等式可以表达为:
S = |E(a,b) - E(a,b')| + |E(a',b') + E(a',b)| ≤ 2
其中,E(a,b) 表示测量方向 a 和 b 下的关联期望值。如果实验结果违背了贝尔不等式(即S > 2),则局域隐变量理论被排除,支持量子力学的预测。
B)阿斯派克特实验
阿斯派克特等人于1982年进行了历史性的实验,首次清晰地证明了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实验中,阿斯派克特使用钙原子的激发态辐射出纠缠光子对,然后分别检测这两个光子的偏振方向。通过改变检测设备的测量角度,实验得到了超越贝尔不等式的S值,证实了量子纠缠的存在,并推翻了局域隐变量理论。
阿斯派克特实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了快速切换测量设置的技术,避免了“测量装置的选择偏向”这一可能的漏洞。此外,阿斯派克特的实验在纠缠态光子之间的空间距离上也做了改进,使得实验中的超距关联更加显著。
C)现代纠缠态实验的进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物理学家在纠缠态实验中取得了更多进展。近年来,量子纠缠的实验不仅在光子之间实现,还在原子、离子、超导电路等多种物理系统中得到了实验验证。尤其是在量子信息和量子通信的研究中,纠缠态被广泛应用于量子密钥分发(QKD)、量子计算等领域。
例如,2017年,潘建伟团队通过卫星“墨子号”成功实现了跨越1200公里的量子纠缠分发。这一里程碑式的实验不仅验证了量子纠缠的长距离传输可行性,还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纠缠态实验的应用与意义量子纠缠不仅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奇特现象,它在许多前沿技术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随着量子技术的发展,纠缠态的研究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传感等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A)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是基于量子纠缠的安全通信技术。在量子通信中,信息可以通过纠缠态的超距作用进行传递,从而实现极高的安全性。这种通信方式的安全性基于量子测量的不可克隆性原理,即任何对纠缠态的测量都会改变其状态,从而让通信双方能够发现任何窃听行为。
B)量子计算
量子纠缠是量子计算的核心资源之一。在量子计算机中,量子比特(qubit)通过纠缠实现了并行计算能力,使得量子计算在某些特定问题上拥有指数级的加速能力。例如,著名的Shor算法用于整数分解,基于量子纠缠的并行计算特性,能够在多项式时间内解决经典计算机无法高效处理的问题。
C)量子传感
量子纠缠还可以应用于量子传感技术,极大地提高测量精度。通过使用纠缠态的量子干涉仪,科学家可以进行比传统传感器更精确的物理量测量。例如,基于量子纠缠的光子可以用来提高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灵敏度,使其能够探测到更微弱的引力波信号。
结论
量子纠缠态实验的实现为量子力学的理论验证提供了坚实的实验支持,揭示了自然界中超越经典物理学的奇妙现象。纠缠态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在量子信息技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一系列实验,物理学家们不断推动量子纠缠的边界,从小尺度的实验室验证到大尺度的实际应用,量子纠缠正在从一种物理学奇观转变为推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强大力量。未来,随着量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纠缠态的研究将继续带领我们探索量子世界的奥秘,或许还会引发更多关于宇宙本质的深刻思考。
0
阅读:8
王大勇
一个鸡蛋用心做是可以垂直立起,但遇到轻微的干扰力就会倒下,现在如果把鸡蛋内部的液体取出来,在鸡蛋壳内立起一个陀螺仪,陀螺仪的转轴两端和鸡蛋壳固定,这时如果在立起鸡蛋壳时,高速启动陀螺仪,在鸡蛋壳内部陀螺高速转动的时候,在鸡蛋壳顶部给一个水平向右侧干扰力,鸡蛋壳还会向右侧倒下吗?如果不倒下是不是违反角动量守恒,和牛顿第二定律。给鸡蛋壳内部装一个陀螺仪是有些困难,现在网上有卖带外部框架的陀螺仪玩具,完全可以代替完成本实验。按照经典理论可以用实践证实陀螺效应是违反角动量守恒,和牛顿第二定律的。为什么呢?深入研究得出时空的新发现,实验和理论结果整理中,准备在此公开奉献给大家(已经被许多高校期刊退稿)。
王大勇
为感谢大家,现分享引以为傲的研究案例(被多所大学退稿),两个完全相同圆柱体,外部空心圆柱体,内部两个同轴,大小、形状相同的实心质量均匀对称分布铁圆柱体组成,圆柱体A和B分别用两个摩擦系数小的轴承垂直挂在两个支点上,支点连线水平过重心,初始状态圆柱体A和B外部空心圆柱体都处于垂直静止状态,圆柱体A内部实心铁圆柱体1如图箭头方向高速旋转,圆柱体A内部实心铁圆柱体2如图方向相反旋转速度大小相同,圆柱体B内部实心铁圆柱体1和2速度都为0处于静止状态,实验开始同时给圆柱体A和B一个上部向外,下部向里的以支点为圆心线速度为0.1米每秒做圆周运动,根据角动量守恒在无除重力意外的外力影响角速度的情况下圆柱体A和B都应保持线速度为0.1米每秒圆周运动,可是根据陀螺仪效应圆柱体A是不能持续保持圆周运动。实验结果陀螺效应与角动量守恒冲突,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是冲突的。内部两个同轴的质量均匀对称分布空心铁圆柱体同时反方向加、减速时扭矩是可以抵消的,但陀螺效应是无法抵消的,实践可以证实陀螺效应是可以相互加强的。可以证实英国人大卫·骏斯著名自行车实验是错误的。得出时空的新发现,准备中,下一步继续公开实验和理论结果。
信任自然可求真
真理都是简单的,不证自明的(不变现象)无法证明的(全称命题),可证伪/乐于辩证批判。悖论诠释号称证明(全称命题)是骗。古希腊哲学对真理的理解 —— 真理是不变的现象。水流现象千变万化是真实/不是真理。水往低处流,指南针,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电荷守恒,1+1=2,绝对时空,相对速度,……都是不变的现象/真理/知道/确定性。号称人人不知的空间弯曲是真理,胡编人人可知的时间是虚幻!!是缺德笑话。科学/哲学追求确定性(知道)是生存的必须,鼓吹不确定(不知道)❌是鬼迷心窍丧心病狂。不变现象(科学)是观测归纳不是假说证明不是解释稀奇。……假说“所有天鹅都是黑的”,然后找到一只黑天鹅,就号称证明假说了??——— 所有物质100%由带电质量体/粒子构成(不变现象/本质),电子质子结合成中子,正负光子结合成中微子。……不显电性的中子,中微子,穿透材料/等离子体/微观电磁结构的能力强大,中微子极其微小,必然是穿透物质材料的惯性运动冠军。电子质子光子都带电,穿透力当然不行。——物体材料边缘亚原子尺度正负电场密集分布,带电光子电子受引力斥力作用,分裂成双缝干涉条纹,边缘衍射条纹,奇怪吗???
信任自然可求真
⭕️到底是量子摇号机?? 还是量子计算机?? ——— 导体与绝缘体的差异带来了电子的空间运动操控性。三极管电子运动与电平高低,电路的“与或非”运算,是标准的牛顿力学。 量子计算搞的是哪个量子?电子,质子,三体多体量子?还是花仙子? ………量子位置稳定吗?存储记忆能力可靠吗?如何定位找到特定量子,观测特定量子,操控特定量子?如何用量子表达数字?如何实现与运算,或运算,非运算? ———有人说,量子计算机主要是用来产生随机密码的,为了避免误导,理解计算速度提升千万亿倍??叫量子计算机?还是应该称为量子秘码机,或量子摇号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