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3个冬季出现的代表太平洋寒冷期的拉尼娜现象可能正在消退,整个赤道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温度(SST)低于平均水平的程度进一步衰减,那里的温度大多数维持在平均的-0.5℃左右,为弱拉尼娜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海洋次表层海温在东太平洋的深处向西扩展,而西太平洋暖池的大量暖水正在东移,太平洋中部残留的冷水正在被两边异常温暖的海水所包围,尽管 1 月份的拉尼娜现象仍然很明显,但数值模型显示,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将从拉尼娜现象逐步过渡到 ENSO(厄尔尼诺) 中性阶段,并持续到北半球春季和初夏。
除了德国气象局之外,大多数的数值模型都预测到了今年7月,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温将较平均值偏高0.5℃以上,如果该预测成立,这可能是自 1950 年以来仅有的两次, 该区域的海温在 1 月至 5 月期间从 -0.5°C 升温至 +0.5°C(1957 年,1997 年) ,1997-1998年被认为出现了有海温记录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让大家印象极为深刻的9711号台风和1998年洪灾都出现在这个周期内。
厄尔尼诺的定义是这种情况少持续5至6个月,最典型的厄尔尼诺在该区域有着一大片温暖的海水,海面温度一般比平均温度高1.5℃-2.5℃,在海面以下100—200米的海洋温跃层,水温一般比平均温度高3℃-6℃,除去水温,厄尔尼诺出现的另外一个条件是信风的改变,正常情况下太平洋海洋表面的暖水从东向西推往印尼方向,暖水在印尼以东海域积聚并使空气上升,气团在高空向东移动,然后在南美洲附近上空向下沉,形成一个循环,这个循环一般被称为沃克环流,当厄尔尼诺出现时,赤道太平洋的信风要较正常弱,偏东信风减弱,西风爆发,暖水东退,赤道太平洋上的对流活动往东移,因而改变了沃克环流,目前的预报显示,到了3月,目前日期变更线周围强劲的信风将开始急剧衰减,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目前已经进入西半球强度为2022年春节来最强,可能引起西风发展,这将成为压倒拉尼娜的最后一根稻草。
长期预测显示,厄尔尼诺在 2023 年底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至62%,这也意味着全球各地的气候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过去3年降水偏多的地方可能将迎来干旱,厄尔尼诺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出现高峰,因而也被冠以圣婴之名。不过预测还存在一些困难,在中性气候条件下预测另一个现象的开始或结束比预测正在进行的事件更困难,另一个基本因素是,当赤道太平洋两侧的海洋温度反差变得很小,对大气所产生的反馈也变得较小,因此预测变得更加混乱,最近的预测的失败例子是2017年2月,当时数值模型预测将出现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最后海温却比常年同期偏低,最后处于中性状态。
最近的一次强厄尔尼诺现象于2015年6月达到高峰,当时海平面温度高过正常水平2.4 °C,被认为是自 1950 年以来最强的三个厄尔尼诺事件之一,造成了中国夏季华北地区,特别是河套地区、内蒙古中部和环渤海湾地区降水显著减少,而夏季中国南方共出现18次暴雨过程,秋冬季广西、江西、湖南、浙江的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大值。而在全球范围内,英国当时遭遇了罕见的冬季洪水和异常温暖的温度,澳大利亚则出现有记录以来第三干旱的春季,并导致大堡礁出现最严重的珊瑚白化事件,而台风方面,一般认为强厄尔尼诺现象在发展初期,台风活动将明显活跃,个数偏多,但当进入高峰期后数量将开始减少。台风深入北方的台风较多以及南海台风偏少等等。2015年风季台风数量达到27个与平均持平,出现了15个超强台风较平均值大幅度偏高。登陆中国的台风达到5个数量偏少,但强度偏强,其中超强台风彩虹近海猛烈爆发,以16级强度登陆湛江成为1949年后10月登陆中国最强台风,此外苏迪罗和杜鹃也以15级强度一手登陆台湾。而在北大西洋受强烈的垂直风切变遏制了飓风的发展,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热带气旋异常活跃,飓风帕特丽夏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二强的热带气旋。
而短期而言,在逐渐走向没落的拉尼娜仍然在发挥余热,一直到四月,中国基本还是处于上升气流控制下,进入5月开始被下沉气流控制,长江以南特别是华南等地降水可能会较平均值大幅减少,西南和华南潜在的春夏连旱可能需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