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中将李仙洲被俘12年后,向周总理交代一个秘密,周:功德无量

回顾近代 2024-06-13 13:19:31

“这件事你非但没有错,还有大功,甚至可以说功德无量!”

1959年,功德林战犯监狱内,解放战争中被俘的国军中将李仙洲,在与周总理的会面中,坦白了一个隐瞒12年的秘密。

李仙洲

不料,周总理听闻缘由后,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对其大加称赞。

这让李仙洲原本惴惴不安的内心,顿时彻底舒展开来。

那么,李仙洲交代的秘密到底是什么?他为何要隐瞒12年?周总理得知后,又为何会给他一个如此高的评价呢?

“当年那个跟共产党,抢了不少学生的国立22中学校,其实是我创办的!”

功德林监狱内,李仙洲忐忑地向周总理坦白:“当年在黄埔,我跟您有过一段师生之缘,这件事,我不想隐瞒自己的老师!”

“本就该如此嘛!”周总理微微一笑,道:“那你说说,当时怎么办的这所学校?”

周总理

李仙洲叹了口气,讲起了他的这段办学过程。

1942年,抗日战争正值最艰苦的时期,李仙洲时任国军29军的军长,奉命在安徽阜阳地区驻扎。

有一天,正在司令部里研究作战计划的李仙洲,突然听到驻地门外传来了一片吵吵嚷嚷的声音。

走到门口,他才发现,军营外不知何时来了几十个个头不高的半大孩子们。

乍一望去,这些小孩儿们一个个的面黄肌瘦,穿的也破破烂烂,像是逃荒逃过来的。

于是,李仙洲就让卫兵给他们拿了一点食物,准备打发他们走。

可没想到,这些小孩儿们听到李仙洲吩咐卫兵赶他们走,一个个的都站直了身子,领头的一个人还站出来说:“我们不是来讨饭的!我们是想参军保国!”

听到这话,李仙洲顿时来了兴致。

当时,国民党拉壮丁的恶名在外,广为流传。一般人躲都来不及,怎么这群小孩儿会想着主动来参军?

而且,仅仅是参军混饭吃也就罢了,一群半大孩子,竟然还能说出参军报国这样的话?

于是,李仙洲便和几个看上去年纪稍大一点的孩子们聊了起来,问道:“你们都是从哪儿来的?家里大人知不知道你们过来参军?”

“从山东来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都是山东人,老家被鬼子占了,我们要投笔从戎!”

“对,国难当头,报国无分老幼!”

听到这些话,李仙洲注意到,这几个年纪大点的孩子,说话的时候都有着一股书卷气。

仔细打听下来,他发现,原来这些孩子们,都是山东各地的学生。

当时,山东全境已经都被日军攻占,日本鬼子在占领区内实行奴化教育,强制要求学生们学习日语和日文,这让这些学生们极为愤慨。

孩子们不愿意去读日本人的书,便结伴跑了出来,准备找到军队参军打跑日本人,误打误撞地,来到了李仙洲的驻地。

了解完了事情原因后,李仙洲有些动容,其实,他自己也是个山东人。

要说对家乡的感情,他不比这些孩子们少,而且他也特别理解孩子们身上的热忱。

山东可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起源之地,鬼子让学生们放下老祖宗的书,去学东洋的“鬼画符”文字,学生们怎么可能答应?

但是,理解归理解,话到最后,李仙洲还是没有同意让孩子们参军。

原因也很简单,孩子们的年纪实在太小,大部分都不到15岁,战争不是儿戏,也本就不应该是他们这些少年该去做的事。

结果,拒绝的话刚一开口,为首的几个孩子便大哭起来。

对李仙洲说道:“家乡已经回不去了,李军长如果不收留我们,我们也不知道该去什么地方了。”

见此情形,李仙洲陷入了沉默。

一旁的副官以为李仙洲还想赶学生们走,便劝道:“要不,让学生们进来试试?刚好部队上面缺人,他们读过书,脑子也好!”

不料,此话一出,李仙洲登时将副官大骂一顿,说道:“十来岁的半大娃娃,枪都扛不起来,怎么打仗?上了战场,不得白白丢了性命!”

原来,李仙洲刚才的沉默,本就是在思考如何才能妥善安置这些学生们。

最终,李仙洲决定,就在自己的驻地建立一所中学,接纳在战争中流亡的失学少年们。

学校办起来后,失学学生们重新进入了课堂读书,战争的硝烟没能中断文化的承继,学校也很快变得声名远扬。

可之后没多久,办学的经费问题,就又让李仙洲开始了头疼。

本来,他的中学里只有几十名学生,费用可以从军费中拨给。

但时间长了,前前后后来了300多名学生入学,大部分人无力承担费用,学校还要给学生们提供食宿。

短短两个月后,负责教务事宜的人就跑来找李仙洲,说:“学校恐怕不能再接着办了,这段时间一直从军费里面划拨款项,不少士兵都起了怨言。”

“不行,非但不能停,还要继续招生,钱的事儿,我来想办法吧!”

之后,李仙洲通过私人关系,找到了一些富商募捐,可仅仅是募捐还是不够。

最终,李仙洲找到了当时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长陈立夫,希望由他出面,看看能否从国民政府的教育专款内,为自己的这所学校解决经费。

陈立夫

说起来,陈立夫在外人的印象中,一直都和他与弟弟陈果夫,手中的那支特务机构,国民党的“中统”紧密相关。

但实际上,陈立夫当时身兼数职,政治上的野心也一直不小,国民党内一直都有“蒋家军队王陈家党”的说法。

不过,陈立夫也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人,一开始,他对李仙洲的请求没有什么兴致。

直到李仙洲提出,对外可以宣传,这所学校是由陈立夫自己创办的,他这才松了口。

名利二字不分家,办学校没有利,李仙洲把名送给了陈立夫,也算是让他有了点动机。

之后,在陈立夫的运作下,李仙洲的这所学校由私立转为公立,改名为“国立二十二中学”。

此后,所有拨款,都由国民政府的财政支持。学校终于得以为继。

之后的日子里,国立二十二中的名声越来越大,陆陆续续招收了大量学生入学。

1944年,学校从华东迁往陕南,而迁往陕南之后,因其早期的美誉,也吸引了不少西北子弟入学读书。

这也是为什么,李仙洲会说,这所国立22中,曾经跟共产党抢过学生的原因。

毕竟当时,党中央的所在地陕北延安,也是一座进步青年心中的革命圣地,进入国立二十二中读书的学生,后来自然也就没能去往延安。

直到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进军陕南后,接管了当地的教育系统。

国立22中与其他学校合并,这所学校才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停止了办学。

不过,学校停办以后,李仙洲一直都惴惴不安,他很担心这段历史,会让党组织追究他的责任。

因此,他后来被俘后虽然交代了很多的战场上的事,唯独这件事,没有向上汇报。

直到1959年,这次与周总理的会面中,他才将此事和盘托出。

没想到,最后却被周总理给予了高度评价。

周总理

后来,周总理也跟他解释了自己的想法:“抗战中,国共两党是合作关系,既然是一条战线上的,也就没有谁抢了谁的学生这一说。况且,你当时让几百个孩子有学上,就等于给了几百个家庭希望,国家危难之际,让几百个家庭充满希望,这不是功德无量么!”

参考资料:

《国立二十二中简史》抗日战争纪念网

《李仙洲抗战办学记》民革中央网

在阅读此文后,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0 阅读:84

回顾近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