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下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部门单位召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阶段性总结部署推进会。其中,“套娃”收费方面,各指标合格率均超过96%。
截至6月30日,全国党政机关会议定点酒店、三星级及以上酒店、7个试点省市酒店中具备软件升级条件的1.62万家酒店,全部完成治理工作,252万间酒店客房实现便捷看电视。新增117家机场提供电视频道直播服务,总数已达215家,占全国机场总数的78.8%。
7家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联合20余家主流电视机终端厂商进行整改,涉及互联网电视终端2.812亿台。
广电总局每周对治理落实情况的监测显示,“套娃”收费方面,各指标合格率均超过96%,其中收费包备案、付费单片数量等关键指标合格率已达100%。
不难看出,智能电视的“套娃”收费方面有了很大部分的改善,但是笔者从广电总局公布的信息中不难发现,整治的地方主要还是在商业应用领域。终端电视品牌其实也面临许多问题。
近年来,上游内容上手握众多内容和版权,开启收费模式以来就设置了重重障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套娃”收费。
目前,电视领域VIP会员面临这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VIP分级太多,什么普通VIP、黄金VIP、至尊VIP等,从内容分又分为视频VIP、体育VIP等等,价格也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甚至更贵。
不仅收费“层层加码”,而且费用还不低,重要的是很多类目会员并不通用,想要用手机投屏到电视上也受到限制,引导消费者购买会员之后才能享受投屏。另外,很多小孩的视频内容也是需要单独付费,这就导致了想看什么内容仅购买会员是不够的。
另外,还有不少智能电视厂商在电视系统中内置各种付费应用和服务,用户想要使用需要付费订阅。这种将应用和服务进行"套娃"式打包的收费模式,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不少消费者对这种"一刀切"的收费模式感到不满,认为侵犯了自主选择的权利。部分用户甚至选择通过非法手段绕过这些限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内容平台和智能电视硬件平台都脱不了关系。智能电视厂商通过内置付费应用和服务来获取额外收益,是其主要的盈利模式之一。一些厂商为了提高利润率,采取强制捆绑的方式,限制用户自主选择。
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要求电视厂商合理收费,尊重消费者选择权。但整体监管力度和效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两年,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多部门召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动员部署会,要求在年底前开展试点工作和专项整治,聚焦解决“收费包多、收费主体多、收费不透明”问题,使电视“套娃”收费现象得到明显改观。
其实,站在中立的态度上来看,从保护知识产权角度,视频平台收费无可争议,消费者也愿意为优秀的视频内容付费。但是,复杂的会员等级和规则,还有会员内容的分级,五花八门的收费方式让消费者十分反感。
对平台或电视厂商来说,应该结合终端应用设备制定兼容性的会员体系,为人们带来更多视频VIP资源的同时又让人们少花钱,这样才能走的更为长远。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阶段性总结部署推进会上还部署了第三阶段的工作方案几个工作重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将实现1400万间房间便捷看电视的目标,全面完成酒店电视治理;全面实现一个遥控器看电视;加快实现电视机机顶盒一体化;完善标准规范、监管手段、体制机制,巩固治理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相信未来电视厂商、内容平台会根据监管要求,提供更加灵活、优惠、透明的付费制度,提升用户体验。